兵馬俑彩繪首次發現「中國藍」「中國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華商報訊(記者 張小剛 攝影 張杰)秦兵馬俑其實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灰頭灰臉的,而更多是絢爛多彩的。
昨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的彩陶文物保護成果展,讓參觀者看到了秦俑原本的面目。
兵馬俑原本都是「絢爛多彩」的
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陳列館,數百個與真人一樣大小的兵俑排列成整齊的陣列,讓人震撼。
再仔細看每個兵俑,從頭到腳都呈一樣的灰白色。
「秦兵馬俑其實不是現在看到的灰頭灰臉的,而是絢爛多彩的。
」昨日,面對眾多好奇的遊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介紹說,考古發掘之初大多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而且有黃、紅、藍、白等豐富多彩的色彩。
只是因為這些顏色在水分蒸發後,很容易脫落,以致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兵馬俑都是灰土色。
據侯寧彬介紹,秦兵馬俑的顏色大多是在陶制的身體上刷上一層生漆,然後在生漆上添加各種顏色。
在見空氣後,隨著兵馬俑表層的水分蒸發,這層生漆起翹、脫落,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就只是陶胎的本色。
首次在兵馬俑彩繪中發現「中國藍」
陶質文物上的彩繪保護,一直是文物保護領域的一個難題。
國家文物局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周鐵介紹,文物發掘出土後,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環境變化,文物離開穩定的地下埋藏環境,周圍空氣的溫度、濕度等都與地下環境差別較大,會導致陶胎或彩繪發生變化而影響其穩定著色,造成彩繪的起翹、脫落等。
據了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年來在彩繪文物保護上不斷取得進展,成立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建立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科學體系等。
目前正在建設的文物保護研究室已初見成效,成立了掃描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顯微分析實驗室等5個相關專項實驗室以及彩繪文物保護實驗室和綜合修復實驗室等。
在最近的研究中,通過顯微拉曼和偏光顯微分析手段,首次在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了古人人工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
「古人大多用天然顏料,有人工合成顏料出現,證明了秦人在科技方面已有很高的成就。
」周鐵介紹,根據樣品研究,中國紫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藍起源於戰國中期,是中國古代人工合成顏料,也是古代工匠在2000多年前就人工合成的無機化學物質。
以後參觀者也能看到彩繪兵馬俑
侯寧彬介紹,目前對陶制彩繪文物的保護主要採取加固附著力的方式,通過物理和化學的方式,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讓彩繪層更加牢固地附著在陶胎上。
「以前只有考古人員在發掘瞬間能看到彩繪的兵馬俑,以後普通參觀者也能看到了。
」侯寧彬還介紹,隨著保護技術成熟,對秦始皇帝陵第三次發掘考古出土的兵馬俑都將是彩繪兵馬俑,這不僅在視覺上給參觀者以更強的衝擊,而且將改變大眾對兵馬俑的固有認知。
據了解,此次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共選取從先秦至元代的陶質彩繪文物121件(組),現場不但能看到近年來陶制彩繪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還可以了解到彩繪文物的修復、保護過程。
兵馬俑不是灰色?人工合成藍紫彩繪秦兵馬俑士首度曝光
秦國的兵馬俑,相信大家的第一個印象,都是灰頭土臉。事實上,兵馬俑在出土之前幾乎全都是彩繪。今次,考古學家首次在兵馬俑發現了「中國藍」和「中國紫」這兩種古代人工合成的顏色,近日更首次在西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