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鏡和陽燧,用途完全不同的兩種銅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普通人來說,青銅鏡接觸的雖然不多,但無論從影像和書刊上都見到過,也算熟悉。
但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物件跟它很相似,也是鏡面的,不過是凹進去的,它的名字叫做陽燧。
現代的人可能分不清,也不明白它究竟是四面用途,只要記住一點,別拿它當鏡子照,不然你可能被點著,變成「奧運聖火」。
銅鏡被人們使用了約3,800年左右的時間,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又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
它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譬如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以史為鑑」(古書「鑒」與「鏡」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銅鏡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人鑄造銅鏡,鏡面大就做成平的,鏡面小就做成凸的。
凡是凹面的鏡子照出來的人臉就大,凸面的鏡子照出來的人臉就小。
平面的小鏡子不能照出人面的全貌,所以讓它微微凸起,使照出的人臉形縮小,那麼銅鏡雖小也能照出人的全部臉形。
鑄鏡時,就要測試鏡面的大小,來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總是使照出來的人面孔與鏡子的大小相當。
這是古代造鏡工匠的奇巧智慧,後代人不能達到這種水平。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
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
銅鏡,又稱青銅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
《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
《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
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
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
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
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
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我國古代取火的工具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
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
根據我國古籍的記載,古時常用「夫燧」、「陽燧」(實際上是一種凹面鏡,因用金屬製成,所以統稱為「金燧」)來取火。
《周禮·秋官司寇》中就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的記載。
《莊子》中寫道:「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
」
陽燧, 古代漢族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
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太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放艾絨之類,遇光馬上能燃燒起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銅製的凹面鏡對著太陽取火。
陽燧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繼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四大古代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應該申報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原理
陽燧的凹面的拋物面鏡面向太陽,使太陽光照於其上時,通過其反射而聚在鏡面前的焦點上,使其溫度升高從而點燃陽燧中的可燃物。
【分享】21世紀最有價值的就是信息,閉門造車終成井底之蛙。
當你將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幫助他人的開始。
互相交流溝通才能懂得更多。
主編微信ID:13601634849←長按可複製(藝術品鑑賞評估、每天推送最新收藏資訊)
主編平台ID:chineseart99←長按可複製(藝術品鑑賞評估、每天推送最新收藏資訊)
精美珍品:千年古銅鏡
中國青銅器是舉世公認的頂級藝術品,而古銅鏡製作又將青銅鑄造工藝推向了巔峰。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青銅鏡,經歷了商、周、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後,青銅鏡才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