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次盜墓時期,全都是亂世,成功讓皇帝改變了厚葬的想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總有生老病死,帝王將相們也不例外,普通人沒本錢,沒空去打算,去世後都是由子孫族人料理後事,但帝王將相們不同,他們自認為高人一等,就連身後事也要細細打算,墓葬的選址、規格、陪葬品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

他們認為自己生前享受的也要帶到身後世界,所以講究厚葬。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墓葬中的無數珍寶無疑給了盜墓賊們十足的動力。

在中國歷史上,盜墓賊無數,有三五成群的,有成百上千的,但他們的目標一致,都是那些埋藏有無數珍寶的帝王級墓葬。

尤其是亂世之中,社會動盪不安,曾經守衛森嚴的高等級墓葬也沒了人守護,往往難逃被盜的命運。

今天就說一下古代的三次盜墓時期,全都遭逢亂世,盜墓規模也空前宏大。

1、赤眉軍盜西漢皇陵。

西漢皇帝的陵寢都坐落於關中地區,總共11座,大部分排布在西安以北的咸陽原上,只有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位於西安的東郊和東南郊。

自商周時期起,貴族階層就流行起厚葬之風,到了秦漢時期,更是廣為普及,以西漢皇帝為例,11座皇陵,除了申明薄葬的漢文帝霸陵以外,其他都有高大的封土,周圍還有完整的陵園建築,十分明顯。

就外觀而言,很明顯西漢十座皇陵都是高大上級別的,也就霸陵顯得有點「寒磣」。

如此皇陵,裡面有多少珍寶,盜墓賊們難以想像,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們進出一趟,這輩子都不愁錢了。

盜墓賊們能想到的事,皇帝們自然也能想到,為了防止皇陵被盜,西漢在陵園設置了專人管理維護,嚴密監控,所以極少發生安全事故,但是到了兩漢之際,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後,建立了新朝,由於改革失敗,沒幾年新朝便危機四伏,各路農民起義軍蜂起,漢朝宗室也趁機舉兵,整個天下一片大亂。

最終農民起義軍的一支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宣告滅亡。

新朝滅亡後,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年號更始,也就是更始政權。

更始政權並沒有統一全國,很多勢力都獨立在外,其中就包括同為農民起義軍的赤眉軍。

更始政權和赤眉軍的矛盾最後演變為戰爭,赤眉軍為了名正言順,擁立漢朝宗室劉盆子為帝,並利用更始政權的分裂攻進長安,殺了劉玄。

但飽受戰火的關中十室九空,赤眉軍難以在此立足,而且他們受到河北劉秀勢力的猛烈進攻,處境越發艱難。

最後赤眉軍打算離開關中,但也不能白來一趟是不是,為了獲取財物,赤眉軍打起了西漢皇陵的主意,開始盜挖皇陵。

據史書記載,赤眉軍重點關照了咸陽原上的九座皇陵,漢文帝的霸陵因薄葬名聲在外,幸免於難,漢宣帝的杜陵也因為不在咸陽原而逃過一劫。

2、漢末三國軍閥盜墓。

東漢末年,同樣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在這段大混亂時期內,發生的盜墓行為極多,大規模的盜墓行為也不少,敢第一個吃螃蟹的,當然是那個敢於廢立皇帝的董卓董太師。

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後,迅速把持了朝政,他驕橫跋扈,毒死了看不順眼的何太后。

雖然董卓看不順眼,但人家好歹也是大漢朝的太后,按照規矩,太后是要跟死去的皇帝合葬的,於是董卓命人打開了漢靈帝的文陵,打算安葬何太后。

手下一打開漢靈帝的文陵,發現裡面奇珍異寶無數,趕緊回去稟告老大。

眾所周知董卓起於西北,出身還可以,算是個小土豪,但是這個西北小土豪一聽皇帝的陵寢寶貝這麼多,趕緊去看,看了後覺得埋了怪可惜的,趕緊命人把寶貝都搬出來。

有一就有二,嘗過第一次的董卓從此就把盜掘皇陵這個想法放在了心上,指不定哪天就發芽了。

果然,後來關東義軍起事,氣勢洶洶地要來討伐董卓,董卓為了避其鋒芒,決定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走之時,他決定一分一毫都不留給對手,於是他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同時命人去盜墓。

這一次,可是一個不留,不僅東漢12座皇陵全部光顧,就連那些百官公卿的墓葬也沒有放過。

董卓開了個好頭,後來者自然也要用實際行動來致敬前輩,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盜墓,那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正規官盜,還為此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

3、西晉末年饑民盜漢皇陵。

俗話說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這話放在霸陵和杜陵身上很合適,這兩座逃過兩漢之際大劫的皇陵,卻沒有逃過西晉末年的打劫。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整個北方動盪不安,殘存的西晉大臣們擁立了晉愍帝,困守在長安,而已經消滅了洛陽晉懷帝政權的前趙政權不斷率軍進犯,關中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關中還鬧起了饑荒,失去了強大中央集權的庇護,根本沒人救災,就連官員都只能采野菜充飢,更何況是普通人。

為了活命,饑民們無所不用其極,到後來,更是打起了皇陵的主意,經過東漢的修繕,西漢皇帝的皇陵似乎又顯得富麗堂皇了,尤其是霸陵和杜陵,本來就沒受損,再加上離長安更近,不出意外成了饑民們的首選。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公開盜墓行為中,霸陵和杜陵以及薄太后的陵寢都遭到盜掘,盜墓者所獲珍寶無數。

據《晉書》記載:「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勝記。

饑民盜墓的成果更加印證了一個事實,西漢的厚葬是真的厚,像漢文帝這種「治霸陵,皆為瓦器,不以金銀為飾」的薄葬,隨葬的器物都已經十分驚人,那些封土巍峨高大的皇陵更不用說了,於是饑民們再次湧向了其他皇陵,果然,兩百年前被盜過的茂陵等,裡面依舊是奇珍異寶無數,盜墓者們賺得盆滿缽滿。

皇帝們厚葬的本意是讓自己在身後依舊能夠享受到萬千榮耀,但不曾想,這些寶貝最後都便宜了別人,皇帝的遺體,甚至還會被拖出來曬太陽,這種教訓,對後來者來說,顯得非常深刻。

在這些盜墓行為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逐漸轉變,漸漸意識到厚葬是給自己招禍,因此,真正的薄葬開始推行開來,疑冢這種躲避盜墓賊的下葬方式也開始出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父子,曹操臨死前規定自己的陵墓要「不封不樹」,一切從簡,還搞了個七十二疑冢。

而魏文帝曹丕顯然也是悟出了道理,他在他的《終制》(遺囑)中告誡後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這位親手結束一個王朝歷史的皇帝對自己陵寢的要求是「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

」也就是越簡單越好,因為他認為陵墓的作用無非是「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

」沒有必要那麼奢侈,萬一惹來跟他老爹一樣的人物就不好了。

曹丕還怕兒子跟大臣們不聽自己的,所以他在結尾加了幾句:「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

」活脫脫一副你們要是厚葬,那就是不忠不孝,我死不瞑目,絕對不會再保佑你們的樣子!

在曹操、曹丕父子的帶頭作用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們也收斂了,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這個時期的帝王陵墓比起西漢皇陵來,無論規模還是隨葬品都儉省了很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漢帝陵中唯一一個沒有被赤眉軍盜的

西漢是繼秦朝之後中國第二個封疆王朝,西漢一共有11個皇帝,而是11個皇帝的陵墓都埋在陝西西安、咸陽的關中平原上。西漢建都於長安,關中被統治者認為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所以他們的陵墓也都埋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