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城35萬平米街區進行修復 安順:古城古味漸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修復後的老宅。

安順是一座石城。


這座黔中重鎮,比貴州建省還要早幾十年。

「商業之盛,甲於全省」,大量的人匯集安順,構成了老城的繁華,也帶來了大量特色建築。

但城市的開發,老城容顏已不復存在,如今,只留下最後一片歷史文化街區。

這一片35萬平米的街區,也成為貴州同類城市中最大,也是最後的一片。

對於該街區的保護,14年前就已提上日程,但途中歷經波折,而現在,它終於進入了實質性的修復階段。

「復原」35萬平米古城

「再不搶救,就真的留不下了。

」馬強是安順城市規劃設計院的院長,他參與了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如今,歷史街區的保護,進入了實質性修復階段,他頗為感嘆。

該片街區位於安順中心城區,絕對的黃金地段,南至中華東路,北至金匱街一線,東至虹山湖路,西至中華北路,總面積達35萬平米。

這一區域占安順老城面積的五分之

一。

該片街區內,有文廟、武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此外,這裡還有大量老街,以及明、清、民國留下的老建築。

安順大多歷史悠久的美食也集中在此區域,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如王若飛、「一門三中委」谷氏三兄弟、「南鳳北龍」的何威鳳也從這裡走出。

馬強說,14年前,對於該片街區的保護就提上了日程,但歷經10多年,相關工作一直沒有啟動。

頗為尷尬的是,這一片安順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街區,成了安順最大的棚戶區之一,裡面的建築呈現破敗,腐朽景象,風雨飄渺。

偶爾也會發生火災以及房屋垮塌等事件。

安順市城投公司工作人員王科說,沒人接手保護,是因為該項目無法帶來收益。

最終,安順市委市政府勇於擔當,安順市城投公司不計利益,接手了該項目。

該項目全稱為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提升修繕。

其總規由中國最頂級規劃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總投資約40億,涉及房屋徵收私產2260餘戶,自管公產30餘戶,直管公產800餘戶,目前,簽約戶數1060戶,貨幣補償5.6億元,房產補償1.83億。

如今,相關的修繕已啟動。

該項目將在2020年前完成。

要「真古味」不要「假古董」

關於這一片歷史街區的命運,曾被多次討論。

安順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馬強記得,最初有人提出的想法是,完全對街區進行保護,不考慮任何運營和業態,但該想法根本沒人接手。

後來,又有人提出,該街區已成了棚戶區,能否像其他棚戶區一樣,直接推掉,建成高樓大廈,該說法遭到了反對。

「一旦推掉了,就再也沒有了。

」馬強說,這是安順唯一一片歷史街區,整個城市唯一留下的東西。

歷史街區將怎樣保護,安順多次尋找辦法。

在國內歷史街區中,一些城市大多推倒重建仿古建築,安順也有人提出了類似想法,並對成都寬窄巷子、閬中古城、徽州、福州等地古城進行了考察。

安順文化學者丁武光說,在一些古城、古村落打造中,不少地方都是將原來的建築推掉,這種做法讓城市或村落本身的內涵消失了。

在安順歷史文化街區決定進行保護之後,有人提出將該片街區建成夜郎風格或屯堡風格,但該說法也遭到了反對。

丁武光說,安順多名文化學者都認為,安順老城有「石城」之稱,石頭才是安順老城的特點,屯堡風格和夜郎風格都與老城的特點不符合。

他認為,改變原有街區結構,將陷入旅遊開發中的一種短視,講求眼前經濟效益,但卻讓歷史內涵消失。

最終,安順選擇了對原建築採取「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還原歷史街區本來的面貌。

這種還原本來面貌的做法,將最難,也最複雜。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

《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涉及的保護對象分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歷史街巷、街區整體景觀風貌、歷史功能等9大方面。

其中,光是文物單位就有11處,歷史建築151棟,歷史街巷10餘條。

安順谷氏舊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谷氏是指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

中國近代有「谷門三中委」、「宋家三姐妹」之說。

該舊居有100多年歷史,分為南北兩宅。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為供銷社倉庫,後期又改為供銷社職工宿舍,在搬遷之前,這裡居住了24戶人家。

經過調查,其殘損主要表現在人為破壞、年久失修、自然損毀三方面,由於曾被建倉庫,一些地方不復存在。

安順文物局文保科科長吳忠興介紹,對於需要修繕的建築中,首先要做的是,恢復原來的面貌,而這些建築歷史久遠,究竟原來的面貌如何,需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這也是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吳忠興說,單是谷氏舊居面貌還原,修複方案設計單位就對原有居民、地方文化學者進行了走訪,以及結合現代圖片進行了分析,最終才恢復了其真實面貌。

在吳忠興看來,一些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

他說,設計單位曾通過一塊被居民拆下的門,還原出了這裡的隔紗門的面貌。

精細的修復

目前,谷氏舊居已完成了修復。

如今的谷氏舊居,一眼便能看出其修復的痕跡,不少是細節上的修修補補。

比如,一根長數米的柱子中,只是補上了一塊10厘米長的木塊。

這並非一件容易的工作。

「這個比推倒重建難多了。

」站在舊居中,安順市城投公司總工辦工程師田勇不斷感嘆該項工程耗時耗力。

他們首先面臨的困難是,房屋已被二次加工,且所用的材料都是現代材料,需要將這些材料除去。

以前是沒有水泥的,現在修復當然也不能用,他們用糯米漿拌砂漿來替代水泥。

「以前用的什麼材料,現在就要用什麼材料。

」田勇說,建築已年代久遠,在修復過程中,一些材料在安順當地已找不到了,這也是面臨的難題。

比如,一些牆體的磚已風化,當時的磚並非現在的小紅磚,而這些磚已在貴州沒有了,還是專門前往湖南,專門進行定製。

在該舊居中,一些柱子大多是採用楸木。

為了找到相同的材料,修復人員多次下鄉進行尋找。

此外,田勇還發現,能夠進行精細修復的匠人越來越少。

田勇告訴記者,在歷史街區其他建築修復過程中,或多或少也要面臨一些難題,但必須要求的是,修復精細到每個細節,一扇窗,一扇瓦都要注意到。

吳忠興說,對於要修繕的151棟歷史建築中,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方案,精確到各種細節,力爭恢復原來面貌。

文圖:周強 楊媛媛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張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