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酒後敲打唾壺發泄心中不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抽水馬桶普及前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搪瓷痰盂這種生活用品還經常出現在家庭中。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六朝時期常見的唾壺,其最初的功能並非「馬桶」,而是用來吐痰或是丟棄一些飯桌上的餐廚垃圾。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展出了很多大小規格不等的青瓷唾壺。
揚子晚報記者張可
唾壺顧名思義,就是「承唾之器」。
六朝貴族宴飲時,嘴裡的骨頭、魚刺,就吐在這個小壺裡。
因此在六朝博物館,觀眾們能夠對比出來:唾壺口的直徑,寬則20厘米左右,窄則幾厘米。
上部為漏底的盤形,下為扁圓腹。
六朝時,在「清談」這種在士大夫階層流行的座談會上,痰液、漱口水也都吐在唾壺裡。
生活條件較好,身邊都會擺一個唾壺,由於使用率極高,它也被六朝人帶進陵墓中陪葬,因此唾壺經常出現在這個時期的考古發掘中。
根據王志高、羅宗真所著的《六朝文物》,在包括南京在內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唾壺的使用從東吳一直延續到南朝晚期。
只是在器形上有些許變化:東吳、西晉時,唾壺形小而精緻,壺的腹部圓鼓,圈足(即瓷器底部用來承托器身的圓形圈)較高;東晉前期時,唾壺盤口較淺,圓腹開始下垂,圈足較矮;東晉中晚期到南朝宋,盤口下方的頸部內束,整個壺的造型扁矮;南朝齊、梁、陳三代,唾壺的頸部較粗,造型更加扁矮。
有興致的觀眾,可以根據這個原則,在博物館觀察大大小小的唾壺,給它們斷一斷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唾壺還有配套的蓋子。
後來唾壺的造型不斷演變。
到了明代,乾脆沒了盤底,進化成大敞口。
明清時期唾壺的外形跟現在放在地上的痰盂已經長得差不多了。
關於唾壺有個成語叫「唾壺擊缺」,這講的是東晉初年著名權臣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擁兵自重,南京的朝廷擔心他隨時順江而下發動兵變。
皇帝玩起了「摻沙子」,任命自己的心腹做王敦幕僚,處處掣肘。
野心勃勃的王敦對此非常不爽。
宴飲中,王敦借酒勁,吟詠曹操的著名樂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並用如意敲擊唾壺的盤口打拍子,以抒發心中的鬱悶,導致盤口被敲出很多缺口。
這個故事在南朝小說集《世說新語》與正史《晉書》中都有明確記載,後世用「唾壺擊缺」來渴望施展才能,壯懷激烈,亦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讚賞。
需要交待的是,後來王敦果然起兵進攻南京,史稱「王敦之亂」,但篡位未果,死於軍中。
《六朝帝都》出土文物展示
六朝古都南京是公元三至六世紀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初名建業,後改建鄴、建康。六朝建康城,宮室壯麗,人煙稠密,工商業高度發達,是一座聞名於世的東方國際大都會。進入21世紀,南京市...
六朝青瓷對中國瓷器發展的貢獻
六朝青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漢代瓷器創造的成就,下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東漢以後,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接著有...
回望六朝的繁榮昌盛(上)青瓷,瓦當,金飾等等……
爰自孫吳東晉,接續宋齊梁陳,三百餘載,四十人君,奠都金陵勝地,雄踞半壁江山,是謂六朝。經歷六朝之開發,地曠人稀、飯稻羹魚的南方經濟,乃成良疇美柘、畦畎相望的富沃之域,其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