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璀璨的文化,帶著寄託和祝福的孔明燈,天上的星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美麗摧殘的中國文化,燈籠,是老人的思念,相戀的愛人,放飛的孔明燈的願望,帶著太多太多。

帶著思念,帶著願望,和期許。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

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 之用。

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

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

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

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

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

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它是用白結方紙糊制而成的,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

客家風俗中有在中秋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每一盞孔明燈都代表著一個出生的嬰兒。

掛在門口,有著自己的期許。

對家人的祝願。

紅紅火火

開心

祝壽,健康燈

外國友人

泰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