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中國書法的先河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嬴政自號「始皇帝」,國祚雖短,卻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秦推廣小篆,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文字的分化。

秦同時還推行了隸書,使之逐步成熟。

中國的書法追溯到這裡是不是一個先河時代呢?不著急,小編帶大家慢慢分析:

一、小篆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戰國秦文字的進一步整理、推行。

它主要用於官方文詔、刻石、符印等。

現在可見的秦小篆作品主要就是這三類。

1、刻石

《史記》記始皇帝立國後四次出巡,刻石七處,分別是:《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東觀刻石》、《會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後,為證明其出於始皇,又在後面加刻二世詔。

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僅《瑯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

前者殘存一面,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後者殘存十字,在山東泰安岱廟。

《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則只有後人摹本。

通常認為秦刻石的書寫者為李斯。

秦刻石文字筆劃整齊劃一,轉折方圓並用,有如曲鐵,富有彈性;橫、縱排布秩序井然,講究對稱、平行,因而結構均勻工穩,比例極為協調。

雖然看似有些刻板,而實際上仍是生機盎然。

2、虎符

虎符為調兵之符信,是國家重器,製作精美,有的甚至採用錯金手法,現存有《陽陵虎符》、《新郪虎符》和《杜虎符》,至今字跡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3、度量詔

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度,頒其詔書於度量衡器上,其材質,有金屬和陶兩類,流傳至今,數量甚多。

金屬製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筆劃多直,轉折多方,筆劃排列往往不能均勻,結構時見傾側欹斜,疏密開合變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處理隨機應變,因字布勢,故無論單字還是全局,均有質樸率真的特質,與嚴謹密緻的刻石在風格上有巨大的差異,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陶製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製成,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圓轉暢達的特點。

草率簡捷,天真爛漫。

這種風格面目,近來已日漸引起關注。

總的來看,秦小篆的應用比較廣,面貌也有較大的差異,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作書者對它有良好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秦篆並不因其嚴謹而導致僵化,相反卻有著廣闊的發揮空間。

二、秦隸

隸變開始於戰國時代。

文字學家認為,在秦推行小篆的同時,隸書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秦隸書遺存近年來不斷有出土,提供了早期隸書的重要資料。

大致有兩類:簡牘和瓦文陶文。

1、簡牘

主要是《雲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墓葬12座,時間是戰國末年至秦。

其中4號墓出土木牘2件,內容是家書;11號墓出土竹簡約1150件,內容主要是墓主「喜」的編年記等,最晚至公元前217年,距秦立國已經過了4年時間。

其書寫風格有較大的變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時期隸書的發展水平以及書寫者的書寫水平。

從整體上看,介於篆隸之間,而隸書的因素已經非常突出。

2、瓦文陶文

1979年至1980年,在陝西臨潼始皇陵畔趙背戶村出土埋葬刑徒時記錄用的板瓦殘片18件;1977年在陝西鳳翔縣高莊出土8件有銘文的陶缶。

這些文字,基本體勢是小篆(主要是前者,近於詔版),但也有的(尤其是後者)與雲夢秦隸相似,只是因為刻制的原故而看不出波磔。

這可見隸書的應用,已經有一定的普遍性。

從文字的藝術處理上說,這些作品還比較幼稚,說明隸書正處於發展的階段。

三、秦代書法家

從秦開始,書法家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當時參加整理小篆的幾位專家後來都被人們看作是重要的書家,特別是李斯。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荀子學生,後入秦為相。

因為提出統一文字並領導推廣小篆的事務,秦時重要小篆作品通常歸於他的名下,小篆也被稱作「斯篆」。

推行小篆的參加者趙高、胡毋敬,應當也是小篆書能手。

另外,史傳長期認為程邈是隸書的創造者,雖然不足為據,但說他也是秦時的一個重要書家,也許是可以成立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論先秦和秦代書法

一、先秦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約自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221年。1、商和西周甲骨文現有發現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資料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盤庚遷都於殷之後的文字遺蹟,長期被掩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