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國書香節佳作頻發,網易蝸牛讀書對話阿來余華等知名作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剛剛在廣州落下帷幕,本屆書香節知名作家星光璀璨,大量新書好書全新首發。
其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暢談了自己的寫作經歷,著名作家余華發布了全新雜文集,馬原、蔡駿、葛亮等不同領域的知名作家也都在本屆書展中表達了各自的文學觀點。
今年夏天,網易蝸牛讀書第二次來到南國書香節,獨家對話了阿來、馬原、蔡駿和葛亮,走近他們的文學創作世界,如余華新書《我只知道人是什麼》、葛亮新書《問米》、阿來的獲獎作品《蘑菇圈》等佳作,都已上架網易蝸牛讀書,可以直接搜索閱讀。
阿來:普通人不屈不撓的前行是史詩的本質
在《塵埃落定》十年之後,知名作家阿來帶著自己的長篇小說《機村史詩》,舉辦了一場「用寫人的文學照亮歷史」的主題講座。
阿來認為,大部分普通人在瑣碎日常的生活中,為了生存而不屈不撓地前行,這就是史詩的本質。
而這也正是他在寫作中挖掘的普通人身上不屈不撓的本質,並記錄社會變遷的軌跡和方向。
在網易蝸牛讀書的專訪中,阿來聊起了自己的寫作經歷,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也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嘗試,阿來對「比自身更廣大的那些東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嘗試用地域文化表達家國情懷,這便催生了他的《塵埃落定》。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阿來也認為對精神層面還是要多一點關注,對於世界家國也要有更多的關注,以自身的奮發爭取在社會中的立足。
余華新書首發,集結文學創作心得
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余華全新雜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這次在南國書香節中全面首發。
這一次,余華將自己這些年與世界文壇交匯時,對當下所處時代的觀察和思考記錄成冊,並在書中回憶了自己的創作經歷。
余華也為閱讀和寫作道路上的年輕人帶來了一些建議,他認為自己是作家也是讀者,要想成為好作家,首先要成為好讀者,「第一,要去讀偉大的作品,不要讀平庸的作品;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缺點,讀的時候不要關心缺點,應該關心優點。
」余華坦言,自己年輕時沒有豐富的閱讀資源,只能一邊閱讀一邊寫作,當下的年輕人應該留更多時間去閱讀,對將來幫助一定很大。
余華的新書《我只知道人是什麼》已在第一時間上架網易蝸牛讀書,即日起便可搜索並閱讀。
馬原:遇見身心自由的自己
作為「先鋒派」文學的開拓者之一,馬原經常自稱「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他十年前被診斷出肺部重疾,如今定居雲南潛心休養,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繼續倔強地生活著。
網易蝸牛讀書專訪了這位個性十足的作家,馬原分享了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和定義,認為不少作者為了獲獎而寫作當下題材,但真正的小說應當關注歷史和時代,當大家都急功近利的時候,這個時代就鮮有好的文學。
談起自己人生的兩個福地西藏和雲南,馬原認為這兩個地方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造就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也催生了自己的寫作靈感。
新書《姑娘寨》正是馬原在雲南定居後描寫的身心自由的自己。
蔡駿:寫作是表達人生的多種可能性
作為國內懸疑文學的代表人物,蔡駿這次帶著自己潛心創作的系列新作《鎮墓獸·金匕首》來到南國書香節,從第一本長篇小說到如今的系列IP打造,蔡駿始終保持著懸疑小說的暢銷記錄。
在接受網易蝸牛讀書專訪時,他把這些年來的高產作品歸因為自己的創作衝動+創作能力,生性敏感的蔡駿對於生活與社會的觀察細緻入微,正在從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里汲取大量創作靈感。
同時他也覺得創作是一種可能性的表達,在寫作時想像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從文字里獲得自己的成就感、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葛亮:以當下歷史觀致敬先輩時代
出身為陳獨秀和鄧稼先的後人,而今是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研究並創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傳統家族與現代事業的交織賦予了葛亮諸多身份標籤。
這次,葛亮帶著自己的新書《問米》來到了南國書香節,並接受了網易蝸牛讀書的專訪。
身為名門之後,家族的影響催生了葛亮獨特的歷史觀對家與國的關係多有思考。
如今作為鑽研現當代文學的大學副教授,葛亮對當下年輕人的歷史觀也有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他對年輕一代對香港歷史的重視非常樂觀,「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理清當下和展望未來。
」葛亮對年輕人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
網易蝸牛讀書此次參加南國書香節,對阿來、馬原、蔡駿、葛亮四位作家進行了獨家視頻專訪,都將收錄在特色文化人物專欄《精神的殼》中,該專欄關注文化人物的精神世界,已推出過蔣勛、張大春、蔣方舟、余秀華等不同領域文化人物的專訪內容,本次南國書香節的人物專訪也將陸續上線,敬請關注。
不要錯過和葛亮談《問米》談人生的機會,廣州大劇院見!
8月12日,恰逢一年一度「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舉辦之際,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南方都市報、廣州大劇院承辦的「聽見花開」花城文藝故事會之「南國書香讀領廣州」分享沙龍活動將在廣州大劇院舉行。被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