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碑帶給你不一樣的震憾!陝西昭陵碑林藏碑刻珍品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陝西昭陵碑林藏碑刻珍品集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現代考古通過對整個陵園的實地考察,已確認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夫婦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數遠遠超過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數目之多,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
陪葬墓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秦瓊、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
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勣)、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
昭陵還分布有功臣貴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園。
陪葬墓的石刻極為精美,溫顏博墓前的石人,魏徵墓碑首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誌十二生肖圖案和石槨的仕女線刻圖等,皆為當時藝術精品。
從墓內還發現大量的精緻的工藝品,例如李績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績得了一頂。
眾多陪葬墓襯託了主陵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繁華景象。
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
唐代盛行墓前立碑,墓室置志,昭陵碑林內有碑41通,墓誌30餘方,大都是初唐書法藝術珍品。
史料記載昭陵原存墓碑80多通,由於歷史原因地面僅存22通,人們譽之為「昭陵全碑」。
這些現存碑刻和墓誌,最早為唐貞觀(627—649)中期的,較多則是從唐高宗、武則天時期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之間陸續建立的。
這些碑石集中陳列在昭陵博物館展室中,稱為「昭陵碑林」。
1978年,與昭陵出土文物同時開放展出。
第一展室內陳列碑石20通,即「昭陵全碑」的絕大部分。
第二展室內陳列著新發現的14通。
墓前碑形體高大,刻工精美。
兩展室內還分別存放出土墓誌11方,書法及刻工亦均精美。
尤其是尉遲敬德夫婦的墓誌,紋飾繁麗,是初唐「減底」花飾的精品,尉遲敬德墓誌蓋為「飛白書」,系至今發現的唐墓誌中絕無僅有的書法品類。
李勣碑
唐儀鳳二年(677)刻。
一直樹立於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西李勣墓前(今昭陵博物館院內)。
螭首龜趺,身首高570厘米,下寬180厘米,厚54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
高宗李治撰文並書。
書為行草,三十二行,行一百一十餘字不等。
碑題下「御製御書」四字及文末年款為楷書。
碑下截鑿損過甚,余則清晰。
碑陰刻宋游師雄元祐四年(1089)題記。
李勣為初唐名臣,出將入相達數十年。
兩《唐書》均有傳。
此碑筆致神采奕奕,後半尤見縱橫筆勢,有晉人風度。
(注釋均引自陝西文物志)
段志玄碑 唐貞觀十六年(642)刻。
原存禮泉縣昭陵鄉莊河村北段志玄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碑為螭首,身首高334厘米,下寬105厘米,厚35厘米。
額篆題「大唐故右衛大將軍楊州都督段公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
碑中部以下文字鑿損較甚。
段志玄為唐初大將,兩《唐史》均有傳。
此碑未見撰書人姓名。
然其書法方整,於正書時作一二筆隸書,顯系六朝遺風。
褚亮碑 約唐高宗在位時(649—683)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上岩峪村東南褚亮墓前。
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298厘米,下寬110厘米,厚39厘米。
額題「大唐褚卿之碑」,篆體兼隸,傳為太宗所書。
碑文隸書,三十六行,行六十五字,傳為殷仲容書。
此碑書法精工,金石家譽為「唐石之最佳者」。
褚亮為褚遂良之父,兩《唐書》均有傳。
此可補史之闕。
孔穎達碑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刻。
原存禮泉縣煙霞鄉袁家村西孔穎達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蟠首方趺,身首高347厘米,下寬108厘米,厚35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國子祭酒麴阜憲公孔公之碑銘」。
于志寧撰文,楷書,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
碑趺榫口兩側均刻有字,其中左側十八字,右側二十二字,楷、草、行書相雜,似鐫碑隨意所刻。
碑面鑿損特甚,字多殘缺。
此碑世傳為虞世南書,細檢原石,首行「于志寧字仲謐撰」以下十八格全空,可知無書者姓名。
但筆勢遒美,蓋善虞書者所為也。
孔穎達兩《唐書》均有傳,碑中所記,可以補闕。
豆盧寬碑 唐永徽元年(650)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岩峪村北豆盧寬墓中,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61厘米,下寬100厘米,厚37厘米。
額篆書「唐故特進芮定公之碑」。
李義府撰文,楷書,三十二行,行六十九字。
無書者姓名。
但書法精健。
惜碑字鑿損過甚,上截多難辨認。
豆盧寬兩《唐書》未為立傳,其事跡附見於其孫豆盧欽望傳中。
此碑敘事頗詳,可補唐史之闕。
張胤碑
唐顯慶三年(658)刻。
原存於禮泉煙霞鄉岩峪村東南張胤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54厘米,下寬110厘米,厚35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禮部尚書張府君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二行,行八十一字。
上截字尚清晰。
此碑無撰、書者姓名,宋王厚之《復齋碑錄》謂李義府撰文,或有所據。
此碑書法精健,前人謂得褚遂良之支流而開顏真卿之門戶者。
惜不知書者為誰。
張胤兩《唐書》均有傳(傳作「張後胤」)。
尉遲敬德碑
唐顯慶四年(659)刻。
1971年冬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尉遲敬德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442厘米,下寬150厘米,厚53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國忠武公之碑」。
許敬宗撰,碑文楷書,四十一行,行八十七字。
碑下截字尚可辨,上截了無隻字。
此碑無書者姓名,但書法挺秀恭謹,光明俊偉。
碑文收入《文苑英華》,二者對照,既可補碑文之缺,亦可知舊錄之訛。
敬德兩《唐書》均有傳。
溫彥博碑
唐貞觀十一年(637)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山底村前溫彥博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碑為螭首,身首高342厘米,下寬111厘米,厚37厘米。
額篆題「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虞恭公溫公之碑」。
岑文本撰,歐陽詢書。
碑文楷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
碑下部斷裂,字多磨滅。
此碑為歐陽詢最晚年之作,觀其楷法精妙,字字風骨整竣,神采奕奕,確係唐碑上品。
溫彥博兩《唐書》均有傳,碑敘其歷官甚詳,可補史傳之闕。
房玄齡碑 唐永徽三年(652)刻。
原立於禮泉縣昭陵鄉劉東村東北房玄齡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85厘米,下寬136厘米,厚45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左僕射上柱國太尉梁文昭公碑」。
褚遂良揩書,三十五行,行八十一字。
碑上半截存字較多,下部鑿損特甚。
房玄齡為唐初名臣。
兩《唐書》均有傳。
此碑歷來為褚遂良書中傑作。
高士廉塋兆記 唐永徽六年(655)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437厘米,下寬130厘米,厚50厘米。
額篆書「大唐尚書右僕射司徒申文獻公塋兆記」。
許敬宗撰,趙模書。
楷書,三十七行,行八十一字。
中斷字跡鑿損較甚。
碑左側鐫唐會昌四年(844)五月六代孫元裕及少逸題記各一段。
高士廉兩《唐書》均有傳。
此碑書法方整娟秀,極為人所稱道。
李靖碑
唐顯慶三年(658)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官廳村西北李靖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碑身首高427厘米,下寬128厘米,厚42厘米。
額篆書「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司徒衛景武公碑」。
許敬宗撰,王知敬書。
碑文楷書,三十九行,行八十二字。
下截鑿損過甚。
碑陰刻宋游師雄元祐四年(1089)題記。
李靖為唐初名將,兩《唐書》均有傳,碑文較本傳為詳,多有可補正者。
此碑書法健勁道美,婀娜多姿,有北派風格,書家咸以其為王知敬之代表作。
杜君綽碑 唐麟德元年(664)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大冢渠村杜君綽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52厘米,下寬123厘米,厚30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贈荊州都督上柱國懷寧縣開國襄公杜君碑」。
李儼撰,高正臣書,萬寶哲刻字,楷書,三十九行,行七十六字。
高正臣習王羲之書,字體極秀逸,惜上截字多磨滅。
杜君綽兩《唐書》未為立傳,此可補闕。
阿史那忠碑 唐上元二年(675)刻。
原存禮泉縣煙霞鄉西周村西南阿史那忠墓前,1975年移入如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88厘米,下寬118厘米,厚34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右驍衛大將軍薛國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二行,行八十二字。
下端字較清晰,余均泐甚。
阿史那忠為少數民族將領,兩《唐書》均有傳,碑雖泐甚,其可補正史籍者不少。
碑無書人姓名,但書法勁拔,在虞、褚之間。
紀國先妃陸氏碑 唐乾封元年十二月九日(667年1月8日)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西二村西北陸先妃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螭首,身首高318厘米,下寬102厘米,厚34厘米。
額篆書「大唐紀國故先妃陸氏之碑銘」。
碑文楷書,三十八行,行七十三字。
上截字磨滅殆盡。
無撰、書人姓名。
此碑書法娟秀有致,為唐碑上乘。
陸氏為紀王妃,兩《唐書》無傳,此可補闕。
蘭陵長公主李淑碑
唐顯慶四年(659)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東周村西南李淑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38厘米,下寬111厘米,厚31.5厘米,額楷書「大唐故蘭陵長公主碑」。
李義府撰,竇懷哲書,楷書三十一行,行七十字。
碑面上下兩端字尚清晰,余均磨損難識。
蘭陵長公主為太宗第十九女,《新唐書》有傳極簡,此可補史。
碑書法方整勁拔而娟秀有致,宋《寶刻叢編》作附馬都尉竇懷哲書,當有所據。
周護碑 唐顯慶三年(658)刻。
原存禮泉縣煙霞鄉西二村東北周護墓前,1964年發現,1974年出土,翌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41厘米,下寬111厘米,厚37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襄公之碑」。
許敬宗撰,王行滿書。
楷書,三十二行,行八十四字。
碑身中部斷裂。
書體遒勁古樸,惜左部約三分之一字多磨滅。
周護兩《唐書》未為立傳,此碑可以補闕。
吳黑闥碑 唐總章二年(669)刻。
原存於禮泉縣煙霞鄉西周新村吳黑闥墓前,1965年發現,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273厘米,下寬103厘米,厚32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吳府君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三行,行六十四字。
碑下截斷裂。
吳黑闥兩《唐書》未為立傳,此可補史之闕。
此碑字畫謹嚴渾古,豐腴敦厚,精勁可喜,在昭陵諸碑中別具一格。
程知節碑 唐麟德二年(665)刻。
原存禮泉縣煙霞鄉上營村西程知節墓前,民國時由醴泉縣民教館收藏,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碑首、趺皆佚,碑身兩端殘缺,僅餘中段,殘高280厘米,中寬107厘米,厚36厘米。
許敬宗撰,暢整書,楷書三十六行,行存四十餘字不等。
近年發掘其墓時,又發現殘石一塊,存三十六字。
程知節即程咬金,兩《唐書》均有傳。
此碑書法瘦硬放縱,英挺秀逸,於當時書體中別具一格。
李孟常碑
唐乾封元年(666)刻。
原在禮泉煙霞鄉岩峪村東南李孟常墓前,1964年發現,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92厘米,下寬117厘米,厚39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右威衛大將軍上柱國漢東郡開國公李府君之碑銘」。
李安期撰,李玄植書,萬寶哲刻字。
楷書,三下五行,行八十字。
碑陰刻李孟夫人附墓題記。
碑上部斷裂,字尚清晰。
李孟常兩《唐書》未為立傳,碑可補史之缺。
此碑書體恭正挺拔,甚是可觀。
豆盧仁業碑 約武周時 (690--704)
刻。
原存禮泉縣煙霞鄉岩峪村北豆盧仁業墓前,1974年發現,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螭首,身首高321厘米,下寬104厘米。
額篆書「唐故右武衛將軍芮敬豆盧府君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三行,行五十七字。
碑身首相接處及碑身中部斷裂。
碑字除右上部尚清晰外,余均泐甚。
撰書人姓名殘缺。
碑字道勁秀麗。
豆盧仁業為豆盧寬之小,兩《唐書》未為立傳,此可補史之闕。
姜遐碑
約唐玄宗即位後(712)刻。
此碑早年斷裂,碑首及上截覓失,僅餘下截,故稱「姜遐斷碑」。
1974年在禮泉縣昭陵鄉莊河村姜遐墓附近發現碑首及上截,昭陵博物館將其與舊存下截相接,始成全碑。
碑為螭首,身首高279厘米,下寬103厘米,厚31厘米。
額篆書「大唐故吏部尚書姜府君之碑」。
碑文楷書,三十四行,行七十字。
下截因捶拓既久,字已磨滅殆盡;上截斷為兩塊,碑首與碑身相接處亦已斷裂,然因出土不久,文字大部清晰。
姜睎撰文並書。
此碑書法綽約,楷書中略帶行意,體勢規模虞世南,筆畫圓柔而有力,大方而姣媚。
歷來為人所珍視。
姜遐事跡所記甚詳,足以補史。
阿史那忠墓誌 唐上元二年(675)刻。
1972年6月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西周村西南阿史那忠墓中。
志蓋厚15.5厘米,底邊長76.5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右驍衛大將軍贈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薛國公阿史那貞公墓誌之銘」。
志石邊長76.5厘米,厚15.5厘米,志文楷書,四十四行,行四十四字。
撰文者為秘書少監崔行功。
阿史那忠兩《唐書》均有傳。
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牛進達墓誌 唐永徽二年(561) 刻;1976年4月出土於禮泉縣趙鎮石鼓村西北牛進達墓中。
志蓋厚13.4厘米,底邊長70.5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琅玡郡開國公牛府君墓誌之銘」,四剎飾四神。
志石邊長70.5厘米,厚12.5厘米,楷書,三十九行,行三十九字,四側飾十二生肖。
牛進達為唐初重要將領,兩《唐書》未為立傳,此志可以補闕。
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安元壽墓誌 唐光宅元年(684)刻。
1972年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馬寨村西南安元壽墓中。
志蓋無存。
志石邊長87厘米,厚12.5厘米,國子監祭酒郭正一撰文,楷書,三十九行,行三十九字。
安元壽為西域胡人將領,兩《唐書》未為立傳。
志中所載武德九年太宗初即位後渭橋退兵內幕有重要史料價值。
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鄂國夫人墓誌 唐顯慶四年(659)刻。
1971年冬與其夫尉遲敬德墓誌一起出土。
志蓋厚18.1厘米,底邊長99.1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夫人蘇氏墓誌之銘」。
志石邊長99.1厘米,厚18.1厘米,志文楷書,三十四行,行三十四字,四側飾十二生肖。
書體嚴謹有力,線刻精細生動。
亦為唐志中佳品。
現存昭陵博物館。
尉遲敬德墓誌
唐顯慶四年(659)刻。
1971年冬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公路北側尉遲敬德墓中。
志蓋厚23.1厘米,底邊長120,厘米,蓋面飛白書「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
四剎飾纏枝牡丹紋。
志石邊長120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書,四十七行,行五十字,四側飾十二生肖,間飾流雲紋。
墓誌形體宏偉,字跡整齊可觀,線刻生動逼真,為唐志中佳品。
尉遲敬德,兩《唐書》均有傳。
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王君愕墓誌 唐貞觀十九年(645)刻。
1972年10月出土於禮泉縣昭陵鄉莊河村王君愕墓中。
志蓋厚11.2厘米,底邊長89.2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國公王君之墓志銘」,四剎飾四神。
志石邊長89.2厘米,厚13.5厘米,志文楷書,三十一行,行三十一字,四側飾十二生肖。
王君愕為唐太宗親征遼東時陣亡將領。
志文中所記君愕卒日與《新唐書·太宗本紀》所載不合。
現存昭陵博物館。
楊恭仁墓誌 唐貞觀十四年(640)刻。
1979年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山底村楊恭仁墓中,志蓋厚13.8厘米,底邊長87.3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特進觀國公楊君墓誌」,四剎飾四神。
志石邊長87.4厘米,厚14厘米。
志文楷書,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四側飾十二異獸。
志蓋縱向斷裂。
楊恭仁為隋朝舊臣,唐高祖、太宗時相繼為相,兩《唐書》均有傳。
墓誌現藏昭陵博物館。
越國太妃燕氏墓誌 唐咸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672年2月1日)刻。
1990年5月出土於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東燕妃墓中。
志蓋厚18厘米,底邊長96.5厘米,蓋面篆書「大唐越國故太妃燕氏墓志銘」。
志石邊長96.5厘米,厚18.2厘米,志文楷書,五十行,行四十八字。
燕氏為太宗之妃,越王李貞之母,唐史未為立傳,此志可以補闕。
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