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五大文博場所 十一邀你來看展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個「十一」黃金周如果您沒有出遠門的打算,靜靜地欣賞一下瀋陽文博場所的最新文物展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報記者為您梳理瀋陽主要文博場所「十一」期間的新展覽和重點展品。
瀋陽故宮: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亮相
您將看到最新展覽——由寧夏博物館和瀋陽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西夏文物精品展」。
很多人對西夏的印象來自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此次展覽中,包括鎮館之寶「鎏金銅牛」在內的26件國家一級文物將集中亮相,其中兩個重點文物國寶《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和「鎏金銅牛」可作為觀展重點。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被列為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之一。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共九冊,近十萬字,是西夏文佛經紙本,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現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它是用白麻紙印刷的,版心上部印刷的是書名簡稱,下部標有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
每半面10行,每行22字,每個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具有明顯的木活字印刷特點。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1991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一座倒塌的古塔里被發現的。
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由於寧夏乾旱少雨,乾燥的氣候使得這部古籍保存比較完好。
鎏金銅牛出土於西夏王陵的太后墓中,牛朝著墓內方向。
西夏墓葬中隨葬製作如此精美肥碩的銅牛,說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為西夏農耕化的過程提供了實物佐證。
當初發現鎏金銅牛還有個小插曲。
由於蒙古大軍對西夏的毀滅比較徹底,所以西夏王陵幾乎被毀壞或盜掘一空。
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清理西夏陵區177號墓時,發現空空如也。
正當人們失望之時,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突然踢到了一個硬物,便是這銅牛的一角,後來這頭牛就被大家稱為「一腳踢出來的國寶」。
新樂遺址:3000年前原始社會葬孩童的瓮棺
推薦最新展覽《新樂遺址出土偏堡子文化、新樂上層文化文物展》。
該展覽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偏堡子文化、新樂上層文化對於考察瀋陽乃至「遼河流域平原區」早期人類活動的歷史,並由此確立這一區域在「東北文化區」中史前考古學文化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地位意義重大。
重點展品為原始社會大陶瓮,這是新樂遺址目前發現的最大陶瓮,出土時,裡面發現了三四個大孩子的骨頭和牙齒。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為葬具,多見於新石器時代直到漢代。
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個別成人也有用瓮棺,多數埋在居住區內房屋附近或室內地面下。
成人瓮棺葬的墓主是某些原始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
古人用瓮棺葬埋葬這些精英和夭折的兒童是為了加速死者的二次轉生。
原始社會的石頭紡輪是展覽中最令人驚訝的文物,是原始先民們使用的石頭紡輪。
有的是片狀的,中間有轉眼,有的是球型或柱狀的。
使用時在紡輪中間安一根木桿,紡線者捻動紡輪,利用其轉動時產生的力量,使纖維捻合併續接成線。
紡輪的出土證明原始先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可以製作遮風擋雨的原始衣物了。
此外,由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與貴州省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銀裝霓裳·貴州黔東南少數民族服飾精品展」也在展出。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日第一槍回憶文章
推薦東北軍民14年抗戰史實展。
展覽分為「事變爆發奮起抗爭、揭竿而起英勇禦敵、中流砥柱黨的領導、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鑄劍為犁正義審判」五個方面內容,共計240張珍貴歷史照片、120件(套)歷史文物。
重點展品:王鐵漢的文章《「不抵抗」的抵抗——瀋陽北大營守軍團長關於「九一八」的回憶》。
王鐵漢是遼寧盤山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王鐵漢下令還擊,頂著上面「不抵抗命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展品還包括東北軍抗日將領112師參謀長劉墨林使用過的皮箱。
劉墨林是東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炮兵科學員,參加了古北口長城血戰。
古北口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從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戰在此進行,成為長城抗戰中戰鬥最為激烈的戰場。
劉墨林所在的東北軍112師參加了戰鬥。
在這個過程中,田漢和聶耳來到前線,田漢親眼看到日軍用重炮把山頂的長城撕開了一條20多米寬的缺口,數千名中國官兵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衝鋒中犧牲在長城垛口內外,他們的遺體填平了被炸開的20多米長城垛口。
遼博:靖康恥代表文物北宋鹵簿鍾首次亮相
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古代遼寧」剛剛開幕,值得一看。
文物多達2216件,其中一級文物192件,匯集了遼寧地區歷年重要考古發現和遺存。
重點展品:再現北宋皇宮禮儀宏大場面的北宋鹵簿鍾。
此鍾鑄於宋徽宗宣和時期,表現了宋朝皇宮禮儀的宏大場面。
這種歌舞昇平的宏大場面同宋朝軍隊的不堪一擊,形成鮮明對照。
據考證,此鍾于靖康二年由金人自汴京(今河南開封)掠運至燕京宛平縣仰山寺。
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滅亡,被金人擄去的還有朝廷各種禮器、古董文物、圖籍、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等等,被驅擄的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北宋王朝府庫蓄積為之一空。
金兵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如此慘烈的災難,給宋人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傷痛。
阜新金代倒流壺。
「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
將這三道工序完成後,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倒流」壺。
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倒流壺是因壺內設計有特殊結構——兩隻隔水管,其中一管與壺底部的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的流口向下延伸。
這一結構看似簡單,卻運用了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現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壺密封得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衛生。
契丹貴族的絡絲葬。
就是在處理後的屍體上鋪上一層薄絲棉,再用深棕色絲織品由上而下分別把全身各部位緊緊包裹,包括每個手指都用很窄的絲帶包裹,之後用銀絲網絡編織全身。
銀絲網絡穿於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面具、套銀靴、佩首飾等,具有防止形體散亂的功用。
這種風俗與契丹人意識中的靈魂崇拜觀念有關,與中原漢墓中的「金縷玉衣」相似。
張氏帥府:館藏書畫扇面精品展
張氏帥府博物館與上海聯合舉辦「豫園館藏書畫扇面精品展」,共計展出扇面92個。
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自明代成化年開始,在扇面上題字作畫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並受到普遍歡迎而日益繁榮,與立軸、手卷、冊頁等共同豐富了傳統中國書畫的表現樣式。
上海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為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海上畫派的發祥地。
瀋陽故宮舉行絲綢之路西夏文物精品展
中新社瀋陽9月8日電 (記者 朱明宇)由瀋陽故宮博物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主辦的絲綢之路西夏文物精品展,於8日在瀋陽開幕。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項族建立,其立國西陲,雄霸河朔,共經十主,...
瀋陽故宮博物院展出西夏文物精品
9月8日,由寧夏博物館和瀋陽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在瀋陽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分為西夏文字、西夏工藝、西夏佛教、西夏建築四個部分,共展出文物精品93件(套)...
瀋陽故宮舉辦西夏文物精品展
央廣網瀋陽9月14日消息(記者郭威)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藝品「鎏金銅牛」和近百件來自寧夏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一道,來到瀋陽故宮,向遊客講述絲綢之路上那段塵封的歷史。 來到「絲綢之路上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