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盤點 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筆者寫過最痛心的一篇文章,其中羅列的每一件藏品,都足以支撐起一座高規格博物館,絕非金錢所能衡量。

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走私、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等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在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7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兩者數字意味著: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接近千萬

大規模文物流失,源於清末。

船堅炮利的西方,掀起瓜分中國的慘痛歷史。

有著千年歷史的中華大地,前人留下至寶無數。

但日漸衰微的國力、戰爭的失利,最終致使我們無力守護本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歷史書上所書寫民族危機、國力衰弱無法讓人感到切膚之痛。

那麼,在現代,看看這些遠非圓明園獸首可比擬的,真正的無價之寶。

這是我們被偷竊了的一部分文化與歷史。

以現狀來看,即便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之一,但鑒於各大博物館所處國家的國力、文物歸還的現狀,可能幾代中國人都難見這些文物真正回歸故土。

1、被25英鎊賣出的畫聖之作《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東晉顧愷之所做,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中國畫長卷、最早的專業畫家作品之一

在中國畫領域,顧愷之與吳道子被稱為中國畫聖,曾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為核心的「傳神論」,對後世中國畫影響極為甚遠,與謝赫的「氣韻生動」一說共同構成中國畫的評價標準。

而他的作品大多在歷史的長河中遺失,唯留下《女史箴圖》、《洛神賦》等寥寥傳世之作。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西晉時期大文學家張華的《女史箴》所畫。

晉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任由其皇后賈南風禍亂朝政,掀起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塞外遊牧民族趁機入侵,終至五胡亂華,漢民族幾近亡國滅種,《女史箴》便是張華看不慣賈后所行所為,諷刺賈后所做,並通過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

《女史箴圖》按題材劃分,共計12段,現存9段,每段相對獨立,卻又通過題款等畫面元素,形成內在聯繫。

圖中人物神態宛然,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文內容。

線條勻細而流動,被稱為「春蠶吐絲描」的代表之作,設色典雅潤麗,極富韻律之美。

全卷散發著東方式的「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的飄逸美感。

此畫畫成後,便進入梁內府,而後原畫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兩個摹本,分別為唐、宋兩摹本,其中以唐摹本藝術價值最高、最接近原畫,學術價值最高,甚至有學者認為此畫為顧愷之真跡

《女史箴圖》(唐摹本)在宋徽宗時被宣和畫譜著錄,並被宋徽宗親自題以詩句十一行,南宋時,由賈似道收藏,有「秋壑圖書印」,明朝時進入嚴嵩府邸,而後被諸多文人雅士收藏,直至乾隆年間進入清宮,乾隆對此畫愛不釋手,蓋有印章最多,並在卷後畫蘭花一支。

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北京,一位名叫克勞倫斯.K.詹森(Captain Clarence A. K. Johnson)的英軍上尉率隊占領了頤和園,並搶劫了此畫。

1903年3月,約翰上尉回國處理此畫,被大英博物館僅僅估價25英鎊(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元左右)收購,橫向比較當時英國收購埃及的羅塞塔石碑花了3.5萬英鎊,中國最珍貴的捲軸畫,僅僅價值25英鎊!

至此,這幅代表了中國人物畫發展變遷的不朽之作,離開了中國的故土(宋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到達博物館後,《女史箴圖》長卷又遭一劫,為了展示此畫,大英博物館以「日式折屏手法」的日本裝裱,將其攔腰斬成三截,裱在了木板之上,這是又一愚蠢之舉。

木板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裂痕、形變,導致畫面損壞,雖然表面不易褶皺,但已缺少了捲軸的保護,至今日已能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的病症

即便是動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也無法根本上逆轉這一損壞過程,千年古畫,每年只有最多展示一個月。

2、元青花中的斷代「標準器」

在大英博物館中,還有另一個無價國寶,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

這對龍紋大瓶幾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繪畫的全部元素,如龍紋、海水、蕉葉、扁菊、雲紋、雜寶等,。

如此複雜的器形、形體大且成對,繪製精良,可謂是難有與之比肩者,青花瓷本身已是無價之寶,更何況是元青花,而此器又是元青花中的魁首之作,中國學術界將這種類型的青花瓷定名為「至正型」元青花,成了公認的「至正型」元青花斷代標準器。

然而中國人曾有機會留下此對國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帶著這對無價之寶來到琉璃廠,請古玩行的專家高手幫忙掌眼並順便出售。

此對瓷瓶原供奉於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頸部記有六十二字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 「至正」即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也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遺憾的是,中國人錯過了留下這對文物最後機會,受於當時的學術發展、對瓷器的認識,「元代無青花」成為了當時古玩界的共識

於是這對瓷瓶被幾乎所有的高手都認為是贗品瓷器而拒之門外。

最後這對象耳瓶,被英國的一位中國古陶瓷收藏家戴維德爵士(Sir.PercivalDavid)收藏。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大維德基金會所藏青花瓷中,發現此瓶,並認定此瓶為元青花。

1952年美國人波普博士在霍步遜的基礎之上,對比同一時期因東西方交流而流轉至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後,將學術成果發表在1952年版的《14世紀青花瓷器:托普卡帕·撒萊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和1956年版的《阿德比爾神殿收藏中國的瓷器》,至此方才在學術界正式確立了元青花的存在。

3、世界現存記載最早的印刷品、最早的金剛經

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目前而言第一本金剛經也被盜取藏於英國。

1900年,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

唐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臭名昭著的英國人斯坦因騙取,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4、唐畫的傳世之作《照夜白圖》

●韓干 《照夜白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30.8厘米,橫33.5厘米

韓干,唐朝承前啟後、最具特色的畫馬大師,被譽為「古今獨步」, 少年時只是一名酒店的僱工,後來被詩人王維賞識,資助他學畫,學成後被召為宮廷畫師 。

《照夜白圖》是他不多的傳世作品之一。

"照夜白",形容馬匹毛色雪白,以致可照亮黑夜,為唐玄宗李隆基心愛的坐騎,來源於西域的寧遠國王的進貢。

玄宗十分喜愛這匹駿馬,親自命名為照夜白,「照夜白」不僅在唐朝的輝煌時期曾伴隨唐玄宗遊山玩水,而且還在「安史之亂」時陪他度過了一生中最為落魄的時期。

此畫左上由後主李煜題寫「韓干照夜白」五字,作為傳世至寶,北宋米芾,南宋向子湮、吳說等人都曾在作品上留下跋文,卷後還有元代危素及清代沈德潛等十一人的題跋,歷經項元汴、安岐等人的收藏,後進入清朝內府,深受乾隆皇帝喜愛。

清朝末年,照夜白圖從清宮中被監守自盜流傳出來,直至到恭親王府中,1937年,日軍占領北京,侵略者開始對北京的珍寶大肆掠奪,緊張的局勢令溥偉深感不安,開始變賣書畫,《照夜白圖》沒能倖免,再經畫商中間撮合,最終被英國收藏家戴維德(前文收購至正元青花瓷也是此人)收購。

流出海外後,幾經周折由迪隆基金會(The Dillon Fund)於1977年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

「余在上海聞溥偉所藏韓幹《照夜白圖》卷,為滬葉某買去。

時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聲述此卷文獻價值之重要,請其查詢,勿任出境。

比接復函,已為葉某攜走,轉售英國」。

—張伯駒

3、「前無古人」的「昭陵六駿」

●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六駿 左二 左三為複製品

玄宗的坐騎流落海外,唐太宗的駿馬亦不能倖免。

「昭陵六駿」,即陪伴唐太宗出生入死,縱橫千里的六匹坐騎,分貝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公元636年,當文德皇后病故後,唐太宗便下旨,請畫家閻立本畫出六駿的圖像,而後由其弟、雕刻名家閻立德刻於巨石之上。

除此之外,還由書法家歐陽詢將自己特別撰寫的贊語刻於石上,可謂是集合了當時唐朝最為優秀的畫家、雕刻家、書法家共同完成,六駿刻成後,被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壇之內,史稱「昭陵六駿」,是唐代石刻中最傑出的藝術作品之一。

「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

」—魯迅

●颯露紫 高約172厘米,寬204厘米,厚40厘米,重約3.7噸 「颯露紫」 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

●「拳毛騧」 高約172厘米,寬204厘米,厚40厘米,重約3.7噸 馬身若有旋毛是賤丑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丑,善識駿馬的眼光。

最終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沙場。

民國初年,局勢未穩,「昭陵六駿」國寶為中外奸商、「學者」所垂涎覬覦。

1914 年至 1915年,著名的賣國古董商人盧芹齋安排下屬將把「六駿」浮雕的「拳毛騧」、」颯露紫「盜走。

而後在袁世凱當局的庇護下,以合法名義出口美國,售予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其餘四幅真品,於1918年在再次盜賣過程中被砸成幾塊企圖裝箱外運,幸而途經西安北郊時被發現制止,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4、《歷代帝王圖》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隋文帝楊堅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也難以倖免被盜離故鄉的命運。

作為唐朝人物畫的最高水平之一,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藝術家以鐵線描刻畫了從漢至隋間13位帝王的形象,按照歷史順序分別為: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而它的流失國外,也是在清末,被大漢奸梁鴻志賣給了日本人富田幸次郎,最終流落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5、中國古代仕女畫的代表作《搗練圖》

波士頓美術館還藏有另一幅唐朝傳世名畫:《搗練圖》。

作為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是唐代畫家張萱流傳不多的作品之一。

此圖為宋徽宗摹本,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而它的流失也是在清末,1912年,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

這幅《搗練圖》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博物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6、宋徽宗御筆《五色鸚鵡圖》

《五色鸚鵡圖》也是藏於波士頓美術館,作為宋徽宗的御筆真跡,是其花鳥工筆畫的代表作之一。

此畫卷曾經元文宗御府收藏,入清後為戴明說、宋犖所得;其後進入清宮乾隆內府,鈐有乾隆諸璽;嘉慶後,賞賜道光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由此流出清宮。

清末革命之際,襲恭親王爵位的溥偉因欲復辟清帝制而籌措資金,遂將恭王府中除書畫外的文物全部變賣於日本著名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1933年,流出中國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7、撲朔迷離的虎食人卣

虎食人卣,作為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目前存世的僅有兩件。

此二卣相傳都是在湖南安化縣與寧鄉縣接界處的溈山出土的青銅器文物。

日本收藏家住友春翠於1903年所購,通高35.7厘米,藏於日本京都鹿之谷泉屋博古館內,成為其鎮館之寶、日本藏中國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兩件之一,另一件由法國巴黎賽奴奇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在 1920 年購得。

8、被剝離的敦煌壁畫

●莫高窟第 323 窟佛教史跡畫:八人乘船運送一尊佛像 哈佛藝術博物館 (流失於1923-1924 年)

而敦煌莫高窟藝術大規模的流失,也尤為讓後人心痛。

1923 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組成了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華爾納任領隊的哈佛大學考古調查團,名為調查團,實為有組織有預謀的搜掠中國古文物。

1924 年1月,華爾納來到敦煌莫高窟,當時藏經洞中的遺物早已被以斯坦因為首的東西方考察團劫奪一空,所謂的經卷和絹畫已成為了傳說。

但華爾納不甘心因遲到而一無所獲的結果,在他組織考察隊的時候就決心一定要在敦煌帶回點什麼。

在經過一番參觀考察之後,他對壁畫下手了。

●敦煌莫高窟 335 窟南壁菩薩頭像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 (流失於1923-1924 年)

為了能夠如願盜取壁畫,華爾納給了當時看管莫高窟的王圓籙一些微不足道的禮物,王道士便同意他揭去壁畫。

他們以塗有粘著劑的膠布片敷於壁畫表層,剝離了莫高窟第 320、321、323、328、329、331、335、372 等窟的唐代壁畫精品十塊

這些壁畫如今保存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 / 賽克勒博物館。

而下圖的半跪的供養菩薩,則是華而納以 70 兩銀子的價格從敦煌藏經洞王道士處購得。

而這只是敦煌文物流失的一小部分,無怪陳寅恪先生髮出「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感言了。

●7世紀唐代彩塑供養菩薩造像 規格:H. 122 x Diam. approx. 71.1 cm (48 1/16 x 28 in.)

相比較一千萬流失文物的數字,這僅僅滄海一栗。

如今,這些文物都已經成為國外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與熙熙攘攘的中外遊客相見並不算難。

屈辱的歷史並不是只寫在文字上,也在入侵者的博物館中。

(下文也列舉了其餘一些重要的流失文物,個人眼光難免有所缺漏,海涵。

●元代 廣勝寺壁畫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

●廣勝寺熾盛光佛壁畫、遼代南海觀音與智華寺藻井 美國納爾遜 - 阿特金斯博物館

●智華寺藻井

●遼代南海觀音

●東周黃金劍柄 大英博物館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