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努爾哈赤遇上千年瓷器,「開壇元勛」也跨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面孔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著名歷史學家。
主要著作有:專著《努爾哈赤傳》等,論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等,近年出版25卷本《閻崇年集》和《閻崇年自選集》等。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並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等,在國內外產生強烈的社會影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
8月10日,被譽為百家講壇「開壇元勛」的閻崇年攜新書《御窯千年》亮相「南國書香節」。
已經83歲高齡的閻老,在一個小時的講座中,侃侃而談,一直帶著和藹的笑容。
閻老感慨雖然好幾次來廣州,但是參加「南國書香節」卻是第一次。
他說,廣州是個很可愛的城市,讀者熱情,文化氛圍濃厚。
由於無法用言語表達對讀者們的敬意,閻老選擇了中國傳統的表達方法——— 下台三鞠躬。
人紅是非多,可是閻老自成一「閣」,只埋頭研究,「我不用微博微信,天天看書寫書。
網上的網友評價書,覺得不對也沒關係,可以討論。
學術研究的結論,不是某幾個人的看法決定的,要有時間、地域、學術的檢驗。
」
《御窯千年》是閻老花了三年心血的結晶。
耋耄之年的他依然很有鬥志,要繼續修訂自己的《努爾哈赤傳》,2023年出版。
這本書的名字都早想好了,叫《努爾哈赤傳》(修訂本)。
以研究清史有名的他,為什麼會研究瓷器,花三年時間寫了本《御窯千年》?大家都說他是百家講壇開壇元勛,他是否認可?帶著這些問題,在南國書香節期間,南都記者專訪了閻老。
百家講壇「開壇第一人」
「因為從我這裡開始系列講,觀眾印象深刻」
被稱為百家講壇第一人,閻老謙虛地表示,其實他不是第一個上百家講壇,只是第一個做百家講壇系列演講的,「百家講壇是2001年開播,我是2004年登上百家講壇,剛開始是幾個人輪流在上面講。
後來,從我開始,就變成了主講人制,一個人講一個系列。
」
所以,「他們說我是第一人,因為當時我比較知名,知道的人更多一些。
因為從我這裡開始系列講,觀眾印象深刻。
」閻老笑稱,就像演電視劇,演《大長今》演個100集,印象肯定深刻了,「他們講我是開壇元勛是對我的鼓勵。
」
有人說,閻老是大器晚成,70歲才成名。
閻老笑道,「其實是大眾在我上了百家講壇後才認識我,而2004年以前,研究清史的沒有不知道我」。
上了那麼多期百家講壇,閻老有沒和其他主講人,比如易中天等交流呢?閻老說,「沒有橫向交流,但是有光碟,我們會互相看對方怎麼講。
看完以後,我覺得講不了別人的風格,我有自己的風格,但是可以相互借鑑。
」
那麼閻老是什麼風格?閻老笑道,「網上各種說法,他們還為我開過研討會,就叫『閻崇年清朝事例學術研討會』,專門分析好在哪。
台灣星雲大師也看了我的演講,說很喜歡,給了四個字,『事理圓融』,即既有故事又有道理,兩者結合起來。
」
《努爾哈赤傳》40年後還要再改
「每本書都不滿意,回頭看都有不足」
閻老已經著作等身,問及他對自己哪本書最滿意,沒想到閻老竟然都不滿意,直言都有缺憾,「每本書都打上了時代的印記,每本書都有好與不好的地方。
就像每個年齡段,各有所長,回頭看卻都有不足。
和人一樣,三十歲看二十歲是不一樣的。
」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1983年,他出了《努爾哈赤傳》,「這本書主要在「文革」期間寫的,是世界第一本,這個學術地位不能取代,但是努爾哈赤42年戎馬生涯,僅25萬字闡述,還有好多沒有詳細講。
於是,十年後,1993年,出了本《天命汗》,把不足的部分充實了。
又過了十年,2003年又出了本《清朝通:太祖朝》,40萬字繼續查漏補缺。
到了2013年,新出的《清代開國史》,努爾哈赤已經變成60萬字了,缺的又補上了」。
已經補充了三次,閻老應該滿意了吧?「沒有,」他說,「我準備到2023年,再寫一本,就比前幾個版本更完善了,把看的材料和感悟全融合進去。
」閻老連2023年這本書的名字都早想好了,就叫《努爾哈赤傳》(修訂本)。
寫瓷器並非要改行做鑑定
「從瓷器歷史看中華文化是最有意思的」
閻老出了本新書《御窯千年》,難道閻老轉行,跨界去做瓷器收藏了?閻老直言自己不懂鑑定,「這本書最主要的特點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收藏是收藏家們的專業,審美是美術家藝術家的專業,而我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瓷器的發展。
我覺得光從文的方面研究歷史不行,還得靠物。
物也是歷史的反映,房屋、車船、器物都是物,要選擇一種物和文結合,最後發現瓷器是最有意思的。
」
閻老選擇了一千年的瓷器歷史來寫作,從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年間(1004年)到宣統3年(1912年),從宮廷瓷器的歷史來看中華文化。
閻老說,民窯太多了,所以選擇當時手藝最好的御窯來研究,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
所有這些書中出現的瓷器都是出自知名博物館館藏,沒有一件是私人藏品。
《御窯千年》中有專辟一章寫瓷器之路,相較於絲綢之路,閻老眼中的瓷器之路又是怎樣呢?閻老說,瓷器和絲綢不一樣,瓷器易碎。
在明朝萬曆年間,少數民族來朝貢,回去就帶走大量瓷器,用車拉走。
他們把瓷器摞起來,中間隔著泥,撒上小麥、稻穀,噴水,這些東西發芽之後,就膨脹,非常緊實,不會打碎,方便運到各個地方。
水路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更遠的地方,法國路易十四等都很喜歡瓷器,那時候的歐州貴族都以有中國的瓷器為榮。
那麼怎麼看出瓷器與文化的關係呢?閻老說,從瓷器的角度來看,乾隆中期一過,就開始衰落,所以嘉慶、道光年間都沒有很出色的瓷器。
再比如元青花瓷器,白底青花,這叫崇白尚藍,是蒙古草原文化上的特色。
所以,這個特點也反映在瓷器上。
清代宮廷真那麼有錢?
「電視劇里是藝術處理,歷史一定要具體分析」
現在古裝劇多,清代的宮廷和服飾都挺豪華,清代是不是真的如此有錢?閻老說,電視劇里房子裝修得多好啊,那是藝術處理。
清代有強勢和衰落的時候,如果說乾隆時期有錢,乾隆中期確實是免過稅,但某個時間又打仗了,又沒錢了。
所以同一個朝代,前十年後十年也不一樣,歷史一定要具體分析。
「我寫《大故宮》,去故宮一千次以上,我研究北京史,去了很多次才敢動筆寫。
」為此,「搞歷史研究,要有大量的準備,還有問題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提出來的。
問題要有研究價值,有可能解決,而且能在有生之年解決了。
我寫最長時間的論文《張吉午與〈康熙順天府志〉》,就寫了二十年。
」閻老如是道。
對於自己接下來的計劃,83歲高齡的閻老表示,還是繼續寫書看書。
廣州印象
廣州是書香之城
南都:這次為什麼會來參加南國書香節?
閻崇年:很喜歡廣州人,廣州天熱,人也熱情。
而且,廣州是書香之城,「南海一號」也是在廣東發現的。
南都:第幾次來廣州了?
閻崇年:多次來廣州了,記得我第一次來廣州是1980年,機場賣可口可樂,1塊一桶,當時經費花得就剩下1塊錢,還是不捨得買可樂。
南都:未來會研究廣州的歷史嗎?
閻崇年:不會,沒有時間。
研究一個地方的歷史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像寫小說,突然一個靈感來了就能寫,一定要長時間的積累。
采寫:南都記者 許曉蕾 實習生 廖艷萍 王一凡
在這裡,一不小心就遇到了大人物∣南國書香節Day2
300多位名人名家相聚羊城,200多場文化活動輪番登場,2017南國書香節全城互動,為市民獻上了一場文化的盛宴。王蒙、閻崇年、李敬澤、畢飛宇、蘇童……這兩天,無論在會場內外,一不小心就遇到了大人...
閻崇年: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瓷器文化
中新網廣州8月10日電 (程景偉 蒲錦絢)知名歷史學家閻崇年10日攜新書《御窯千年》作客2017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他在與讀者交流時稱,瓷器是中國偉大的發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瓷器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