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奧斯卡」——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昨天在北京舉行。
「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獲評「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丹東一號」沉船遺址位於遼寧省丹東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
2013—2015年,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該海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重點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
2014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由於對其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運用科技手段,推測出沉艦體量約為1500噸左右,埋深3米左右。
鐵質殘片所用的鐵(鋼)板材料為炒鋼。
通過大量的抽沙與測繪,已陸續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遺物。
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加特林機炮。
繼2014年確定該沉船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後,2015年9月末,一組帶有不明顯「致遠」的繁體字樣瓷器碎片的出水,為證明致遠艦提供了直接證據。
水下測繪圖顯示,致遠艦體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杆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
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
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
抽沙後,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並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
2015年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進行了重點的調查和打撈,一大批文物陸續出水。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打撈起1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炮彈、炮管、彈頭等各種武器彈藥。
2015年10月6日,「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工作暫告結束。
隨著近兩個月來百餘件文物的陸續出水,經過3年水下探摸調查的「丹東一號」被確定為甲午海戰中的「致遠艦」。
目前能確證「致遠艦」身份的遺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彈、魚雷引信、「致遠」文字款識的定製餐具等。
「丹東一號」致遠艦的成功發現是考古學與海洋物探等技術相結合的成功案例,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艦船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致遠艦整體打撈必須等到萬無一失
5月16日,「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的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成功入選。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