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陸渾戎貴族墓文物提取過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烏木墜飾
自去年12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據考古發掘情況推斷「史書記載的陸渾戎就在我市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後,陸渾戎就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此次考古發掘也入選了2015年度洛陽十大新聞候選名單。
陸渾戎的後續考古發掘工作備受關注,喜歡歷史和考古的人對此有許多疑問。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冒著嚴寒,對陸渾戎墓葬群中的一座貴族墓的文物進行提取,歷時7個小時,記者在現場進行了全程記錄。
背景
天氣越來越冷,文物泡在水裡,文物提取迫在眉睫
23日,市氣象台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日我市最低氣溫降至-11℃。
在多數人的記憶里,對洛陽來說,如此低的溫度在最近幾年內實屬罕見。
而就在這一天,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20餘名考古人員在我市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啟動了引發眾人關注的陸渾戎貴族墓文物提取工作。
當日寒氣逼人,不到8時,多名考古人員就已經在現場進行準備工作。
由凱邁(洛陽)航空防護裝備有限公司特製的橘紅色的充氮氣文物保護箱也陸續被運抵現場。
陸渾戎貴族墓的發掘工作進行到了哪個階段?文物提取是一項精細而複雜的工作,為何要選擇在如此寒冷的天氣里進行?
負責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室主任吳業恆介紹,陸渾戎貴族墓的發掘工作始於2013年,其中比較重要的發現有兩次。
第一次是2013年發現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座陪葬車馬坑。
另一次是去年發掘出兩座墓葬和一座車馬坑,其中一座墓葬正在清理,在青膏泥和外槨板之間已經發現銅編鐘、銅鼎等隨葬品。
此次要進行文物提取的,正是去年發現的兩座墓葬中的一座,即有青膏泥封護,在青膏泥和外槨板之間發現銅編鐘、銅鼎等隨葬品的墓葬。
在現場負責文物提取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周立介紹,陸渾戎貴族墓的發掘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水患」,在水中從事考古發掘在我市考古工作中極為少見。
「這座貴族墓的墓室底部有4個以上的泉眼,不間斷往外冒水,之前的發掘一直是先用抽水機抽水,等水位下降一些再抓緊發掘。
」周立說,墓室內的青銅器、人骨等都已泡在水裡,如果不抓緊發掘、提取,不利於文物保護。
此外,周立表示,隨著天氣越來越寒冷,為保證文物安全,自入冬以來,一線考古人員就一直堅守在現場。
「如果文物能早一天提取出來,一線的兄弟們就能少受點兒凍!」周立說。
水晶環晶瑩剔透
特別
在水中提取文物,各種「疑難雜症」或隨時出現
與以往進行的文物提取工作相比,此次陸渾戎貴族墓的文物提取工作難度究竟有多大?
對此,在最近一段時間連續「泡」在現場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呂勁松介紹,以前在進行文物提取時,要麼直接輕輕取出,要麼用手鏟一點點刨出來,雖然也有難度,但有成功的經驗,此次在水中提取文物,對提取者的耐心、細心程度,甚至體力都有更高要求。
不僅如此,天氣寒冷,文物長時間泡在水裡,已經和土緊緊凍在了一起,想直接提取並不容易。
為了保證文物順利提取,考古人員事先已經進行了各種準備。
比如,考古人員在文物上方搭建工作架,這樣可以在工作架上提取文物,而不用直接站在墓室的外槨板上;再比如,準備發電機、抽水機等,一旦停電,可用發電機發電,讓抽水機繼續工作……同時,考慮到水的因素,一旦發生塌方,將對墓室等造成破壞,所以考古人員提前對整個墓室進行了加固處理。
呂勁松介紹,此次文物提取工作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提取位於墓室東側的青銅樂器;二是提取位於墓室西側的青銅禮器;三是提取部分頭骨、肢骨;四是提取墓主人身邊的少部分玉器等。
「由於文物數量多,既有體量較大的編鐘、銅鼎,也有比較小的玉器,因此工作量很大。
」呂勁松說,部分銅鼎還有破損,有的甚至碎成了十幾塊,在提取時需要特別小心,哪一件文物是在哪發現的,哪一塊銅鼎的具體位置在哪,這些都必須搞清楚並記錄清楚,萬一出了差錯,對之後的各項工作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銅勺
準備
為文物準備「身份證號」和保護箱,確保文物提取工作萬無一失
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都預想到了,各種準備工作都做了,可以開始提取文物了吧?不!
23日9時許,記者到達現場時,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幾名考古人員正在現場搭建的帳篷內對照圖紙寫編號。
記者注意到,在這座貴族墓的平面圖上,按照已發現文物的位置,標出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編號。
此外,考古人員還準備了小塑料袋,每個塑料袋裡有一個對應的編號。
吳業恆說,這些編號相當於文物的代碼,等文物提取工作正式開始後,每件文物會和它的編號放在一起拍照、留檔,之後放入文物保護箱內。
除了這些,在23日之前,考古人員已經對現場進行了測量和繪圖,同時還對整個墓葬進行了3D掃描,以確保在進行文物提取時,能對現場的情況有比較準確的預判,避免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
文物提取後放在哪裡?前面已經提到,當日早上,橘紅色的充氮氣文物保護箱已經被運到了現場。
它們顏色鮮艷,看起來非常「高大上」,每個文物保護箱四面設有12道鎖,還有兩個充氣孔,內部是銀色的錫紙。
考古人員介紹,充氮氣文物保護箱的主要作用是避免文物出土後發生氧化等,同時也能較好地保護文物的安全。
在現場,文物提取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直擊
歷時7個小時,50餘件文物「浮出水面」
一切準備就緒,當日10時30分,文物提取工作正式開始,現場氣氛逐漸緊張起來。
為向讀者還原文物提取現場,記者總結出了以下幾個關鍵詞。
10時30分,三名考古人員沿著在墓室周圍搭建的鋼架下到墓室底部,開始在外槨板的上方用木板、木條搭建工作架。
等工作架搭建好後,吳業恆等人穿著膠鞋下到水中,開始清理埋在泥里的編鐘。
與此同時,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胡小寶、方盾、李國徽等人站在工作架上負責接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程永健等人也已將文物保護箱、編號、塑料薄膜等準備好了,準備對文物進行初步資料收集。
記者注意到,埋在泥里的編鐘有好幾個,雖然堆放在了一起,但還是能看出其紋飾非常精美。
原本以為只需輕輕將銅編鐘從泥里取出即可,可沒想到實際情況遠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只見吳業恆拿手鏟在編鐘四周鏟了好幾下也不見泥土鬆動。
「天氣太冷,泥土都凍住了。
」他說。
隨後,他用雙手從腳下捧水往編鐘上灑,希望泥土能慢慢化開。
大約幾分鐘後,他再次拿手鏟去鏟泥土,顯得十分謹慎。
終於,編鐘一側的泥土開始鬆動了,他繼續洒水,繼續用手鏟輕輕鏟……11時許,第一個編鐘被順利取出。
第一件文物取出後,接下來的各項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整個文物提取過程節奏相當緊湊。
在提取每件文物前,負責繪圖、編號的考古人員會先確認事先為其準備的編號;在確認後,其他考古人員開始提取文物;文物在被取出後,會進行簡單清理;之後,考古人員在將文物和其編號放在一起拍照、留檔後,將文物和編號一起用事先準備好的塑料薄膜包裹起來放入小袋子裡,最後再放入文物保護箱內;同時,有考古人員會在事先準備好的出土文物登記表上對其進行標註,確認這件文物已經被取出且已記錄在案。
呂勁松說,看似繁瑣的文物提取過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證所有出土文物都有明確的記錄,也就是說保證文物有屬於其的一整套檔案。
12時30分,9個編鐘、8個石磬、4個銅鎛被提取出來。
文物提取工作在緊張進行時,狂風呼嘯,貴族墓上方搭建的保護棚被吹得呼呼響,記者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墓室上方被凍得瑟瑟發抖,手已無法握筆,在墓室底部提取文物的考古人員卻仍舊一絲不苟地工作著,他們的臉已凍得發紫,手也凍得通紅。
看看時間,部分人的雙腳已經站在水裡兩個多小時了……
文物提取工作進行3個多小時後,墓室東側的編鐘、石磬等均順利取出。
考古人員們站起來休息了一下,他們的手此時快凍僵了,得暖和一下,不然拿不住東西。
編鐘等提取完後,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墓主人周圍文物等的提取。
由於這些文物較小且位於墓室中間,為保證棺槨的安全,考古人員只能趴在墓室上方搭建的工作架上,將手伸到下面取文物。
在這批被提取的文物中有水晶環、水晶串珠等,遠遠看上去晶瑩剔透,非常精緻。
在文物提取過程中,有時也並不完全按照事先準備的方案來進行,驚喜隨時可能出現。
比如,當日16時許,考古人員突然發現一件之前並沒有注意到的銅勺,它就像人們做飯用的勺子一樣。
讓人驚喜的是,在經過簡單清理後,大家發現,銅勺勺柄上有一些類似文字的東西。
雖然想弄清這些類似文字的東西的意思還需要後續研究,但由此也讓記者深切地體會到考古發掘工作的過程真是一波三折,驚喜多多呢!
從10時30分提取工作正式開始,到17時30分,歷經7個小時,考古人員共提取出50餘件精美的文物,在登記、拍照、分裝後,考古人員給文物保護箱充了氮氣。
最後,在警車的護送下,這些文物被送往文物庫房。
(洛陽晚報記者 李燕鋒/文 張曉理 張斌/圖)
為了不損壞文物,考古人員就趴在工作架上,伸手取文物
記者手記 敬意,送給辛苦的考古人
我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前往考古一線採訪了。
曹休墓、西周洛邑祭祀遺址、北魏大墓、孟津壁畫墓、「欒川人」洞穴遺址、宜陽壁畫墓、徐陽墓地……每一次我到考古發掘現場,在被那充滿懸念的發掘過程吸引之餘,最大的感觸莫過於考古人真的很辛苦。
天氣預報顯示,23日,我市的最低氣溫降至-11℃。
這次,我前往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見證考古人員對備受關注的陸渾戎貴族墓的文物進行提取。
當日,在這座墓所在的徐陽村農田裡,凜冽的寒風讓每個人的臉針扎一般刺痛,墓室上方搭建的棚子被颳得呼呼響……
我站在外圍搭建的鋼架上看考古人員工作,僅僅過了幾分鐘,我的手就被凍得拿不住紙和筆了,整個人被風颳得灰頭土臉,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大風颳進十幾米深的墓室內……此時,穿著膠鞋或站在水裡,或趴在工作架上的考古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地工作,他們的臉凍得發紫,他們的手被凍得裂開了口子,他們的腳估計早已凍得失去了知覺,但在整整7個小時裡,這冷似乎和他們無關,絲毫沒有減少他們探尋古墓背後秘密的熱情。
我跟他們說,你們的工作真是讓人不可理解,在大夏天得去揭壁畫,在近40℃的高溫下,還得架著火爐工作;在大冬天搞考古發掘,人都快凍透了,還得站在水裡……對此,他們笑了:「那有啥辦法呢,考古發掘工作不等人啊!」
是的,考古發掘工作不等人。
洛陽是全國文物大市,每年、每天,都有許多地方在進行考古發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堅守在考古發掘現場。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可能缺失一段歷史;如果沒有他們,許多歷史典故我們可能找不到出處……可是他們呢,工作環境由不得選擇,有時候是在郊外,有時候是在山裡,有時候甚至是在山洞裡;考古發掘時長由不得選擇,有時候是一個月,有時候是三五個月,有時候也可能是三年五年……
在和他們接觸的這些年裡,我聽到過年輕的考古人要離家去山區工作時,他們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看到過他們的妻子生氣又難過的表情;我看到過他們在山洞裡爬進爬出,搜集原始資料的模樣;我也看到過許多年過半百,甚至已到古稀之年的考古學者們一來到考古發掘一線,就跳進墓葬內的興奮之情……
誠然,在許多人眼裡,他們的工作很神秘,他們的知識很淵博,在很多時候,他們可以在各種高端、專業的學術論壇上發表見解,口若懸河……真正走近他們,你卻會發現,他們其實是那麼普通,讓你在見到他們時,會覺得他們不過就是個普通的農民工——穿著耐髒又耐磨的工作服,在山村、田野,不畏嚴寒酷暑,扛麻袋、拿手鏟,從事最基礎的「勞動」……
他們,就是常年堅守在考古發掘一線的考古工作者。
1月23日,在這寒冷的一天,我目睹他們工作的艱辛,從心底里向他們致敬!(洛陽晚報記者 李燕鋒)
洛陽:不忍珍貴文物「泡湯」 陸渾戎貴族墓整體「搬家」
8日,歷時7個小時,位於洛陽市伊川縣徐陽村的陸渾戎大型貴族墓被順利地整體搬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這也預示著陸渾戎貴族墓將正式進入實驗室考古階段。
河南春秋時期陸渾戎貴族墓現場持續發掘
1月23日,洛陽市文物考古院對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徐陽墓地附近的一座大型墓葬進行文物出土發掘清理提取。當日曆經7小時,考古人員共提取出青銅樂器、青銅禮器和玉器、水晶等50多件精美文物,包括編鐘...
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考古取得新進展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日報記者 龐樂) 日前記者從西安市文物局獲悉,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位於西安市鄠邑區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的考古工地,共勘探出古墓葬146座,窯址4座,現已累計發掘清理古...
洛陽對大型墓葬進行整體搬遷保護
新華社鄭州12月8日電(記者曹凱、王爍)8日10時40分左右,一座承載100噸的吊車將總重量近30噸的木箱緩緩吊起後,移至旁邊的一輛大貨車,在工人對箱體進行焊接加固後,卡車載著它搬遷入洛陽市區考...
渭南澄城縣發現2600年前神秘的封國或高等級貴族采邑
經過陝西省考古工作者近一年的考古發掘,在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村發現了一個距今2600年、春秋時期的神秘諸侯國或者高等級貴族采邑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周王朝以分封為核心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模式有重要的意義...
陝西考古發掘資料出版 收錄306座重要墓葬
中新網西安6月28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文物局28日透露,由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編著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陝西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研究》正式出版,收錄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陝西考古發掘資料的考古發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