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石刻「望柱居中」布局成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02-17 10:35顯示圖片

□金陵晚報記者於峰

望柱,是古代陵墓神道上立的石柱子,一般立在神道的入口處。

去過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明孝陵的神道上就保存有兩根高大的望柱。

最近,有文物愛好者對兩根望柱的位置產生了疑問。

明孝陵神道望柱的位置,在中國歷代帝陵中屬於極為與眾不同的例子,其中的原因令人費解。

「望柱居中」布局很奇怪

喜歡遊覽文物古蹟的市民孫先生,日前給「老南京」版提了一個疑問。

他說,他參觀過國內很多帝王陵墓或者古代重要人物的墓,發現大部分保存有神道石刻的古墓,其神道入口處一般都是兩根望柱,其後才是石獸(馬、羊、虎)和石人(文臣、武將)。

但南京的明孝陵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特例,其神道並非一條直線,而是有一個拐彎。

在明孝陵神道的前半部分,依次排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動物。

在石馬後面,明孝陵神道出現一個拐彎,下面的石刻就是一對望柱,望柱後面分別是武將和文臣。

「明孝陵這種設置方法非常奇怪,也就是將望柱放在了神道石刻的中間,將石獸與石人隔開來,而不是將望柱作為神道的入口,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呢?」孫先生問。

記者多次去過朱元璋的明孝陵,也發現過孫先生所講的這個現象。

如果和中國歷代的帝陵相比,明孝陵「望柱居中」的確極為罕見。

據了解,唐代陵墓神道的望柱,一般都位於其他石刻之前,作為神道的標誌。

宋代陵墓也是望柱設在神道入口處。

同樣是明代的帝陵,北京明十三陵神道石刻「打頭」的,也是兩根望柱。

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也是望柱設在其他神道石刻之前。

南京地區的明代功臣墓,存有望柱的有明岐陽王李文忠墓、明開平王常遇春墓,這兩位朱元璋的得力幹將,死後被賜葬在「鐘山之陰」,也就是紫金山北麓。

但他們墓前的神道石刻排列方式,和明孝陵也不相同,是「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的排列順序,望柱也是位於神道的入口處,是最前面的一對神道石刻。

明孝陵的望柱,為何會放在神道中間,置於石獸和石人之間呢?朱元璋生前如此安排有何深層次的寓意嗎?

明代初年的特有現象

中山陵園管理局的研究者王韋告訴記者,古代陵墓,望柱通常立於神道的最前端,但明孝陵的確是一反常規了,將望柱放置在神道中間(即石象路與翁仲路之間),以至於有學者認為這是絕無僅有的奇特現象,對此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

研究者早就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展開過研究,發現明孝陵「望柱居中」現象並非孤例,位於安徽鳳陽和江蘇盱眙的明皇陵、明祖陵,是安葬朱元璋父輩、祖輩的陵墓,其神道上,望柱也不是最前面的石刻。

鳳陽明皇陵,望柱位於石獅後面。

盱眙明祖陵,望柱位於石獅和石麒麟後面。

「由此可見,『望柱居中』可能是明代初年營造皇家陵墓的特有現象!」王韋說。

和「北斗七星」有關?

王韋告訴記者,學者對明孝陵「望柱居中」現象做過研究,形成了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望柱居中」是神道轉彎的標誌。

明孝陵神道分為東西向的石象路與西南東北向的翁仲路,其轉折處需要醒目的提示性標誌,而高大的望柱最適合承擔此功能。

但這個觀點無法解釋明皇陵、明祖陵的望柱居於神道中段的現象。

第二種觀點認為,「望柱居中」與明孝陵神道「北斗七星」的布局有關。

「北斗七星」的「勺頭」部分轉折處需要一顆與前後景物有別,又不乏協調的「亮星」,而望柱的豎立恰好承擔了「亮星」的功能。

但這種說法同樣也無法解釋明皇陵、明祖陵神道筆直,望柱卻居中的現象。

第三種觀點則與「生殖崇拜」說。

有研究者認為,望柱象徵著男性生殖器官,將其置於石翁仲之前,意寓不忘祖先繁衍生育之恩,祈盼子嗣昌盛。

王韋告訴記者,在民間,明孝陵望柱曾長期被百姓認為具有「送子神力」,其表面有很多凹坑,就是過去被迷信的人們挖去石粉,用於「治病」,期盼早生貴子的。

可能是朱元璋的「創新」

「明孝陵『望柱居中』的現象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解釋!」王韋說,比較靠譜的觀點是:置於神道中段的望柱是朱元璋對於傳統帝王陵寢制度的革新,它所承擔的具體功能,僅僅是將神道分為兩段,以此隔離開石獸與石人。

之所以如此,可能朱元璋認為石獸的作用是驅妖除怪,石人則為警衛侍從,兩者功用不同。

不過,這一布局後來並沒有被明十三陵、明顯陵所沿用。

有趣的是,明皇陵和明祖陵的望柱均為兩對,而南京明孝陵的望柱只有一對,前兩座陵墓明顯具有宋代帝陵遺風。

王韋說,如此設置的原因,可能與明皇陵、明祖陵安葬的是朱元璋的祖先,是「追尊帝陵」有關,要顯得比一般的帝陵規格更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