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途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記者 連曉芳

大高玄殿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東鄰景山,西鄰北海,南側和故宮隔河相望,作為明清兩朝用於祈禱齋醮的皇家道觀,是北京皇城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前,《大高玄殿文物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覆,由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向社會發布。

《規劃》指出,經過文物保護修繕、寺內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後,預計在2020年之前,大高玄殿將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長期占用,未能合理保護

大高玄殿作為北京僅存的明清皇家道教建築群,建築格局空間豐富、特徵獨具,既有明清皇家建築的秩序性,又能滿足道教儀式的使用需求,是研究明清時期皇家道教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院落中的乾元閣建於明代,保存有大量明代原構件,特別是其中的小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宗教寓意。

大高玄殿建築群的內檐裝修,尤其是大高玄殿和雷壇內的藻井都是明清皇家營造技藝的珍品,反映出明清兩代不同時期的藝術審美和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由於歷史原因,大高玄殿長期被外單位占用,未按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要求進行保護和管理。

「大高玄殿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閉使用,嚴重影響了其保護狀況,也制約了學術研究的開展。

2010年,大高玄殿重新交歸故宮博物院,進行整體文物保護規劃,這是大高玄殿研究發展的重要契機。

」大高玄殿文物保護規劃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規劃師李建芸表示。

根據《規劃》,通過近期、中期和遠期「三步走」,直至2035年,大高玄殿昔日恢宏的建築格局以及部分室內陳設將被逐步恢復。

「規劃工作之初,我們廣泛搜集分析歷史資料,借鑑已有的多方研究成果,通過清代不同時期、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後測繪圖的比對,結合現場考察,探討寺院的歷史演變,明確了不同時期的寺院建築形制、院落格局、地面鋪裝形式、露天陳設甚至古樹的位置等歷史信息。

」李建芸介紹,作為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高玄殿將與故宮、北海、景山、福佑寺等眾多不同類型的明清皇家建築、園林共同構成北京皇城內主題性的文化遊覽線路,有助於公眾更加全面地認知、體驗北京皇城的歷史變遷、城市構成、社會生活等內容,加大舊城文化資源的整體利用。

出台細化的修訂調整方案

據了解,涉及大高玄殿所在區域的已公布的規劃包括《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範圍規劃》(1999)、《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1)、《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2)和《北京皇城保護規劃》(2004),為大高玄殿的保護規劃指明了方向。

除了與現有規劃協調、銜接外,日前出台的《大高玄殿文物保護規劃》提出更為細化的修訂和調整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大高玄殿的保護範圍。

依據《北京皇城保護規劃》,「景山五龍亭—大高玄殿乾元閣—北海白塔」是這一地區以及皇城內重要的眺望景觀。

目前,大高玄殿西側院落內的建築體量較大,高度超過大高玄殿、雷壇等主要建築,御史衙門西側的居民樓高度較高、體量較大,周邊傳統建築頂層加建較為普遍,在高度和形式方面影響了景觀的完整性。

現今,這些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在《規劃》中被提上日程。

《規劃》對周圍景觀環境提出了相應改造建議,包括降低大高玄殿西側院落4層辦公建築以及陟山門街北側6層居民樓建築高度,使之低於3層9米;重點整治陟山門街北側、園景胡同東側的傳統民居屋頂加建設施,恢復四合院1至2層的高度和傳統的灰瓦雙坡屋頂。

宣教功能提上日程

大高玄殿的主要文物建築沿院落中軸由南往北依次為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和乾元閣。

這幾座建築雖然仍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築構件,但部分建築已在近代占用過程中遭到不當改造。

按照《規劃》,現存的乾元閣、琉璃門、鐘樓和鼓樓嚴格按原狀展陳,不宜進行任何改造。

大高玄門、大高玄殿、雷壇等因缺乏室內原狀的充分資料,可拆除近代使用痕跡,恢復基本的歷史原貌,並暫時布置適當的新功能。

李建芸表示,為了在保障文物安全且不與文物價值衝突的基礎上,豐富大高玄殿的利用方式,挖掘利用潛力,可通過多種手段展示和宣傳文物古蹟的歷史信息和價值,使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了解大高玄殿的歷史、宗教文化及其與故宮的關係。

為了儘早實現大高玄殿的開放,《規劃》指出,近期可採用分區開放的方式,中遠期可根據研究進展進行調整。

特別是,大高玄殿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與故宮毗鄰的關係,使其在功能設置上具備疏解、分擔故宮現有文化旅遊壓力和展示教育功能的可能性。

由於大高玄殿位於故宮外,不受閉館時間限制。

旅遊高峰期,大高玄殿可通過延長開放時間並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遊客遊覽。

為不損害文物原狀,大高玄殿開放後將進行容量限制。

《規劃》中測算設定的大高玄殿院落內景區最大日開放容量估算值為4060人,其中文物建築單次最大容量為435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