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國牡丹花都,十三朝古都——洛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行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

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河出圖、洛出書」,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均誕生於此,道學發源於此、儒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理學光大於此,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譽。

洛陽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帝嚳都西亳,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

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正統王朝先後建都洛陽,被譽為十三朝古都。

從夏至清朝中後期,洛陽讀書音一直為標準音。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洛陽雅言[15] 。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

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

禹劃九州

河洛屬古豫州地。

洛陽是夏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

根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二里頭(一至四期)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

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

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範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

定鼎中國

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

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

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

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 ,史稱東漢,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稱曹魏,設司隸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東晉時稱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餘年。

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

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

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

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

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

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

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

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以上計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朝以洛為都,洛陽成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

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葉安祿山都曾在洛陽立國。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

朝廷設「國子監」於洛陽,名臣遺老和文人學士多會於此,趙普、呂蒙正、富弼、文彥博、歐陽修都曾居住洛陽。

理學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陽著書講學。

司馬光在洛陽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鑑》。

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並河南縣入洛陽縣。

時因洛陽舊城毀棄,便在隋唐城東北角另築新城,周圍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僅是隋唐洛陽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

民國9年(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

民國12年(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適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

機場

洛陽北郊機場是河南省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是國家一類航空口岸、豫西地區重要的民用機場。

洛陽北郊機場是全國凈空條件最好的民用機場之一,全年可飛天氣達350天以上,

辟有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昌等15個城市的直達航線,開通了香港、日本的包機。

歷史文化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洛神居住於此。

同時,洛陽也是中國30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

1960年在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

洛陽十大文化符號:河圖洛書;二里頭遺址;杜康;周公;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牡丹;水席;「東方紅」拖拉機。

洛陽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個)

河洛大鼓

唐三彩燒制技藝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關公信俗

洛陽牡丹花會

洛陽宮燈

平樂郭氏正骨

河圖洛書傳說

洛陽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

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

洛陽曲子(洛陽曲劇):洛陽曲子淵源於明代弘治年間(15世紀後期)開封的俗曲。

這種俗曲匯集了里巷歌謠和南北曲的零星曲牌,後又融匯人江淮俗曲,由開封傳向洛陽、南陽等地。

宗教文化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陽的道觀寺院主要有:上清宮、白馬寺。

洛陽上清宮是老子思想的發源地,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十三朝古都

洛陽城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

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之名。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

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裡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

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絲路東方起點

東漢時,漢明帝派遣使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西漢時期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且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

這是完整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即從東漢首都洛陽出發,最西端到達當時的歐洲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也首次派遣使臣順著班超打通的絲綢之路來到東漢,在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

這是歷史上羅馬和中國的首次交往。

加上羅馬帝國的時期和中國的東漢時期剛好在時間上的吻合:東漢(25—220)與西羅馬帝國(前30—476)。

而絲綢之路首次將羅馬帝國和中國連結在了一起。

此後的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均在都城洛陽。

大運河中心樞紐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605年至610年,隋煬帝動用百餘萬百姓,利用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運河。

至此,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的隋唐大運河開通。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伊洛河大堤、函谷關)【1987年列入】

龍門石窟【2000年列入】

隋唐大運河(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洛口倉遺址、通濟渠洛河隋唐洛陽城段、通濟渠洛河洛口段)【2014年列入】

絲綢之路(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2014年列入】

文化聖城

周代文字學的是殷商文字。

周人在洛陽建立成周,把殷貴族知識分子集中在成周,周人就向他們學習文字,學文字的時候就按照他們的發音學。

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

所以,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

古華夏人是漢族的核心,說的夏言有著巨大的凝聚力,眾多古代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民族後來不再出現,實際都通過使用漢字改說漢語融入漢族大家庭,北魏鮮卑拓跋王朝改元氏就是史證。

而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

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這一點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

因此,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洛陽雅言為標準音的。

從上古、中古一直沿襲至近代官話,歷時四千多年。

洛陽是一座底蘊深厚、名重古今的歷史文化聖城。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

沿洛河一字排開的夏都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

現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儒學的奠基地、道學的產生地、佛學的首傳地、玄學的形成地、理學的淵源地,各類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

洛陽還是全球華人的文化之根、祖脈所系,全球1億客家人祖籍於此,中國70%的宗族大姓起源於此。

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古代東方城市的坐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洛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有量舉世無雙。

這裡開啟了第一扇華夏文明之門。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被譽為「萬典之祖」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最早意義上的「中國;、中華文明的原點。

尋根問祖,根在河洛」。

洛陽是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國70%的宗族大姓的起源地,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首端之處,也是文明的輻射之源。

這裡是東方哲學的濫殤之地。

道學肇始於此。

老子寫下的五千言的《道德經》,至今仍對世界起著重大影響。

儒學弘大於此。

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學樂於萇弘,成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佛學首傳於此。

東漢明帝;永平求法;,修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至今仍被視為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

玄學形成於此。

魏晉時期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陽創立的玄學,促進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

理學創始於此。

宋代程灝、程頤在洛陽開創的理學,成為此後長達800年的國家統治思想。

這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

這裡誕生了一系列完整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入周問禮,奠定了洛陽「禮樂之源」、「禮儀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

「魏晉風度」千古流傳,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的高尚品格。

這裡建立了中國古代一批批重要的政治制度。

從夏朝而始的「公田之稅」,歷經數次變革沿用數千年,成為中國曆朝歷代的主要稅收形式。

起源於此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中國上千年封建社會選人用人的基本制度模式。

這裡著成了一部部彪炳千古、光耀史冊的典籍文獻。

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第一部農業科技專著《齊民要術》、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古代天文學史最傑出的著作《靈憲》在此著成。

這裡薈萃了一篇篇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詩詞歌賦。

《詩經》的開篇之作《周南·關睢》,左思的《三都賦》、曹植的《洛神賦》、賈誼的《過秦論》、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等等,文采飛揚,流傳千古。

洛陽太學是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中央大學。

張衡在洛陽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測量儀器――地動儀,比西方同類儀器的出現足足早了1700多年。

中國第一張完備的星象圖――《靈憲圖》在洛陽誕生。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牡丹

始植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種花型、1200多個品種。

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節已經成為蜚聲中外的國家級文化盛會,躋身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洛陽擴大對外開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

洛陽市被命名為「中國牡丹花都」。

人文景觀

八關都邑、白居易故居、白馬寺、白園、白雲觀、北齊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二程墓、都城博物館、杜甫墓、杜康仙莊、

二里頭遺址、范仲淹墓、風穴寺、福昌閣、高龍中嶽廟、古墓博物館、古唐寺、谷水、關林、觀音寺、廣化寺、漢魏故城、靈山寺、靈台遺址、民俗博物館、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西晉辟雍碑、西沃石窟、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千唐志齋、山陝會館、上清宮、升仙太子碑、石窟寺、王鐸書法館、呂祖庵、皇覺寺、玄奘故里、龍門石窟、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西遊宮、玄奘紀念館、漢光武帝陵、八路軍駐洛辦事處、洛陽博物館、恭陵、邙山陵墓群、偃師商城博物館、香山寺、顏真卿墓。

自然景觀

白雲山、中嶽嵩山、抱犢寨、瀍河、花果山、雞冠洞、澗河、金谷春晴、老君山、龍門山色、洛河、洛浦秋風、邙山、邙山晚眺、水泉石、平泉朝游、青要山窟、天津曉月、萬安山、王城公園、伊河、伊闕山、周山、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小浪底、孟津黃河濕地、耀店寨、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萬山湖風景區、重渡溝自然風景區、鼎室山風景區、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養子溝風景區。

洛陽八景

洛陽八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曉月、洛浦秋風、平泉朝游、銅駝暮雨。

洛陽美食

洛陽水席: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唯一以整套宴席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四鎮桌:燕菜、蔥扒虎頭鯉、雲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

八大件:分前五後三。

前五為「快三樣」、「五柳魚」、「魚仁」、「雞丁」、「爆鶴脯」(後三為三道甜食)。

四掃尾:依次是「魚翅插花」、「金猴探海」、「開魷爭春」、「碧波傘丸」。

洛陽湯:羊肉湯,牛肉湯,丸子湯,驢肉湯,豆腐湯,不翻湯,胡辣湯。

洛陽名人

古代

伏羲 宓妃 倉頡 后羿 嫦娥 夏桀

杜康 商湯 伊尹 周武王 周公旦 周成王

周平王 老子 蘇秦 伯夷 叔齊 白圭

張儀 呂不韋 劉邦 賈誼 桑弘羊 師史

漢光武帝 董宣 班超 班固 班彪 卜式

班昭 蔡倫 張衡 許慎 張仲景 馬援

華佗 王充 皇甫嵩 司馬懿 關羽 竇憲

蔡邕 蔡文姬 嵇康 阮籍 劉禪 鄧艾

袁紹 呂布 司馬師 鍾會 鍾繇 馬鈞

司馬炎 左思 陳壽 祖逖 劉琨 陸機

潘岳 韓壽 劉徽 皇甫謐 裴秀 石崇

綠珠 桓溫 杜預 拓跋宏 檀道濟 高歡

蘭陵王 高長恭 楊廣 韓擒虎 賀若弼 宇文愷

秦叔寶 獨孤信 李世民 長孫無忌 王之渙 宋之問

武則天 太平公主 上官婉兒 李白 杜甫 李隆基

狄仁傑 白居易 玄奘 李賀 韓愈 吳道子

顏真卿 劉禹錫 元稹 劉希夷 朱溫 李存勖

李煜 趙匡胤 程頤 程顥 趙普 呂蒙正

李龜年 藤子京 司馬光 富弼 范仲淹 邵雍

歐陽修 李格非 文彥

現當代

焦裕祿 紀登奎 李立 劉剛 楊立功 吳佩孚

馮玉祥 張鍅 武庭麟 王凌雲 孫善武 周鶴洋

閻連科 司馬武當 程琳 陳明 李准 朱軍

石萬強 張海 吉炳軒

一帶一路上各國各地區基礎數據,盡在西行列國志!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