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縣古人類「欒川人」又有科研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會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院專家趙凌霞介紹了在孫家洞發現的直立人化石的研究進展及其學術意義,認為在孫家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對探討東亞地區直立人演化和現代人起源問題提供了新證據。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杜水生對欒川縣境內龍泉洞發掘情況作了介紹。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什麼時候開始有古人類,一直是國內古人類學家爭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2012年9月、10月,考古工作者在欒川縣伊河南岸孫家洞發現6枚古人類牙齒化石。

當年10月,在這裡發現的古人類,經專家論證,被定名為「欒川人」。

孫家洞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欒川縣灣灘村伊河南岸哼呼崖的崖頭上。

該洞穴遺址出土了古人類化石、石製品及豐富的動物化石等。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化石6枚,年代大概在中更新世時期。

專家經考察座談,一致同意將其定名為「欒川人」。

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是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榜首。

作為我省境內首次發現的中更新世時期有明確地層出土的直立人牙齒化石,「欒川人」的發現,填補了中更新世中原地區直立人活動的空白,使人類進化鏈條變得更加完整。

趙凌霞在介紹相關情況後表示,目前孫家洞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龍泉洞內居民已有管理空間的能力

龍泉洞位於欒川縣城關鎮龍泉山南坡,該洞穴口呈橢圓形,南北寬3米,底至頂高2米,口檐已坍塌,洞口於20世紀70年代發現有動物骨骼化石,因被人當成恐龍骨骼哄搶而遭到破壞,1978年被欒川縣定為恐龍遺址,現暴露的洞深2米,洞向西側山坡內延伸,洞內仍被淤土和泥石流占據,土色黃褐,土質鬆軟。

在2011年1月5日欒川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後,洛陽考古研究院、欒川縣文廣新局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組成聯合工作隊,對該洞穴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杜水生介紹說,龍泉洞存在大量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痕跡,包括兩個上下相疊的火塘,大量的燒石、燒骨,以及大量脈石英石核、石片、斷片、刮削器,大量動物牙齒化石(包括鹿、牛、犀牛等食草類及小型食肉類動物牙齒化石)和動物肢骨化石等,總數為500多件。

其中,一些大型動物肢骨上有較為明顯的咬痕、切削痕跡,部分化石存在灼燒痕跡,另外考古人員還從中發現一件磨製骨錐,這件骨器的發現,對研究現代人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在對該洞穴進行分區挖掘後我們發現,該洞穴中的活動區和垃圾堆積區是分開的,可見當時洞穴內的居民已經有了管理空間的能力。

」杜水生說,根據出土的動物化石可以判斷出,當時龍泉洞附近的環境和現在比差別不大,洞穴周圍與現在同樣生長著森林,但現在縣城所在的盆地當時是疏林草原景觀,且氣候四季分明,冬天適宜於乾涼環境的犀牛等食草動物遷徙於此,夏季水牛等適合濕潤環境的動物也會到此覓食,草原上常年會看到各種鹿、羊等野生動物,他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

目前,龍泉洞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洛陽晚報記者 陳耀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