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最大民窯——磁州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磁州窯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這一帶的窯址稱為「磁州窯」。
創燒於北朝時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元明清仍有延續。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的釉色非常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
在裝飾上主要採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
畫花系以當地所產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並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以獨特的創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製品的裝飾先河。
在色釉基礎上,又創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
單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賦予創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
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後世。
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
形成了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洒自如的藝術風格。
在表現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
磁州窯的胎體使用的是當地一種比較特殊的高嶺土,結構較疏鬆,淘煉不細,顆粒粗,常有未燒透的孔隙和鐵質斑點,含鋁量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鐵、鈦等著色雜質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鹼、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
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
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
器物拿在手裡感覺不是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
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
磁州窯還往往使用化妝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妝土最早為白色優質瓷土製成的泥漿,是為了適應粗瓷細作,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
後又出現了有色化妝土。
在器形上,有各式盤、碗、碟、盞、盞托、渣斗、瓶(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壺、罐、缽、洗、盆、缸、水盂、筆洗、硯滴、鎮紙、爐、香薰、唾盂、燈、蓋盒,仿古銅器式樣的樽、奩等,尤以多種多樣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
小件器皿製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輕重適度,線條幹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在燒制方法上,多採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
器內一般多掛釉。
碗、盤一類採用疊燒法,器內留有五個條形支燒痕。
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無釉。
白釉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象,不太透明勻凈,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
這時期還燒造黑釉、綠釉、黃釉、醬釉及孔雀藍釉、紅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如: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劃花填綠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紅綠黃黑彩等。
磁州窯在中華陶瓷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有兩點,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繪,把傳統的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詩詞、諺語、警句和文學作品作為紋飾,這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
磁州窯的製品構圖嚴謹,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展現了宋元時期的社會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