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四大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埃及的四大博物館是,埃及國家博物館、希臘羅馬博物館、科普特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到過埃及的人,固然少不了遊歷這個文明古國聞名於世的古蹟:法老時期的金字塔、上埃及盧克索王陵谷和卡納克神廟群,希臘羅馬時期的亞歷山大燈塔和亞歷山大圖書館舊址殘垣,伊斯蘭時期的開羅清真寺建築群、薩拉丁城堡;與伊斯蘭文化並存的科普特文化在埃及的代表性遺蹟——開羅「空中教堂」及基督教老城……不過,若想全面了解這個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起步最早的國家的「千古興亡事」、系統地考察它的文化發展序列,就不能不參觀集中了埃及各個歷史時期文物精華,並按埃及歷史上的幾大階段及文化種類來籌劃安排的四大博物館,它們是:埃及國家博物館、希臘羅馬博物館、科普特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我在埃及期間,曾有機會多次參觀這四大博物館,獲益非淺。
現把當時的見聞結合有關文字資料整理如下,向讀者作一簡略介紹。
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埃及國家博物館
在四大博物館中,規模最大、地位最高、名氣最響的,首推坐落在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一側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埃及人習慣稱之為「法老博物館」,或「考古博物館」。
該館門收藏展出自公元前3200年第一王朝起、至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止的埃及王國時期(又稱法老時期)的文物。
國家博物館的主樓是二層宮殿式建築,一樓陳列古王國(約公元前3200一前2123年)和中王國(約公元前2124一前1570年)時期文物,二樓展出新王國(約公元前1570一前341)時期文物。
從全國各地的考古發掘點和遺蹟精選出來的石雕、刻像、壁畫、木乃伊、王室棺槨、陪葬物,金銀器皿、珠寶、紙草書畫、工藝品、兵器、農具,林林總總,三十餘萬件,這座博物館真正稱得上是古埃及文明的聚寶盆。
在當今世界同類博物館中,它的藏品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是首屈一指的。
我第一次去參觀時,僅浮光掠影地在主要展室走一遍,連走馬看花都談不上,就花了三小時。
第二次去,由一位學考古的大學生當導遊,他在一樓幾十個展室中的一個展室內向我們初略地介紹一下古王國時期黑玄武岩石雕的藝術特色和代表作,就用了近一個小時,看來,如果要把每件展品都細看一遍,恐怕一個月也看不完。
一般的遊客都在專業知識豐富、外語流利的博物館專職導遊人員帶領下,挑最主要的看。
埃及國家博物館藏品中最珍貴、也是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圖坦卡蒙墓葬品了。
1922年英國探險家卡特帶領發掘隊在盧克索王陵谷探明的這一墓葬,是埃及考古史,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作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埃及帝王陵墓,它的建築、壁畫、陪葬品和象形文字,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古埃及的政治、經濟、宗教、風俗人情,具有無與倫比的考古價值,同時作為一個豐富的文化堆積層,又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
國家博物館特地辟出一個大展廳和一組展室,陳列圖坦卡蒙墓葬的精萃。
展廳中央,端放著圖坦卡蒙的金質御座。
御座的正面靠背上以淺浮雕形式刻畫了這樣一幅畫面:年輕的圖坦卡蒙漫不經心地坐在寶座上,王后正在往他的肩頭塗抹香油,兩人中間上方,高懸著一個圓圓的太陽,四射的光芒被一雙雙人手托住,這是古埃及圖畫中常見的崇拜太陽神的象徵。
御座的靠背反面、扶手、椅腿上,都雕刻著細緻入微的花紋。
圍繞著御座,寬敞的展廳內琳琅滿目地陳列著從墓葬遺址的外室和內室發掘出來的成千件陪葬品,其中有國王的輦車,兵器,鑲嵌著象牙和彩色玻璃的家具,王后的珠寶首飾和衣箱,等等。
帝王陵墓極盡豪華,事是古往今來司空見慣的現象,對中國參觀者來說,並不覺有何特別之處,更能引起我濃厚興趣的,倒是那些反映古埃及人日常生活和獨特觀念形態的繪畫和物件。
看來,狩獵是法老喜愛的活動,殉葬品中有一把彎弓,雕飾著九顆戰俘頭顱,一幅壁畫以流暢的線條和明快的色調描繪了法老與妻子牽著幼獅打鳥的情景,還有一幅壁畫表現了法老在戰場上的英姿。
藝術史著作告訴我們,描繪帝王的驍勇善戰和勝利場面,是古埃及裝飾藝術中的傳統手法。
按古埃及人的觀念,人死去,就意味著出發去陰界旅行,我們在葬品里看到大量的供圖坦卡蒙「旅行」中使用的生活用品,讓他渡過陰河抵達彼岸的七把大槳,用半透明的石頭琢磨而成的為他照亮旅途的燈,還有一把銀制小號,也許是他在陰間檢閱軍隊用的。
卡特在他的筆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打開巨大的亭狀棺槨,「大家情不自禁地驚呼起來,在石棺的裡面,是這位年輕國王的金棺,它是人類最傑出的創作」。
我們在一個專門的展室看到了這件「人類最傑出的創作」。
圖坦卡蒙的木乃伊上,共套著三層表面描有護衛女神的水晶棺和金棺,它們都按古埃及祇俄賽里斯的形象打製成人形。
最裡面的,是一具真人大小、藍玻璃嵌眉目、白火山石為眼白的赤金面罩。
20世紀70年代,這隻珍貴的金面罩和其他一些葬品在美國波士頓展出後,引起空前的轟動,通過美國宣傳媒體超常的熱烈報導,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對金面罩惟妙惟肖地表現的年僅十八歲的小法老那清秀的面部輪廓和靜穆的神情入了迷。
我們甚至可以在一些英美文學作品裡,看到「這是一個英俊的青年,有一張小法老式的清秀面龐」這樣的形容語。
打開這個帶面罩的棺蓋,才是用薄布裹著的木乃伊。
木乃伊的屍衣上綴滿金屬小片,這是護身符,上面鐫刻著咒語,這些咒語除了是重要史料外,還是古埃及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些美麗而奇妙的象形文字寫成的詩譯成現代語大致是「你的靈魂不死,你的根抵堅固,你暢吸新鮮空氣,像神一樣出行,啊,俄賽里斯,圖坦卡蒙!」
在導遊的催促下,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展區繼續前行。
第一王朝的米那王雕刻石板、《法尤姆鵝群》壁畫、《村長》和《織女》彩繪木雕、荷特普拉和妻子的彩塑坐像、埃赫那頓王那男性頭部和女性身軀的造型奇特的巨雕、納弗爾提提的胸像……這些在各種美術史畫冊上看熟了的藝術珍品,一旦真的近在咫尺,真令人有半信半疑恍若夢間的感覺。
我特別喜歡古王國時期的石雕,那光滑如銅、比例勻稱、紋理細緻、神態凜然的黑色石像,借用一本美術史著作的話來形容:「就像有肌肉的質感和體溫的餘熱。
」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欣賞石雕的下巴、鼻子、唇部的線條,胸腹、臂部、腰間的肌肉起伏,令人感到力度、均衡、和諧、崇高……這些美學上最高的評價詞彙的意蘊。
埃及的文物保護工作是出色的,國家為此花費了大量資金,也因此獲得了巨額外匯收入。
這座博物館全部安裝了空調設備,其中的木乃伊室還安裝了最先進的乾濕度監測儀和紅外線恆溫裝置。
國家專門建立了一支特殊的警察部隊一一文物警察來護衛包括它在內的各博物館、古蹟勝地的安全。
「國寶」文物經常收到世界各國要求前去展出的邀請。
早在三十多年前的198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曾挑選了七十餘件遠非一流的文物去日本短期展出,就為埃及賺取了六位數以上的美元收入。
不過,埃及政府嚴格控制這類活動,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文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住它的「地位身價」。
館內嚴禁照相,除非支付高額費用。
攝製電影、電視片的收費更是高得驚人。
即使這樣,世界各地的學者、藝術工作者、學生、旅遊者、攝影家們,還是源源不斷地擁到尼羅河畔的埃及國家博物館,親眼看一看人類最燦爛的文化的一部分,體驗一下古老、神秘的古埃及氣氛,並想方設法用圖像或視頻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
歐洲人一直有著這樣二種觀念:世界文化,以歐洲文化為中心,而古埃及文化,是孕育了歐洲文化的古希臘文化的先聲。
儘管這種觀點不無偏頗、謬誤,但幾乎所有的歷史教科書都從古埃及講起,這卻是事實。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古埃及文化都是人類最偉大、最傑出的文化之一。
到埃及來尋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到尼羅河畔來探窺人類文明起步的足跡,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人的願望。
來埃及訪問的國賓參觀國家博物館已成為傳統的禮賓安排項目。
聽一位老同志說,當年周總理、陳毅同志、郭沫若同志參觀這座博物館時,也是看了又看,問了又問,當時的情景,令人難忘。
站在埃及國家博物館大廳里,只見一批又一批不同膚色、操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遊客從這裡擁過,他們大多手拿一本用各種文字精印的埃及國家博物館手冊,一件一件對照著文字說明和文物原件細細欣賞。
我注意到有一對年輕的歐洲夫婦,女的輕聲朗讀書上的文字,男的肩頭舉著孩子,不住地對著文物端詳,讚嘆地點頭,他們陶醉在古埃及藝術中的神態是相當動人的。
結束了在歷史長河裡的跋涉,來到博物館主樓前的坪院。
坪院正中央雄踞著兩座獅身人面雕像,四周的草坪上,零落置放著幾十尊石雕、方尖碑,經過千百年風雨的侵蝕,這些古物仍矗立在這裡,守護著古埃及法老王的寶庫一一埃及國家博物館的大門。
原載《阿拉伯世界》
作者:郭黎
快來河南博物院 和古埃及木乃伊來一場「邂逅」
▶提到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總與神聖、神秘緊緊相連。雖然古代埃及的歷史終結了,但是通過古代埃及人留下來的文物和文字不僅能看到他們當時活動的外部表現,而且還能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