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大咖說——複合性學科需要複合型人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隨著國家層面對博物館關注的增多和諸如《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節目的火熱,公眾對博物館和博物館學的了解有了更高的熱忱。
本文採訪了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嚴建強教授和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項隆元副院長,就博物館學學科特點、博物館學現存問題、博物館學的人才培養等問題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01、博物館學科與其他學科有何區別,有哪些特徵?
嚴老師:第一個特點是博物館學的學科特點在於其複合性,博物館不像史學那樣專注一個點,因為涉及「博物館」或者是涉及到博物館裡的「物」,都需要在一個比較寬的學科背景下展開,所以要求博物館的研究者知識面要比較寬廣。
第二個就是要求學科之間的配合,這個對博物館學來說可能更重要,因為博物館學研究需要複合型人才,需要具有多學科間團隊協作的能力,這種學科之間的配合,這個在我們的領域好象比大部分學科要求更高一些。
項老師:從學科而言,其特點還是在於與文、史、哲這些學科比較而言,博物館學歷史相對比較短,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或者說不是太成熟的學科。
無論是方法論層面,還是一些概念範疇,這些都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或者不明確性。
02、在博物館學研究中,常常會出現借鑑其他學科方法的現象,這種借鑑如何根據博物館自身的特點來去甄別選擇?
嚴老師: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關鍵還是對博物館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敏感性,提不出核心的問題,於是只有藉助別的學科來發現。
這便帶來了問題。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論文,一開始就拿一大段別的引進來的理論,生硬套到博物館幾個案例,這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我們主張研究者有很寬廣學術視野,對很多學科敏感,但是前提是研究者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問題。
在解決研究問題時,要形成自己的問題鏈,在這個問題鏈解讀過程當中,有一些學科是可以起幫助作用的,就可以使用其他學科的方法。
這不是拿來主義,因為研究者有自己的目標、問題和方向,在研究過程中有自己的邏輯構造。
這是因為在解決博物館學的一些問題的時候,如果不接觸其他學科,可能看不到那麼全面,或者那麼深入。
我認為從博物館傳播的本質上考慮,博物館學研究確實需要藉助很多諸如認知、傳播、教育這樣一些學科。
但是問題的核心在於研究者不要無病呻吟,為了所謂方法而講方法,而是要有明確的意識,即其他學科的方法能幫研究者解決什麼問題。
項老師: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並不僅僅是博物館學,許多學科包括相對成熟的學科都存在這種現象。
博物館學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中,至少現在還不成熟,在逐漸成熟過程中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這應該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從一個學科的發展而言,需要漸漸地根據自己的對象與範疇,轉變為博物館學的方法論。
這是現階段博物館學需要充分關注的。
03、博物館學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是什麼?
項老師:博物館學不單單是純粹的理論,其應用性相對比較強。
蓬勃發展的文化遺產、博物館事業需要博物館學的關注。
然現今社會、學界乃至業界對於博物館學的認識尚不清晰,甚至存在一些偏見。
這需要博物館學的積累和學人的多方面勢力。
就博物館學本身而言,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釐清。
譬如,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如果將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機構」意義上的博物館,這就會帶來問題。
其實,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現象」意義上的博物館,即博物館現象。
至於什麼是博物館現象,值得我們探究。
在我看來,既然博物館按照國際博協的定義,是一種為社會及其發展而服務的、對公眾開放的非營利常設機構,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而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場所,那麼,博物館學就是以「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的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04、當前高校中博物館學科設置存在什麼問題?
項老師:各個大學都存在像陸建松老師提到的「博物館學受到考古學的擠壓學科地位矮化」的情況。
這一方面與高校「博物館學專業」設置的歷史有關。
大部分高校的博物館學專業是從歷史、考古等系或專業分設的,受到歷史學、考古學的影響較大。
這既是好事,也帶來了不利。
歷史學、考古學是博物館學的重要基礎,博物館學的產生、發展離不開它們,但是,博物館學畢竟有自身的特點,如果完全按照歷史學、考古學的模式辦學,結果不僅僅是「矮化」,可能是「同化」。
另一方面與高校的系科設置有關聯。
因為上述原因,目前我國高校的博物館學科大多「依附於」歷史學、考古學等系科,博物館學處於「非主流」地位,在學科資源的分配上常常處於弱勢,這對博物館學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比較好的做法,當然是博物館學能夠相對獨立出來。
05、現有的評估體系對博物館學來說,有什麼樣的問題?
嚴老師:博士階段以博物館學位研究方向的人才非常少。
現在高校幾乎就沒有博物館學方向的教師,能夠勝任博物館教學的更少,這個現狀現在是很緊迫的。
不僅如此,由於高校教師評估體系的問題,很多教師是雙線作戰,既要注重教學又要做自己的研究,非常辛苦。
項老師:譬如高校要招募以歷史學和考古學為學科背景的師資,相對容易。
許多學校情況不一樣,但大部分學校師資在這兩方面還是比較充裕的。
但以博物館學為學科背景的師資確實比較少。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方面的人才培養比較少;另一方面則是這種人才要進入高校不太容易,與考古學和歷史學相比較,博物館學的師資在高校的評價、考核體系里常常處於不利地位。
嚴老師:博物館領域有兩方面的專家,一方面是做科研的專家,一方面是科普的專家。
從博物館和高校的評估體系及標準來看,都對科普工作不重視,所以博物館學得不到重視,很多好的文化遺產得不到很好的闡釋。
在學術生態上科研和科普應該是平等的,但是現在博物館裡面只關注硬體科研,不關注科普;高校裡面對考古學和歷史學非常重視,但是博物館學得不到重視。
現有的評估體系使科研會給個人帶來顯性的好處,而科普則是給他人做嫁衣。
按理說後者不是為了自己,應該得到更多的激勵,但是現在大都在關注科研,因為現有評估體系對科研有很好的政策傾斜,做科普的人反而受冷落。
這會導致專家在越來越小的範圍研究越來越深,但它研究沒有普及,大部分人不知道他們幹什麼,研究成果公眾沒有辦法理解,加深社會對專家的誤解。
06、應該如何培養高校博物館學人才?
嚴老師:本科生期間不要花很多力氣在博物館學身上,因為本科生還要打基礎,基礎是依附與歷史學、礦物學和生物學等等學科的。
因為博物館學本身是方法論,過早給學生講方法論是不必要的。
比如繪畫學習,要先學會發現美的東西,觀察社會、觀察美的能力,其次才是繪畫的技巧。
但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如果選擇了博物館學,還是應該做一些高層次的理論研究。
我主張博物館學應該培養一些複合型人才。
這樣的人才培養是比較難的,即要有空間視覺這樣的思維,又要有抽象邏輯的思維,即能坐下來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又有很好發散性思維創意,把它轉化為一個非常容易理解,這樣視覺形態的東西。
即能夠有考古學、歷史學知識,也有很好的研究能力,同時也對教育學、傳播學大概了解,視覺和空間也有大致的了解,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甚至某種程度上表演能力。
項老師:這其實要回到本質問題上來,博物館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科。
如果將博物館學理解為是以「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那麼,博物館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一種複合型人才
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博物館學的人才培養,既要重視諸如《三國志》那樣追求歷史真實的探究精神與素養,也要關注諸如《三國演義》那樣遵循藝術真實的講故事技巧與能力。
編者
在嚴建強老師與項隆元老師的對話中,兩位都對博物館學學科特點、現存問題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這篇採訪中,小編對於其中一點十分認同,那就是博物館學的發展需要複合型人才。
這一要求不僅體現在高校教學中,也應當體現在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工作中。
正如嚴老師所說,基礎是重要的,而在打好歷史學、礦物學、生物學等等學科基礎之後,博物館學對於相關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提出的要求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高:空間視覺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教育學、傳播學……而這些知識的獲得,除了有意識地去接觸了解,也需要日常讀書學習。
時代不斷在發展,博物館學也好,其他學科也好,永遠不能一成不變。
博物館學作為一個相對年輕、還並不成熟的學科,需要深入研究,更需要與時俱進;而博物館業,儘管在中國已經實現了巨大的發展,也仍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出發點不應只在個人,更在整個行業,因為每一個博物館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博物館業的從業者,更是建設者。
本文整理自嚴建強老師與項隆元老師的訪談
編輯:Double L#Double L
「漢陽陵與漢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
【摘要】由漢陽陵博物館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聯合舉辦的"漢陽陵與漢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8月11日在西安召開。50餘位學者圍繞"漢陽陵與漢文化研究"主題,從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
中國各高校的博物館學專業哪家強?前十名不是985就是211!
博物館學專業是研究涉及博物館物品的陳列等諸多問題的專業。一般來說,按照學科和學術的研究的角度,博物館學專業目的在於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