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往事|他東來傳道的首站是海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哪怕是現在交通如此發達,漂洋過海去往陌生的國度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

然而,在海州的歷史上,三國時期就已經有外國人千辛萬苦地跨越重洋來傳道,這個人就是來自康居國的大德高僧康僧會。

(一)

據史籍記載,康居國是東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領地很大,日本學者羽溪了諦在《西域之佛教》一書中認為,公元1至3世紀,地處西域中部的康居古國佛教盛行,匈奴北遷後,康居古國成為溝通東西方佛教傳播的紐帶。

康僧會祖籍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十多歲時,便出家為僧,他「為人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因而「明解三藏」,深通佛教經典,同時,因為他在中國生活多年,所以他還「博覽六經」,深明中國儒家思想文化之精髓。

在南朝梁代僧人慧皎編纂的《高僧傳》中,康僧會的首次登場便是東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他在吳國受到孫權接見,並在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營建建初寺。

而事實上,康僧會在到達建康以前,曾在宿城的法起寺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

據《連雲區志》記載: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鷲峰寺,因取「佛法起源」之意而命名。

寺院始建於漢代,如從「楚王崇佛」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市文物部門在宿城禮堂的西側外牆上發現一塊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海州知州李徧德所書的《法起寺碑》殘塊。

根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寺觀》中收錄的「國朝李徧德《法起寺碑》」碑文記載:「……雲台古名勝區,其北為宿城山,綿延三十餘里,頻海地僻,迥絕塵市,宜為高隱焚修地……有寺名法起,相傳鷲峰石塔建自漢時,又據舊跡羅漢墓稱,系西域康居國焚修人……」由此可見,佛教早在兩漢時期即已在地處荒僻的古海州地區流布甚廣,法起寺的存在也許正是吸引康僧會前來傳布佛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在宿城南山虎口嶺的密林深處有一塊民國時期的摩崖題刻,名為「留仙泉」。

據跋文記載「漢僧會尊者留仙飲泉處舊有題額,數千年字跡模糊,民國十三年甲子振亞補刻。

許立芬書。

」振亞是民國年間法起寺的監院,他在留仙泉題刻中明確指出,漢末在法起寺修行的「西域康居國焚修人」即「漢僧會尊者」。

如果將康僧會在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傳教於建康的記載與留存在宿城的石刻文物相互印證後我們不難發現,康僧會的傳教路線顯然是由北向南的。

即康僧會從交趾乘船北上,首先抵達的並不是地處長江以南的建康,而是四面環海的古海州地區,由於這裡早在兩漢時期佛教即已傳播至此,佛家的教義早已深入人心。

位於海州孔望山西麓的摩崖造像開鑿於東漢末年,上世紀80年代經考察確認這是一處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含有佛教和道教內容的摩崖造像。

1981年,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更是創造性的提出了「佛從海上來」的觀點,為此他欣然命筆寫下了至今廣為傳誦的詩篇:「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

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由此可見,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出現為漢末古海州地區佛教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康僧會為此慕名而來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二)

2015年,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工作組在邳州新河鎮煎藥廟村發現一處西晉家族墓群。

經過一年的考古發掘,墓中出土了大批珍貴的青瓷盤口壺、辟邪燭台、雞首壺和唾壺等典型的西晉文物。

其中有來自太平洋或印度洋的鸚鵡螺杯,還有源自西亞波斯薩珊王朝的玻璃碗。

考古專家認為,這足以表明海上絲綢之路早在1700年前便已輻射到邳州地區。

據專家介紹,薩珊王朝,又稱薩珊波斯,是公元3世紀至7世紀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薩珊王朝的友好往來十分頻繁,。

據文獻記載,在公元455年至521年的近七十年間,波斯派往中國的使者達十次之多。

自東晉(公元317年)以來以至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國北方大量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致使大量的中原漢族被迫南遷。

定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南朝由於失去了利用西域絲綢之路的傳統陸路貿易通道與西域諸國進行通商的權利,因而便加強了海上貿易通道的開闢與拓展。

當時中國向東南亞各地輸出的是代表農耕文化的金屬工具以及陶器和絲綢等農業、手工業產品,而從東南亞各地輸入的則大多是當地盛產的天然動植物以及礦物產品。

這其中不乏有產自西域的琉璃、火烷布(即石棉)等中國國內稀缺的商品。

有專家認為,發現於邳州西晉家族墓中的這兩件西亞文物即是這一時期中西方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產物,而東距邳州僅一百多公里的海州灣也因此成為專家眼中海上絲綢之路登陸港的不二之選。

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海上絲綢之路肇始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隋唐時期,西域的連綿戰火阻斷陸上絲綢之路的駝隊,陸上絲綢之路驟然衰落,海上絲綢之路隨之興起。

在這個時期,海州成為大唐帝國和新羅、日本交往的重要城市。

大量來往於海上貿易的新羅人在宿城設立了新羅所與新羅村,當時的海州港口成為繁忙的海上運輸線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

2014年春,兩位宿城村民在法起寺遺址附近挖葛根時,無意間在土中發現一些硬幣大小的銅塊,在銅塊的正反兩面均隱約有圖案顯現,似乎是某種古代錢幣。

經過上海、南京等多方專家論證,這批古錢幣系公元1世紀前後貴霜帝國迦德菲塞斯一世至迦膩色伽一世在位時期的銅錢。

據了解,此前這類西域古錢幣多出現了中國新疆、甘肅、陝西等陸上絲綢之路的途徑地區,而在東部沿海地區發現尚屬首次。

此外,迦膩色伽崇信佛教,在他統治時期的貴霜帝國佛教迅速發展壯大。

「尤其是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立佛形象與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銘文金幣的圖案,在造型與風格上均頗為相似。

」專家說,這批西域古錢幣在東部沿海地區出現,與兩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存在必然的關聯性。

(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供稿)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輕鬆關注「連雲港文保網」最新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