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海:致力文獻收藏,留住河南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長海,男,1967年生,河南濬縣人。

1988年中山大學圖書情報系畢業。

在版本學、圖書史、古籍整理及中原文化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績。

為中國古典文獻學、近現代史、圖書館學碩士生導師,河南省第六屆優秀青年社科專家,河南省2013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

長期從事河南文獻及中原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個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獻四萬餘種,與圖書館合作開辦河南文獻閱覽室,免費對外開放。

被譽為中州私家收藏之冠,僅各類名人手稿即有五千餘部。

創辦河南文獻網站,以其特色和專業性,受到國內外學人好評,瀏覽人次達數千萬。

其豐富的河南地方文獻收藏及深入研究,對推動河南各地圖書館的地方文獻搜集整理,有極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是中原文化研究,河南地方史志編纂,鄉村文化建設基本的文獻保障。

其數量可觀的民國鄉村自治圖書資料收藏,是開展新時代鄉村建設研究的寶貴文獻。

出版專著二部,《新中國古舊書業研究》55萬字;《王越集校注》(中州名家集叢書)59萬字。

主編《河南辛亥革命人物傳略》,46萬字。

200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古舊書業」,為古舊書業理論研究開創性之作。

《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選介專題介紹,《藏書報》《圖書館報》等均曾專題報導。

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全國高校古工委古籍整理重點項目二項。

河南文獻閱覽室,深藏於鄭州大學北區圖書館內,在國內文獻學界及省內文史圈兒,聲名遠播。

其創建者就是圖書館趙長海研究館員。

趙長海自謂乃一介書生,故名其書齋曰「三平室」,即甘願平靜、平淡、平凡。

但其數十年鍥而不捨,所建立的河南文獻閱覽室及驚人的藏品,卻不那麼平凡。

其沉浸書海,所規劃的書文化及中原文化研究系列,卻不那麼平淡。

其名「長海」,而力求「三平」,則一定有很多趣聞故事。

藏以致用,根植中原

趙長海,中山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1988年到我校原工學院圖書館工作。

當時正值修志高潮,但在鄭州,許多新修縣市志卻被作為無用之物丟棄處理,很多人還根本不知道縣市志為何書,有何用?人棄我取,於是趙長海便開始搜集河南方誌。

經過二十多年的南搜北淘,現其個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獻,圖書計有四萬餘種五萬餘冊,手稿、信札、檔案等資料十幾萬件。

主要是河南各類地方文獻圖書資料,大到各市縣方誌、年鑑、黨史、文史資料,小到村鎮街道志及一族一姓的家譜資料。

凡有關河南的一切資料均留意焉。

甚或有時碰到河南的各類招商目錄、文革小報、電影宣傳資料、門券等亦一概收藏。

附帶搜集內部資料及外省史志,至今已搜集到外省縣市志數千種,全國文史資料數千種。

其門類之全,數量之巨,被譽為中州私家收藏之冠,僅各類名人手稿即有五千餘部,其中不乏國內一流學者和作家的作品,如蘇金傘、李凖等河南大部分作家的手稿均有入藏。

王永民首次出版的《五筆字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即入藏此處。

其他如《辭源》近百年修訂手稿數百本,修訂卡片手稿數十萬張,基本囊括了七八十年代國內語言文字學界著名學者的手跡,僅河南當時《辭源》修訂參加人員即有200餘位之多,鄭州大學亦有多人參與編纂。

古籍稿抄本則有乾隆稿本《脈理明辯》,咸豐十年附有彩繪圖稿本《彈弓秘譜》,著名文學作品《歧路燈》抄本,帶有五彩繪圖的《藥性節解》手抄本等,均具有較高的收藏研究價值。

紅色文獻,是當今收藏圈及圖書館界十分關注的文獻,其所收藏的解放區文獻有數百種,如僅出數期的《中原畫刊》、延安抗戰書店出版物等;民國期間河南部分出版物,如《禹縣縣政實施概況》、《南陽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等,是研究民國河南自治情況的重要資料。

民國時期原始檔案一批,如民國期間焦作中福聯合公司的檔案,華新紡織公司的檔案,抗戰期間河南各銀行帳目,太行革命根據地的部分檔案等,均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日軍侵華時期滿鐵調查資料數百種,許多為列印件及油印件,多數帶有曬製圖,為日軍侵華的重要罪證資料,同時也是當時農村等的第一手詳實調查資料。

河南省及周邊省市的手繪地圖數千幅,如解放初期對基督教、天主教調查繪製圖數十幅,是研究河南省基督教珍貴的資料。

以上所有資料,大致有圖書館標準書架150餘架之多,共計5萬餘冊,如此系統的資料,是許多圖書館縱然花費多年時間和財力也難以達到的收藏效果。

長海雖則富於藏書,但一向低調簡樸,為人敦厚,行事慷慨,於讀者更是毫無吝惜之態。

淘書著述之暇,與三五文友書朋或遠足,或小酌,海闊天空,縱談古今,頗有古仁人之風。

為使這批系統的文獻資料發揮更大作用,趙長海在上世紀末與鄭州大學圖書館合作,開辦河南文獻閱覽室,免費對外開放,對於宣傳河南、研究河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供本校師生充分利用外,國外一些學者也常慕名查詢資料,如美國一學者為研究鄂豫皖革命根據,前後數次前來查閱;泰國一學者為研究河南真空教,多次聯繫。

國內學者前來查詢的更是不計其數,如山西一大學教授研究古代渠政管理,長海為其提供了自藏一渠冊稿本複印件;北京大學個一著名學者研究古代城建史,特地前來查詢有關城池圖;河南師範大學一學者研究戲曲曲藝音樂,在河南文獻室先後複印上百本戲曲曲藝志。

長海對於文獻從不自秘,認為人與書亦自有其緣分,為書找人亦自能樂在其中。

長海所負責的「河南地方文獻特色資料庫」,為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十五」重點項目,其第二期及第三期建設,先後於2007年和2012年獲得驗收通過。

該資料庫現包含7個子資料庫,數據量達8萬多條。

通過以上整理和宣傳,河南文獻已真正成為了解河南的助手和嚮導,探索河南奧秘的文獻中心。

對河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及中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文獻保障,也可說是河南省一項基礎性文化工程。

盛世收藏,但大規模收藏地方文獻的個人尚不多見。

主要是地方文獻範圍廣泛,所需資金及占用空間都很大,需對本地歷史地理人物有深入的研讀,需具有一定的版本鑑別功力,方能事半而功倍。

但地方文獻的功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對本省經濟文化發展有支撐作用,亦是進行鄉土教育的最好教材。

趙長海之所以走上收藏河南地方文獻之路,除了濃烈的鄉梓情懷和對中原厚重文化的迷戀外,也和其「屠龍不如殺豬」的藏書思想有關。

長海在大學受過古籍整理、古籍版本鑑定等專門訓練,但在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期,除北京及少數大城市的古籍書店,他感到收藏古籍圖書不過是「屠龍之技」。

屠龍雖則技藝高超,但缺少用武之地;殺豬看似卑淺,實則廣益民生。

業餘時間即傾力搜集河南文獻,並自嘲為「殺豬營生」。

「屠龍不如殺豬」和讀書藏書放在一起,雖不免有唐突文獻之嫌,但殺豬卻非易事。

地方文獻之完備收藏,極為不易,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將之喻為要圖書館長、省長去做,才能做好的事情。

其實,若以廣義地方文獻的概念,即使讓一省之長去做,也未必能夠全部入藏。

長海以一己之力,能有如許貢獻,確是大不易事。

因河南文獻特藏在國內的廣泛影響,河南電視台、《大河報》、《鄭州日報》等媒體先後以「河南文獻保衛戰」、「四窟藏文獻」等多次報導。

也正因有如此豐富的藏書,加之其長期的學術積累及刨根問底的實證精神,他先後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全國高校古工委古籍整理重點項目二項。

多部著作獲得重要獎項,並被評為第六屆「河南省優秀青年社科專家」,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

讀萬卷書,行實證路

文獻學、圖書館學本身即要求博覽群書,加之長期的文獻搜淘及與各領域專家的廣泛交流,長海讀書博覽雜涉,興趣廣泛,始終自稱是雜家。

研究領域除版本、目錄、校勘文獻學範疇外,力求融會儒釋道,貫通文史哲,並且在中原文化、武術、辭書學等方面,亦多有文章發表,且多有好評。

其在自辦「河南文獻網站」中曾自謂:「一介書生,唯書是嗜。

自幼好高騖遠,喜涉獵,致高招報考專業志願時竟無所適從,只得先學圖書館專業:入書山兮歧途,墮書海兮無涯,染惡趣兮無用之用,浸流俗兮吾何以從!」其所謂「無用之用」,或許就是很多人文社會科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長海喜涉獵,善讀書,認為只有多翻書,勤讀書,會讀書,博覽雜識,出此入彼,不拘一端,才能有真知卓見。

對於歷史研究,要求詳盡占有資料,需從正中反各角度的比較中,才能有平實的結論。

他讀書,提倡多翻目錄,常讀舊書,多用第一手資料。

認為閱讀舊書,才能使我們更易接近事務的本源,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揭示歷史的真相。

只有長期的舊書閱讀,經典閱讀,才能使人心態更加平實和沉靜。

長海不僅嗜藏書,善讀書,還喜旅行,能苦行。

早在高校求學的八十年代,就有騎自行車考察西北五省民俗風情及圖書館發展的壯舉。

來鄭工作後,因搜集文獻資料的需要,差不多跑遍了河南各市縣。

其長於文獻考辨,為印證古書記載,常一人獨行實地考察。

他曾沿著黃河徒步考察河南境內的古蹟,對於諸如豫北的淇河及鄭州周邊的溱、洧河,均曾進行過徒步考察。

其考察亦不限於河南,如他曾利用暑假沿長城考察,沿漢水一線行走。

他常說:「古書上很多弄不清或模糊的地方,其實到了實地一看,很快即一目了然,不僅有深刻的印象,更有諸多感性認知,這樣才容易讀懂古書,打破僵化思維。

書生本色,赤子之心

長海終日與書為友,沉浸書海,對書自然有熾熱的感情。

他認為書文化,乃中國最具特質的文化。

四大發明中,印刷術、造紙術,都是中國書文化的範疇。

輝煌璨爛的中華文明,正因有了世界最早的紙張發明、普及發達的印刷術,加之勤於著述,鍾愛藏書的優良傳統,中國文獻典籍才得以廣泛流布與傳承,數千年華夏文明方能巍然屹立於東方而賡續不絕、長盛不衰。

所以懂書愛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基本功,也是對一個圖書館人最起碼的要求,而能成為一個圖書館人,則感到無比幸福。

長海始終不懈的文獻搜淘,朋友亦多是因書而結緣,因書而投機,因書而同道。

其所鍾情的研究,自然也以書為核心。

其所收藏的河南文獻久為人所稱道,但其另外的最大宗收藏,則是書之書的收藏和研究,書之書,也即有關書文化的所有圖書資料。

如版本學、目錄學、出版史、藏書史、圖書館史,書業史等。

他早在2003年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古舊書業」,即屬於書業史的研究。

此著不僅有其長期搜集河南文獻的真切體會,更有多年大江南北走訪舊書店的經驗。

此書出版後,在江蘇常熟著名藏書樓「鐵琴銅劍樓」成功舉辦首發式,中國閱讀學會會長徐雁教授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

《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選介專題介紹,《藏書報》《圖書館報》等均曾專題報導,認為「該著搜集了完備的新中國古舊書業資料,構建了完整而全新的新中國古舊書業研究體系,是一部資料價值與理論性俱佳的著作。

」此書還先後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獲得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

如果說《新中國古舊書業(1949-2009)》是基於舊書買賣及市場研究的話,那麼其接下來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社會捐贈與中國圖書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社會捐贈研究」,則是從捐贈角度研究典籍的傳播。

此課題涉及藏書史、圖書館史、中國公益文化等多學科多領域。

長海認為,圖書館社會捐贈研究,除了從捐贈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圖書館曲折發展史,表彰先賢、啟迪後來,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公益精神外,更認為其實這也是自己的迫切需要,也即河南文獻藏書該歸宿何處!

長海精研藏書史,深諳藏書聚散之道,對於百年來的圖書館捐贈更有獨到的理解。

他認為人活著完全是不斷奉獻和捐贈的過程,只是捐贈的內容、對象和方式有別而已。

其在搜集河南文獻之初,即抱定為國家為社會而收藏的決心,認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而文獻則是其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

再好再珍貴的東西,也總是身外之物,有物累之感,早日為藏書找到一個更能發揮作用,促進學術研究的地方,才是最好的歸宿。

對於很多單位和個人向其提出捐贈意向時,長海總是說,其最大可能當然是要捐贈鄭州大學,中國傳統自古即有「紅粉送佳人,寶劍贈英雄」之說,使其發揮更大作用,能有更好的效益,方是捐贈的最高原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文獻學小札(三)——閒談文獻綜述與目錄學

前些日子,某歷史學家對某學科的成果綜述類著作嗤之以鼻,認為其沒有學術意義。查了一下相關資料,覺得有必要對文獻綜述類著作正正名,順便談一下自己對文獻綜述和目錄學的關係的看法。首先還是先談談目錄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