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曝青島平度康王墳驚現神秘「盜洞」 官方:系考古挖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遠處山丘即為康王墳

【青島早報 青島新聞網聯動出品】

青島新聞網4月29日訊 近日,網友王先生到平度六曲山遊玩,在知名的康王墳附近,他發現了很多疑似「洛陽鏟」挖出的洞,這些洞排列有序,王先生懷疑是盜墓分子所為。

那麼,小洞到底是不是「盜洞」?相關部門有何保護措施?28日上午,青島早報、青島新聞網記者聯合赴平度展開調查。

網友:遊玩時發現小洞

4月初,市民王先生到平度康王墳遺址遊覽,在通往康王墳的小道上,他發現了許多規則的圓形小洞,這引起了他的「警覺」。

據王先生講,他十年前曾到過康王墳,那時並未見到有這些小洞,這次成片出現的小洞,不免讓他聯想到是盜墓賊用「洛陽鏟」做的盜墓測探。

記者實地探訪

在康王墳遺址現場,記者發現了網友所說的圓形小洞,數量的確不少,幾乎遍布康王墳四周。

每個小洞直徑均在10厘米。

在深洞旁邊,挖出的黃土清晰可見。

記者做了一個測試,將1米左右的木棍伸到較深的洞內,並未探到洞底。

這些小洞從康王墳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在接近山頂的平台上,還出現了均勻排布的小洞。

在墓北的平台上,記者看到三個連續的小洞,三者均相隔5米左右,呈一字排開,還有的小洞三四個聚集在一起。

據當地村民講,在康王墳東側還有兩處山丘,最東側的一座山丘叫做「將軍墳」,在中間山丘南邊山腳下豎立著「六曲山墓群」的石碑,石碑刻著的時間是1977年12月23日。

除了小洞,西側的康王墳和中間的山丘均有大面積凹陷土坑,有的土坑還出現了土壤斷層的痕跡。

包括康王墳在內的三座山丘均形似圓台方丘,是由黃土堆積而成,山體附近有當地村民種植的小麥等農作物,康王墳北側就是六曲山山脈。

護林員:並未發現可疑盜墓人員

在康王墳山腳下,記者遇到了一名護林員,他告訴記者,自己主要負責看護六曲山附近的山林,已在此工作了7年,看護工作24小時不間斷,有六、七名當地村民輪流值班。

據了解,護林員除了負責山林防火,對來此的可疑人員也是倍加注意。

護林員告訴記者,來此遊玩的大多是平度周邊鄉鎮的村民,平常來的人很少,逢年過節來的遊客相對較多。

對於網友所反映的盜墓問題,護林員表示,並未見到相關可疑人員,在夜間也沒有聽到過任何爆破聲。

古峴鎮副鎮長於茲平:小洞並非盜墓者所為

在離康王墳不遠的古峴鎮鎮政府大院,記者見到了該鎮副鎮長於茲平,他告訴記者:「網友反映的小洞並非盜墓者所為,而是山東省考古所聯合青島相關文保部門進行的例行考古工作時留下的。

於茲平還表示,為了加大六曲山墓群特別是康王墳的保護,古峴鎮做了許多工作,包括成立文物看護隊伍,要求護林員在預防山林火災的基礎之上,同時加強對相關墓群及文物的安保巡邏,與此同時,相關民警也會不定期的在附近加強巡邏;除了安保隊伍,古峴鎮還設立萬畝林場以及修築相關公路方便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平度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曲濤:小洞實為考古時挖的

事情真如於茲平說的那樣嗎?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平度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曲濤,他告訴記者,根據山東省「2013-2017年考古工作計劃」,山東省考古所聯合青島相關文保部門對六曲山古墓進行了相關考古工作,那些小洞是考古隊在去年的11月到今年1月份考古時挖的,已獲得山東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批准。

曲濤本人也全程參與了相關考古工作。

據介紹,康王墳考古的價值在於為以後大遺址保護項目提供基礎資料。

三個土丘分別是誰的墓呢?曲濤表示,自西向東依次是西陵台(村民所說的康王墳)、東陵台以及村民所說的「將軍墳」,除此之外,在北側的六曲山還有大大小小的墳頭若干,此區域統稱為「六曲山墓群」。

對於小洞規則分布的問題,曲濤回復稱,按照相關考古規定,每隔5米會向各方向挖洞取土壤樣品,故而呈網狀分布。

據了解,包括康王墳在內的六曲山墓群和附近的即墨故城在2001年已獲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於康王墳是否被盜過?曲濤表示,具體情況並不知情。

對於康王墳內有何物?曲濤說:「墓內具體有何物現在並不好預測,因為此墓並未打開過。

」(記者 徐愷 實習記者 尹學剛)

相關連結>>>>

康王是誰?

康王是指西漢膠東王劉寄,劉寄與中山靖王劉勝還有漢武帝劉徹同屬兄弟,此外,劉寄之母與漢武帝劉徹之母是親姐妹。

六曲山墓群簡介

六曲山古墓群因位於古峴鎮駐地西北的六曲山脈而得名,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墓群,也是中國現存的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漢代陵墓。

即墨故城時期,前後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於此,這些王公貴族的墓群大多都建在六曲山脈上,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蔚偉壯觀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是即墨故城興盛時期的歷史見證。

它現存古墓400餘座,上起東周,下迄北齊,分布面積達30餘里。

其中大型墓葬20餘座,中型墓葬60餘座。

這些墓葬,大都是即墨故城期間王公貴族所葬之墓。

這些墓葬,大都封土高大並築有方台,有的台高達20餘米,還有建築遺蹟。

有的台底部用石頭築成,上鋪沙土。

有的完全用土築成。

墓的位置座落在山頭之上,四周大都排列眾多小墓,宛如眾星捧月。

經過幾千年的雨水沖刷,有的大墓方台前的墓道已塌陷成凹陷斜坡。

陵台山西陵台,是六曲山漢王陵的重點墓葬之一,據考為康王劉寄之墓,其封土完整,台基高大,方形高台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高16米,中央封土高6米,直徑40多米,墓後尚存長28米,寬9米的建築物房基。

墓前曾建有康陵寺,陵寺建於漢朝,距今兩千多年,乾隆四十年重修,此廟興盛於世,聞名百里,前來降香祁福者甚眾,可惜在一九四一年被土頑李德元部拆毀。

康王墳價值預測

千百年來,膠東一帶一直流傳著「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的民謠。

據專家推測,康王墳中的文物不會亞於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合葬墓。

因為劉寄、劉勝與漢武帝同屬兄弟,但劉寄之母與漢武帝之母是親姐妹,劉寄與漢武帝的關係更勝劉勝一籌,劉寄會享受比其他王侯更好的殊榮;再者,即墨歷來都是富饒繁榮之地,膠東國遠比中山國富庶,墓葬文物會更豐富。

即墨故城簡介

即墨故城遺址位於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在古峴鎮駐地東南約15華里處,因城臨墨水河而得名即墨。

因春秋時大夫朱毛曾居於此,又稱朱毛城。

又因西漢時膠東國康王劉寄設都於此,所以又名康王城。

至今,我們仍可在從遺址上看出大體輪廓。

即墨故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至今尚遺存城牆千餘米。

城基寬約40米,高5米,皆為夯土板築,十分堅固。

內城以大朱毛、前朱毛村為中心,有宮殿、作坊、梳妝樓、點將台、東西倉、貯貨灣、養魚池等遺蹟。

當時的運糧河(今小沽河)通過東南城門洞,可直接駛入貯貨灣內,至今城牆缺口尚存。

故城一帶,常有文物出土,如銅鍅、弩機、戈、劍、刀刃、錢範、瓦當等。

發現的大型空心龍紋漢磚及大型圓柱石礎,足以說明當時宮殿之宏偉壯麗,即墨故城遺址有著極高的歷史、考古、科學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