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誤把出土的17塊石板當「廢石」,30年後變國寶,專家悔恨萬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甘肅的一座墓葬中,專家們發現了了17塊石屏風,這些石屏風都帶有一些比較奇異的壁畫但這些壁畫自出土30年都遇不上它們的「伯樂」,時過境遷現在它們卻成了禁止出境的文物,已屬於國寶級的待遇。

這些變化的原因要從隋唐的外來族群「粟特人」講起!

在《隋書》《魏書》等史料中曾有記載:粟特人曾是中亞古族,隸屬於伊朗系統,也有專家覺得他們是中亞康居國的後人。

栗特人的勢力並不強大,曾在歷史上飽受周圍政權多年的壓迫和奴役,雖然生活條件如此艱辛,但他們並沒有滅絕,而是努力地生存在這片土地。

自漢朝起,他們就逐漸地往中國的新疆、甘肅等地遷移。

到了隋末唐初,他們跟隨絲綢之路到達中國的內陸。

在我國許多地區都曾發現他們的腳步,而歷史證據就是他們的墓葬被各地考古發掘。

在甘肅省的一座小山的頂上,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人偶然間挖出了大批的青色磚石,意識到這件事不簡單後,他們的領導果斷將此事上報到了市博物館。

當考古隊來到後,發現這裡有一座坐北朝南磚墓是豎井單室的古墓。

清理後,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有金釵、釉陶燭台、雞首瓶、銅鏡等。

而在它的正中央有一個龐大的石棺床,可惜的是,棺材和墓主人的屍骨都已腐爛,只剩下了一套17塊的石質圍屏。

棺床和屏風都由質地鬆軟的砂頁岩做成,非常難得的是,它們經過千年的歲月,仍舊沒有腐蝕。

它們由26塊石板組合而成,其中有17塊屏風是帶有壁畫的。

它們歷經千年,但上面的壁畫仍舊沒有褪色,還能從中看出當年美麗的景象。

它們首次發現是在甘肅天水地區,但由於沒有參考資料,考古人員只能推斷出這是一座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而這17塊石屏風也被專家們當成了「廢石」。

一直到此後20年,大量外來民族墓葬的發掘,發現裡面出土的石棺床和壁畫都與天水古墓十分相似,考古人員才開始重視天水石屏風。

此後專家們對石屏風進行了修復,它們被評定國寶級文物,無法估計它們的價值。

如此重要的文物被忽視,當年發掘的專家們都悔恨萬分,覺得是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才導致它們被無人問津多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