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商起源地」經濟或借考古發力(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月10日,一名建築工人從「高青陳莊遺址」石碑旁走過。

8月10日,高青文物局副局長孟慶堯接受本報專訪。

從高青縣城出發,沿唐北路徑直南下至陳莊村附近,向西轉至一條相對寬敞的鄉村土路,汽車在暑氣逼人的天氣里一路顛簸。

除偶爾能看到幾個突兀的建築和寥寥數個矗立在玉米地、棉花田中的「磕頭機」仍按照其固定節奏抽油外,映入眼帘的大都是蓊鬱的樹木、叢生的雜草和一塊塊宛如刀切的初秋田野。

當視線即將習慣眼前這一派田園風光時,一切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藍色圍擋後的一大片工地。

這是2016年8月10日的下午,本報記者在高青縣城至陳莊西周遺址看到的場景。

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這都是一番奇特的景象,與遠處的小清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過去與現在以及未來的高青。

兩座歷史名城「合體」

「可以說,陳莊西周城址的發現與發掘,改變了高青的歷史。

」8月10日上午,坐在高青縣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局那間普通的接待室內,孟慶堯侃侃而談。

資料顯示:高青縣隸屬山東省淄博市,位於魯北平原南部,北依黃河,南靠小清河,總面積830餘平方公里。

西北、北部隔黃河與惠民縣相望,東部與濱州市、博興縣接壤,東南部與桓台縣以小清河為界,南部、西南部與鄒平縣相鄰。

東西最大橫距約4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26公里。

高青縣城並非那種經過漫長的歷史階段自然形成的城市,而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個軍事要塞。

據高青史志部門一名人士介紹,1948年,當時的政府將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併,取兩縣首字而得名高青,並把縣城駐地設在如今的田鎮,「當時之所以舍高苑和青城而選擇位於高苑西北角的田鎮,更多是基於一種軍事戰略的考慮。

據了解,當時高苑縣已經解放,但青城鎮仍有敵方殘餘,將縣政府駐地放在田鎮,主要是因為「進可攻,退可守」。

這種基於軍事戰略考量的行政區域建立,讓高青舍歷史上的兩大古城——高苑與青城而選擇田鎮,長期以來給人造成了文化貧瘠的印象。

孟慶堯說,在高青,其祖輩傳承的話語中,都說高青乃是退海之地,甚至在坊間,更有一種說法,高青為蠻夷之所,後來所謂的高青「土著」也是從山西洪洞等地移民而來。

由於官方資料的欠缺,孟說,長期以來,介紹高青文化和歷史的資料、文章少之又少。

而這一切伴隨著陳莊西周遺址的發現與發掘,被徹底改變。

「可以說,無陳莊西周遺址,齊商文化發源地不知從何談起。

位於唐坊鎮的店子遺址,讓高青更顯厚重。

」淄博市史志辦一工作人員說。

商貿古城與千乘之縣

實際上,無論是高苑還是青城,自古以來均為商貿古城。

而以兩城得名的高青,位於「三府四縣」交界之地的田鎮,只有一個「田橫故里」的光環,其歷史實在是過於單薄。

以高苑為例,本報記者從高青縣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局拿到的一份公開資料顯示:高苑在岳石文化時期為東夷被國都城,春秋時期為鄋瞞國都城,西漢時為被陽侯國治所。

據高青縣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李建波介紹,受濟水運輸影響,高苑自古商貿發達,清末有記載的商號多達上百家,行業涉及金融、飲食、百貨、農貿等多個領域。

而青城則同樣聲名赫赫。

資料顯示:建於唐代、於1233年(金天興二年)置縣的青城,自古商貿發達。

據縣誌記載,清末城內較大的商號有百餘家,東街有公相合、福祥、古樓、和合堂等;北街有恆盛公、瑞元堂等;西街有德義成、百花村等。

「可見當時城內的商貿繁榮景象。

其繁榮亦可從當地的青城大集可窺一斑,據孟介紹,青城大集可謂歷史悠久,坊間有「北慶雲,南淄川,青城大集趕三天」之說。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商業重地,如千乘之說。

」孟稱,齊景公因「有馬千駟」,將今高青縣唐坊一帶命名為千乘,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在齊國今高青之地馬的飼養及齊國畜牧業高度發達的繁榮盛況。

漢高祖六年設千乘縣,《齊記》有記載「千乘郡,其治所在千乘縣」,縣治在今高青縣唐坊鎮境內。

《管子·輕重篇》上說:「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

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漢王朝在全國產鹽區設置鹽官37處,其中就包括千乘郡。

除此之外,千乘還設有鹽官、均輸官。

從現有文獻看,當時全國設有均輸官的只有千乘一地。

可見,千乘一帶商業之發達。

重商傳統也反映在高青村名中,如農副產品加工類的豆腐陳、紙坊、東西紙坊、油鄭、粉張家、油坊楊、北油王等。

在青城民間,有「金條銀條不如青城桑條」之說,高青縣名叫紙坊的村有四個,靠取桑皮造紙,民國時期年出口獲利約40萬塊銀元。

太公治齊的重商國策

普遍認為,世代傳承與發展的齊商文化起始於齊國初封之地營丘,而太公治齊則使得其商業漸趨繁榮。

「如果說齊國初封之地的地理環境是齊國工商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話,那麼太公治齊則是齊國商業發展的起始,而重商國策則是齊國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孟慶堯如此表示。

據《孟子》記載,姜太公初封之時齊國「方百里」。

而高青之地當處此百里範圍之內。

在這一區域,河海縱橫,有著發展魚鹽業、手工紡織業、畜牧業的自然地理優勢。

這一優勢對姜太公就國之初制定「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重商國策起著極為重要的地標作用。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當時的營丘一帶人口稀少,多鹽鹼地,且經常遭受外族入侵。

其中,漢代以前的文獻對姜太公有多種記載,其中不乏漁夫、屠夫、小販的形象。

姜太公的這些形象,除表明姜太公有經商的經歷,也說明在封齊之前太公就已經認識到了「商貿」、「魚鹽」等工商業對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的重要性。

姜太公利用齊地自然地理環境、魚鹽手工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因地制宜,實行重商政策,優先發展魚鹽、手工紡織、畜牧等工商業,實行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使得齊國國富民強,「人民多歸齊」,後齊國成為雄踞東方的泱泱大國。

這可謂是齊國工商業發展的源頭。

史料記載:齊國歷史上有三個都城,先後為營丘、薄姑和臨淄。

雖齊國都城多有遷徙,但齊國的重商思想在姜太公時就確定了下來。

齊桓公時期,任用商人管仲為相,這也說明齊國重商傳統的存在。

齊國統治者對商業的發展和對商人的重視又體現了對姜太公「尊賢尚功」思想在工商業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遠古文化的洪荒之力

姜太公在齊國制定「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國策,是為齊國商業文化發展之源頭。

後世統治者繼承和發展了這一重商國策,齊國工商業得以迅速發展,國富民強,成為雄踞東方的泱泱大國。

至秦滅齊,姜太公的重商觀念及齊商文化傳統在齊地得到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可以說,太公的重商國策是齊國商業發展的源頭,姜太公是齊商文化發展之祖,而太公初封之地就應該在今高青。

在此背景下,高青是齊商發源地的推論就此出現。

如今,高青為齊商發源地的概念似乎毋容置疑。

且不可否認的是,因為齊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商業文明與農耕文化相交織的這片土地本身就有其獨特的優勢。

「脈絡比較清晰,就看這篇文章怎麼做了。

」宣兆琦對此表示。

「就高青來說,打好文化旅遊牌,絕不是建個閣,保護個遺址那麼簡單。

」山東省文物局一官員表示。

牌如何打?文章如何做?高青正努力尋路。

這在其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有反映。

該報告在「加快文化旅遊發展,推動服務業邁向高質高端」一項中說,統籌歷史文化資源……叫響「太公福地、溫泉慢城、大悅高青」城市品牌……依託陳莊西周遺址保護公園項目,叫響早期齊文化品牌。

加快推進狄城遺址勘探、青平古鎮修復等文保項目,保護修復古村落,將古建築修繕與鄉村旅遊相結合……

方向給出,如何落實?記者看到,位於高青縣城南部的文淵閣正在修建;陳莊西周遺址相關的各項配套也在建設……

截至目前,這個象徵著高青文化旅遊的陳莊西周遺址項目已經聳立起來了,在天穹之下、阡陌之上,脫穎而出。

古代文化的洪荒之力或在這片的土地上,醞釀出一場巨變。

文/圖 記者 馮冬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淄博市高青縣被專家認定為齊商發源地

晨報淄博3月14日訊 (記者 張楠 通訊員 陳曉 李永康 董菁 報導)3月12日,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高青姜太公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齊商發源地專家研討會在高青舉行。經過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