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善化 雄風猶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攝影何金春

攝影劉建軍

本報記者賀英

即使在「中國旅遊日」這樣各大景區遊客爆滿的「免票日」,位於古城南隅的善化寺依然是一派千年古剎的寧靜與超然。

桃花、杏花、丁香依次開過之後,牡丹、月季、槐花、玫瑰、芍藥趕著趟兒地濃艷綻放。

濃蔭遮蔽下的月台、大殿、連廊、花園、涼亭,輕風習習,梵音裊裊。

古樹下是五六隻懶懶睡覺的貓。

遊客雖比平時多了一些,但也絕無噪雜與喧鬧,觀景、賞殿、敬香、拜佛,輕聲細語,不驚擾端坐於殿堂里慈眉善目的佛像。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的建築群。

寺內存有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之叔祖父朱弁所撰《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石碑(也稱朱弁碑)清晰記載:善化寺始建於唐,名「開元寺」,為國立寺院,五代後晉時改名「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之亂被毀,金天會年(1128年)重修。

後明英宗賜名「善化寺」,把寺院作為官吏「習儀之所」,建立「僧綱司」管理全城僧眾。

可以想像,幾百年前,這裡的一殿一堂、一樹一葉,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神聖!據市古建築文物保護管理所白志宇所長介紹,遼代的大雄寶殿、三聖殿和金代的天王殿、普賢閣,三座廡殿頂,四座遼金建築於一寺之內保存至今,在國內只有善化寺獨有。

而這其中,最能體現盛唐雄渾之氣、遼金豪放之風的莫過於寺內主殿——大雄寶殿。

三米多高的月台之上,是善化寺內最大的殿堂——大雄寶殿。

大殿氣勢恢宏,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

被梁思成贊為「偉大之斗拱、深遠之檐出」的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把古建的雄渾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殿面闊7間40.7米,進深5間25.5米,單檐五脊頂,作為遼代建築,以單體面積1200多平米排名全國第三。

懷著虔誠之心,邁入殿內,而這座殿里也深藏著壁畫、雕塑等珍貴文物。

八根木柱撐起一個宏大的殿堂,不得不驚嘆古代工匠們對減柱法的純熟運用。

最為精妙的是,頂部僅在當心間有平棋藻井2間,其餘都是徹上露明造。

白所長介紹,露明造的結構,不同於平棋藻井,大殿梁架結構一目了然,空間更開闊,而且梁架都必須是工匠們精細加工的,上面還有彩繪,只是年代久遠,已剝落難辨。

大殿內共有34尊塑像。

佛壇上碩大的蓮花座上,端坐著如來五方佛,法相莊嚴、凝重典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蓮座下還有弟子、菩薩侍立,是遼金原作。

殿堂兩側分列二十四尊護法天王的塑像。

這些立像高達2.5米,人物形象生動,形態各異,無論是眉清目秀、風姿綽約的「日宮天子」、「月宮天子」,還是鎧甲森嚴、威猛粗獷的武將,皆眉目傳神,塑工精緻,為金代彩塑之上品,連雙手的微妙姿態、衣紋的轉折翻疊也毫不含糊。

描金、銼金技藝的應用,讓人物的衣飾花紋呈現華美亮麗之感,塑造技藝已達巔峰。

最是東壁鬼子母的塑像,鬼母化身慈母之後,容貌端莊婉麗、神態寧靜溫柔,與她身旁吃小孩的醜惡之前身形成鮮明對比。

據記載,民國年間曾有富商捐資對塑像進行重新彩繪,但彩繪後失去了原來的色彩與效果,遂被有識之士叫停,這也正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二十四座塑像里有幾尊顏色鮮艷卻少了美感的原因。

大雄寶殿內西壁、南壁有康熙年間所繪的佛經壁畫190多平方米,是當時壁畫中的傑作。

遊客進入殿內,一般會忽略身後的壁畫作品。

建議走進這座大殿的遊客,一定要回過身來,用手擋住門外的強光,細細端詳這些藝術精品。

大同,藍得讓人心醉的天空,襯著古樸而巍峨的古城牆;夏日濃濃的綠樹,襯著善化寺朱紅的牆。

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萬物入水而鮮潔,教化人們「向善」。

光陰輪轉,千年世事更迭,而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依然光芒閃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