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謎團的秦始皇地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秦始皇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

秦始皇嬴政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就開始了陵園工程的營建,一直到第五次出巡,在沙丘行宮(今河北廣宗附近)去世之際尚未完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

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但陵園卻選為什麼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之所以這樣做,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秦始皇陵中最令人神往和好奇的莫過於秦始皇地宮了,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

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

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

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

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

《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

」「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

」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墓沒有被盜會成為千古之謎嗎

小編覺得可以以下主要原因有幾方面,墓室比較深,但是都只有一米多深,原因在於始皇埋葬後在方圓一公里範圍潑灑了大量的水銀(汞) 放射性強,古代人沒有防化措施,挖一米深就掉頭髮和牙齒,再挖就翹了,當然...

發現40年不敢開挖:秦始皇陵的十大驚天秘密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說服民...

秦始皇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之謎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秦始皇陵地宮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