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之於當代中國人的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只有經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一系列具體舉措中,才能「活」在現代,成為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有機構成。

在人生的成長中賦予中國人文化底色

近日,16歲少女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上奪冠,一時成為社會各界和媒體熱捧的「明星」———長發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一身漢服飄逸洒脫,豐富的詩詞儲備,一手俊秀的好字,從容淡定的詩意神態,完全滿足了大眾對典型古典才女的想像。

無獨有偶,近年來各大媒體的「好家風」欄目、曬家風、寫家書家訓等活動,非常火爆,特別是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漢字聽寫大賽」以及「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第二季)等收視率屢攀新高,不斷吸引社會關注。

可以說,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增,基層和民間廣泛參與,形式載體和參與主體日益多樣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傳統文化之於當代中國人的價值。

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隨著時空距離的不斷壓縮、時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泛在式存在,使人們越來越難以界定「我是誰」?什麼是我們的文化認同?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中華文明復興的跡象日益明顯,面對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現實,人們越來越把目光聚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上。

正是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為我們打上了中國人的文化烙印,在人生的成長中賦予中國人某種文化底色。

傳統文化並非現成的固化的,而是需要不斷「活」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舉手投足的環境養成。

正是基於對大眾和社會關注點的回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全社會營造禮敬傳統文化的氛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意見》指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在當前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在世界史掀開中國新篇章的時刻,在全球治理不斷需要中國方案的時刻,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以政策引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是基於對全球發展大勢的研判,立足世界格局重組的國家戰略高度,《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各級政府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的重要內容。

要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現代人生活中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見》深刻闡發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雙創」方法論。

所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指在傳承發展中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其中關鍵是把握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關係,著重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

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要克服的難題,也是增強執政能力、克服本領恐慌的重要資源。

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只有經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一系列具體舉措中,才能「活」在現代,成為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有機構成。

深刻領會 《意見》,使我們更加明白在當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更加頻繁之際,我們所面臨的「三個迫切需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迫切需要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講清楚「中國特色」的文化根脈,有效回應現實文化中「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價值所在,從根本上明白「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的道理所在,從而在根本上領會「中國特色」的實質,進而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有助於在文明互鑒視野中回答「我是誰」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中國社會越來越現代化,世界愈加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和清晰的中國價值訴求,在全球文明互鑒視野中愈加需要中國展示「我是誰」。

從歷史走來有著五千年生生不息文明史的現代中國,必然有著傳統文化的底色和神韻。

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實現發展和振興的,是沒有前途和未來的,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在人類現代文明的多元文化雜糅中,人們越發明白現代文化的建構,對話互動最重要,包括各種文明之間的對話,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對話。

在互為主體的文化間性的建構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而是要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在社會文明躍升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就此《意見》指出,實施這一工程要立足當前中國的實際和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服從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處於新的歷史方位,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中國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不斷參與全球治理,世界發展需要中國方案,中國需要彰顯「特色」,在與世界的共在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人類社會和世界發展愈加需要我們講清楚「中國特色」的文化根脈。

所謂中國特色,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實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底色和神韻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中國當代現實的主流文化,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和語境,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涵,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領導核心。

在黨的歷史上,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工作,這是第一次,其意義堪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這對於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產生深遠影響。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傳統文化究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幾何?輕掃二維碼觀看視頻,陳來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您作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傳CHUAN」工作室出品。在傳承中生活——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傳CHUAN」微信公眾...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厚滋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

堅定文化自信 按下文化強國建設快進鍵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1月25日央視網)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