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鉤沉一百年前的人們如何做一本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師說:關注大收藏家,清涼一夏~

赫達·莫里遜 (Hedda Morrison),德國籍女攝影家。

1933年到1946年,她在中國度過了十三年時間,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的紀實照片。

1991年,Hedda Morrison在澳大利亞去世,根據遺囑,她在中國大陸13年間拍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和六千幅照片全部捐贈給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館」。

在莫里遜的照片里,有一組很親切的照片,是大約一百年前老北京的書坊里做書的場景。

古代的書店叫書肆。

書肆一詞,最早始於漢代。

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等,它即刻書又賣書,這些名號,除統稱書肆外,宋代以後統稱為書坊。

直到建國後,出版制度的改革,此權收歸國有,書坊才淡出歷史舞台。

古籍的製作有著非常繁複和講究的工藝流程,莫里遜的照片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進到照片里,不止是另一個時代,也還是另一個世界。

【藏版】

古籍多是雕版印製,一部書的板片少則數十,多則上萬,如一部《思溪藏》有近八萬塊雕版。

有名望的書坊,通常都藏有自己的雕版。

【刷印】

刷印之前需先在木板上塗上好松煙墨,然後覆宣紙,再以棕刷施力,墨勻之後,揭開即成。

【齊欄】

齊欄是古籍製作工程做最費工時的一道工序,工人需按照欄口或是魚尾把一張一張紙上下排齊,這樣書從書口上看起來才整齊有序。

【折頁】

古籍都是單面刷印,從中欄處折齊。

圖中工人指上套有鐵環,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書折得更為平整。

【黏口】

古代的紙長度有極限,為了增加紙的長度,只能用漿糊將紙張首尾相黏,通常都要結合上圖,工人似正做著一本經書,簡稱「經折」。

【糊面】

紙折成後,通常還要碼齊,切掉上下口的毛邊,然後在首尾端糊上紙版,或木板。

圖中有「印經紙張」字樣,可以應證我的推測,這是在印一部佛經。

【貼簽】

此圖,已可大略見此經折的雛形。

古書通常都以籤條標註書名,不如現在的書籍那麼花哨,講究一些的會請名家題簽。

籤條中「大乘」兩字隱約可見。

【鈐印】

古人很重視印信,過手善本也多留款,今日無字無號無齋無款,只留下姓和名,實為精神的匱乏之一斑。

【成書】

大殿中立佛祖像,工人埋首其中。

文 周小舟

來源 做書

編輯 大藏嘉

齊白石、徐悲鴻、啟功、何家英、周春芽、向京……您是現當代藝術品收藏家嗎?想要了解每位藝術家作品的當前合理估值和未來的漲跌趨勢嗎?只須588元!成為 大藏嘉會員,訂閱《藝術家標準估值指數》,即可隨時獲悉全部關鍵數據。

請致電189-1007-9508,或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藏嘉藝術品投資安全港

長按二維碼加我微信,免費諮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藏大學獲贈北京木刻版藏文古籍

近日,著名民族宗教文物收藏家、鑑賞家,遼寧省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館長海春生向西藏大學捐贈北京木刻版藏文古籍20部。據了解,海春生近年來向全國各科研院所捐贈藏品達1600餘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