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現中國最早用煤遺蹟 將人類用煤認知前推約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者在對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實施考古工作時,發現一處350平方米的大房址。

目前,該遺址共計發掘房址14座,面積2000餘平方米。

這是中新網記者11月1日從新疆文物局獲得的信息。

圖為考古現場遺址。

據介紹,自2015年6月17日以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就開始對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新疆考古人員在該遺址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煤灰、煤粒、沒有燃盡的煤塊,以及古人類做飯取暖用的灶址和灰坑。

據推測,遺址年代約在青銅時代,距今3500年左右。

據悉,這一發現將中國用煤歷史推前了1000多年。

圖為墓葬。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阮秋榮研究員告訴記者,考古出土文物最早用煤是將煤晶、炭晶做成裝飾品戴在身上,這始於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已較為多見。

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生活的記載則是在漢代。

圖為大型房址。

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位於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恰勒格爾村東1.5千米處。

地處喀什河出山口處北岸二級和三級台地上,台地呈南北向長條形,長約1000米,寬約300米。

圖為小型房址。

阮秋榮研究員告訴記者,遺址目前共計發掘2000餘平方米,已發現房址14座。

「整體就好像一個部落,房址按建築規模可分為大小兩種,功能有分區,小型房址為日常居住使用,而大型房址則屬於部眾聚會、議事或生產加工作坊性質。

」圖為出土的石器。

據介紹,房址內遺蹟現象豐富,有柱洞、灰坑、灶址、居住面、灼燒面等。

在房址堆積層和灰坑等單個遺蹟內均發現了大量的煤塊、煤渣和煤灰,此外在遺址內還發現了陶范等反映鑄銅活動的遺物。

圖為出土的陶器。

阮秋榮表示,用煤遺蹟的發掘和陶范、銅珠、風管、銅礦石等反映鑄銅活動遺物的發現,為研究新疆乃至中亞地區青銅時代青銅冶鑄工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圖為出土的銅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