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展覽 細數石雕藝術的千年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布時間:2016-05-25 14:35 來源:本站原創 責任編輯:路強

執行/金凌霞 苗衛鍾 李 勇

曲陽是中國著名的石雕藝術之鄉,白石雕刻尤為著名。

石雕所用當地白石潔白瑩潤,細膩堅硬,被世間稱為漢白玉。

從滿城漢墓出土的石俑到元明清三代的宮殿主要建材,再到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代表的當代建築,無處不在的曲陽石雕,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續兩千餘年而長盛不衰。

《曲陽石雕》展覽按時代分為西漢、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現代八個部分,展示了各朝代各種類型的曲陽石雕作品130餘件,其中北齊釋迦牟尼說法像、北齊鏤雕彌勒七尊像、唐脅侍菩薩立像、五代彩繪散樂浮雕、奉侍浮雕等更是獨一無二的精品。

西漢雕刻之鄉的淵源

從西漢開始,曲陽人開採當地白石,走上雕刻之路,世間所稱漢白玉即源於此。

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漢白玉石俑,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曲陽石雕。

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佛造像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了5件漢白玉石俑,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曲陽石雕。

男俑跪坐,國字臉,頭戴幘巾,雙臂下垂,雙手攏於腹前。

女俑身姿與男俑相同,口唇塗朱,腦後梳圓髻,髻旁有發繩垂至背上,穿著右衽衣。

這些石俑五官、衣紋都雕刻得非常簡單,寥寥數刀便勾勒出身體的線條輪廓,從它們身上,可以充分體味到漢代石雕依石擬型、雕刻簡練、氣韻生動、樸實自然的藝術特點。

北朝北方佛教造像中心的興盛

佛教傳入後在北朝時期發展到第一個高峰。

曲陽由於擁有良好的雕刻石材和優秀的技藝,迅速發展為中國北方石雕佛像的中心。

北魏晚期開始大量出現白石佛教造像,至東魏北齊,又普遍運用了鏤雕、描金彩繪、圓雕大像等技法,藝術水平達於高峰。

1953至1954年間,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2,200餘件,根據銘文可知這批造像為曲陽工匠雕刻,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佛教造像,對研究中國北方佛教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透雕背屏式七尊像

交腳彌勒菩薩像是河北地區現存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主尊為彌勒菩薩,兩側侍立脅侍菩薩。

彌勒頭戴寶冠,袒露上身,肩挎帔帛,戴項飾,雙手合十,交腳坐於雙獅座上。

交腳而坐,本是波斯、中亞等地王公貴族們的坐姿,運用到彌勒菩薩造像上,有體現王者風範的寓意。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

其中,東魏以今河北為統治中心,這一時期曲陽的佛造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時期造像身軀漸趨豐圓,神態和靄可親,複雜的衣紋趨向簡練。

彌勒佛像數量減少,觀世音菩薩像數量劇增,說明人們對現實世界救苦救難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對未來美好世界的憧憬。

北魏晚期,「褒衣博帶,秀骨清相」式佛像風靡一時,展廳展示的一組佛像集中體現了這一特點。

「褒、博」都形容寬大,著寬袍,系大帶,是中國古代上層人士的裝束。

頭窄肩細,體態修長,就是「秀骨」。

容貌俊俏,神情洒脫,則為「清相」。

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佛立像,主尊為阿彌陀佛,頭頂有饅頭狀肉髻,面相方圓,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雙手施無畏與願印,赤足立於覆蓮座上。

阿彌陀佛兩側分別站立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背屏上部有飛天托舉寶塔,底座正面刻雙獅和化生童子奉托博山香爐。

雙獅、化生童子和博山香爐是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造像上常見的圖案,在曲陽造像上更是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曲陽白石佛像的典型紋飾。

修德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中,有不少思惟菩薩造像,均為頭戴寶冠,右手托頰,左手扶膝,袒露上身,下身著裙,右腿疊坐,左足下伸,腳踏蓮台的左舒相半跏坐姿,表現的是釋迦牟尼未成佛之前思考人生,明悟哲理的姿態。

思惟菩薩有單尊、雙尊之分,雙思維菩薩是曲陽石雕獨有的造像題材。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政權,佛教在這一時期發展盛況空前,曲陽佛教造像的雕刻規模和水平也達到了高峰。

北齊時期曲陽佛教造像人物形象柔和豐滿,衣紋疏簡,輕薄貼體,題材以雙尊像最具特色。

這些雙尊像究竟是根據什麼佛教義理被創造出來的,至今還是個謎,通常認為他們是受到了釋迦多寶雙佛並坐像的影響而產生的。

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其它地區都沒有發現如此眾多數量的雙尊佛像,這說明河北地區的佛像藝術有自己的獨特性,曲陽佛像並不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外來範本,而是有所發揮與創造。

出土於臨漳縣鄴城遺址的白石釋迦說法像,主尊為釋迦牟尼,穿袒右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

兩側各有三尊比丘,弟子和菩薩端立於蓮台上,似在聆聽佛法。

背屏由雙菩提樹纏繞組成,枝葉間透雕靈動的飛天,手持瓔珞,上方倒懸著一條昂揚舒展、虬勁有力的神龍。

底座正面浮雕博山爐、雙獅和力士像,背面排列八方神祇。

主尊背面浮雕有變化佛、禪定佛。

這件造像構思巧妙,造型嚴謹,堪稱北朝雕塑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白石相比青石,更宜彩繪,曲陽白石造像一經敷彩貼金,更顯得莊嚴華貴,卓爾不凡。

北齊時期曲陽佛教造像人物形象柔和豐滿,衣紋疏簡,輕薄貼體,題材以雙尊像最具特色

展廳中有一尊白石彩繪觀音像,觀音頭戴鎏金仰蓮寶冠,紅色繒帶垂肩,面相圓潤豐滿。

頭光以金線勾出雙層圓環,背光以金線分為內外兩區,外區飾紅、金兩色火焰紋。

項圈、瓔珞、腕釧皆塗金。

瓔珞於胸前交叉又垂繞身後,內著紅邊覆肩衣,外披覆座長衣,衣上裝飾金彩圓點。

右臂屈於胸前,手持蓮蕾,左臂屈於腰旁,手下垂握香袋。

長方形底座平面用金、紅雙線勾邊,座角裝飾墨彩花朵,正面浮雕雙獅和博山爐,紅色火焰中寶爐閃爍金光。

鮮艷瑰麗的色彩與潔白如玉的白石相互輝映,光彩絢爛。

隋唐五代曲陽石雕藝術的高峰

隋唐時期,曲陽石雕趨於純熟自然,人物形象或挺拔剛健、或婀娜多姿,雍容華貴,別開生面。

五代王處直墓出土的伎樂圖女伶豐腴飽滿,浮雕門神威武雄壯,氣韻逼人,不遜盛唐,世所僅見。

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南宮市後底閣村西發現了北朝至唐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200餘件,其中一尊唐代釋迦牟尼佛像最為精美。

這件佛像石質瑩潤,造型端正,身體比例準確,體形豐滿,姿態端莊優雅,是唐代造像藝術的佳品。

展廳中一件昂首挺胸、怒目前視的石獅,後蹲雄踞,張口欲吼,散發著雄強不羈的霸王之氣。

這件石獅原位於唐祖陵的建初陵前,高1.5米,頜下透雕三綹鬍鬚,腦後毛髮捲曲自如,前肢後側各有一排捲曲的細毛。

雕刻藝術精湛,形象逼真,充分體現了初唐時期曲陽藝人在寫實基礎上追求內在神韻和氣勢的藝術匠心。

五代時期後梁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中出土的武士門神、散樂、奉侍、十二生肖等18塊漢白玉石雕,充分展示了五代時期曲陽石雕的藝術風采。

宋元在建築領域綻放異彩

到了宋代,曲陽佛教造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平緩期,世俗化風格初露,羅漢造像開始興盛。

元代,代表曲陽石雕最高水平的楊瓊主持了元大都建設,石雕藝術在建築領域大放異彩,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影響及於以後各代。

藏於曲陽北嶽廟的「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碑,是對曲陽石雕藝人的最高肯定。

元朝時,石匠隸屬匠籍,世代不得改業,地位十分低下。

而曲陽石匠楊瓊被委以朝廷大員,一生主持雕刻無數,如元大都、元上都及察罕腦爾宮殿涼亭等石雕工程,開闢了曲陽石雕的新領域。

1287年,楊瓊加封武略將軍,判大都留守司兼少府少監。

病逝後歸葬故里,朝廷追贈為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其神道碑由翰林學士姚燧撰文,國子祭酒劉庚篆額,中奉大夫趙孟頫書丹,可見其規格之高。

在元中都遺址發現的漢白玉石螭首,雕刻細膩精美,造型渾厚古樸,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珍品。

螭首為皇家建築專用,傳說螭為龍的九子之一,能吞雲吐雨,在古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

明清至現代無處不在的石雕印記

明清兩代,京城的宮殿、亭台、牌樓、廟宇、橋樑等建築中,曲陽石雕無處不在,遺存至今。

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為代表的當代建築,深深鐫刻著曲陽工匠的印記。

清初,元明兩朝實行的匠籍制度取消。

曲陽地近京城,又有雕刻的傳統,被徵召入京的石匠非常多,許多人因此而留在了北京,北京的宮殿、府第以及帝王陵寢等建築無不深深鐫刻著曲陽工匠的印記。

故宮金水橋,據說是明代北京城的設計者蒯祥仿照元代楊瓊所造崇天門前的周橋而建。

清西陵泰陵華表、石像生、石牌樓等取材於曲陽本地白石,也是曲陽工匠的傑作。

五台山龍泉寺石牌樓,由曲陽工匠兩百餘人合力完成,是五台山石雕藝術寶庫的精品,顯示了曲陽工匠高超的藝術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曲陽工匠承擔起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浮雕的雕刻任務,並在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工程中,都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由「曲陽雕神」盧進橋創作的「臥獸觀音」「天女散花」和「三大仕」作品被國家定為珍品,分別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和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內。

此外,獲得全國首屆城市雕塑獎優秀獎的廣州五羊城雕,也是由曲陽雕刻高手共同雕刻完成的。

佛首合璧幽居寺珍貴文物齊聚一堂

《曲陽石雕》展廳新增幽居寺文物10餘件,並採用多種輔助展示手段,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2015年,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發願將北齊釋迦牟尼佛首捐回大陸,2015年5月23日,藏於河北博物院的佛身赴台灣與佛首合璧展出。

2016年2月26日,在台灣展示了9個月的釋迦牟尼佛首與佛身,在90歲高齡的星雲大師的護送下運抵北京,並在國家博物館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展出。

3月28日佛首與佛身一起回到河北博物院,並進行了修復。

3月28日,北齊釋迦摩尼佛首與佛身一起回到河北博物館。

靈壽幽居寺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首流失海外20年後,終於回到家鄉,見證了兩岸隔不斷的情與緣,彰顯出兩岸血脈親情和中華文化強大感召力。

大佛的回歸不僅是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更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影響和良好的示範效應。

以大佛回歸為機緣,河北博物院與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締結友好館,兩館將在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社會教育、人員互訪等方面展開進一步交流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

2016年4月30日下午,「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合璧入藏暨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儀式」在河北博物院隆重舉行。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在河北博物院會見了星雲大師一行。

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省委常委、秘書長、統戰部長范照兵,副省長姜德果參加儀式並為修復後的大佛首展揭幕。

劉曙光宣布北齊釋迦牟尼佛首由河北博物院永久入藏。

隨後,河北博物院對「曲陽石雕」展廳進行了重新裝修布展,開闢專門空間集中展示以這尊釋迦牟尼佛造像為首的一批幽居寺珍貴佛教石質文物,用優美深邃的佛教雕刻藝術,喚醒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展廳新增幽居寺文物10餘件,並採用多種輔助展示手段,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相關資料由河北博物院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