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院鎮館之寶——吐爾基山遼墓彩繪木棺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蒙古通遼市吐爾基山的山麓上,曾經出土過一座未被盜取的遼墓,這座大墓歷經 1000 多年的歷史歲月,仍然保存完整、熠熠生輝,震驚考古界。

該考古發掘項目曾被評為「200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3 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並獲得「2003 至 2004 年度田野考古獎三等獎」等。

這座古墓發現於礦石堆中,大量的陪葬品表明墓主人的貴族身份。

但因在墓葬內未發現片語只言,因此墓主人的身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猜想。

其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墓主人的彩繪木棺具,無論是結構還是造型都極具研究價值。

因此被收藏於內蒙古博物院內。

神秘驚艷的彩繪棺具

彩繪棺具,遼早期,木質,棺體最長處2.31米,最寬處1.31米,最高處0.9米,2003年通遼市科左後旗吐爾基遼代墓葬出土。

棺槨相套,下有棺床,共計八層,棺、床均施彩繪。

如此完整的遼墓彩繪木棺在內蒙古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彩棺位於墓室的北部,以紅、黑兩色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鶴、鳳、纏枝牡丹和祥雲等圖案,其中仙鶴、鳳及牡丹花葉為貼金,四周懸有鈴鐺。

在中國古代,龍、鳳等圖案系皇家專用,平常百姓不得染指,因而彩棺上貼金之鳳暗示著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

而仙鶴、祥雲在傳統文化中也十分常見,寓意死後升天,進入一個極樂世界,並且祈求死後的安寧。

在彩棺棺首的中間部位開有一小門,外帶銅鎖。

門兩側各站立一門衛,均手持骨朵,面向門而立,所著長袍上團花紋飾、骨朵頭、靴子均貼金箔。

兩個人都是濃眉大眼,長髮披肩,身穿契丹傳統圓領長袍,袍上繡有團花,腰系絲帛帶,結結於腰部,二人腳尖均朝向小門。

在小門與地面之間有一個拱橋將二者連接起來,拱橋橋面上有彩繪的花卉圖案,橋面兩側有欄杆。

契丹人信奉「靈魂不死」說,認為人死後,靈魂仍然存活並遊走於現世與來世之間,因而必須為靈魂尋找一個棲身之所。

如果說棺外小帳是生前居住之所的再現,那麼木棺則是其靈魂的最後歸宿。

靈魂出入之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銅鎖把守,外有威嚴侍衛的守護,捍衛著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彩棺外支有小帳,現僅存支架,上面有絲織品痕跡,根據遼慶陵、遼寧法庫葉茂台遼墓、赤峰大營子駙馬墓等遼代貴族墓葬的形制推測,這些絲織品應為帷幔,當時定為優美華麗之物。

彩繪木棺內還有內棺,內棺的棺蓋正面有三團動物紋圖案,在兩側各有一對金鳳展翅飛翔,其中前面一隻在飛翔過程中還回首望向另一隻,神態比較生動。

彩棺置於須彌座狀的彩繪棺床之上。

長2.56米、寬1.48米、通高1.07米,共由8層組成,上部有鏤空的欄杆,欄杆上共有6隻鎏金銅獅子,棺首4隻,棺尾2隻,欄杆下懸有上下兩排銅鈴,中間部位有四隻兩兩相對的貼金鳳,兩隻貼金鳳之間飾有火焰寶珠紋,周邊雕刻有波浪紋飾。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

以須彌山做底,是為了顯示佛的神聖偉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須彌座已從神聖尊貴之物,發展成為很多的建築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於尊貴的建築物基座。

墓主人不僅是貴族還是女薩滿

《遼史·禮志》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契丹人同中國北方的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信奉薩滿教。

薩滿教中的神職人員被稱為薩滿,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而且在古時,薩滿多數是由女性來擔任的。

在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大量的鳳凰紋飾外,鈴鐺出現的幾率最高。

除了彩棺的四周懸有鈴鐺外,墓葬中的隨葬品多有鈴狀物出土,就連墓主人的腳部也掛滿了鈴鐺,這說明墓主人身為薩滿巫師的身份是相吻合的。

由於受田野條件的限制,彩繪木棺當時沒有被打開。

彩棺運回呼和浩特市以後,在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五名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的指導下開棺。

在打開彩繪木棺的棺蓋以後,發現裡面還有一層內棺,保存較好,內外棺棺身與棺蓋均由樺卯結構相連接。

內棺內平躺有一具屍體,身上有大量的絲織品,但由於棺內多次進水,絲織品保存狀況極差,尤其是身體下部的絲織品已完全失去強度,並與淤泥混合在一起。

屍體頭部戴有一個金屬箍,頭兩側各有一個形制相似的婆金銀牌飾;頸部纏繞著一長串由瑪瑙、黑水晶、鏤空金球穿成的項鍊;腳和膝蓋部有銅鈴,左腳邊有纏繞的非常規整的繩子。

研究人員採用C形臂X光機對棺內進行了整體探測,清楚地了解了絲織品覆蓋下的骨骼走向,以及頭、頸、胸、手腕、手掌、腳掌部位存在的金屬物質的位置和數量。

另外,在清理骨骼的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水銀。

在挖掘工作結束後,研究人員將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人骨標本送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學研究室對人種、性別和年齡進行了鑑定,並進行了頭部容貌的復原。

人種成分分析的結果表明該例個體的種系歸屬應為北亞蒙古人種。

根據骨盆判斷為女性,根據骨盆、牙齒及椎骨的綜合分析判斷,其年齡應為30至35歲。

復原像採取了胸像的方式。

墓主的髮式、服飾、裝飾品按照出土時的樣式進行了復原。

復原像很好地體現出北亞蒙古人種的特徵:額部較短,眼睛小而細長,為明顯的「單眼皮」,鼻根低矮,顴骨比較突出,臉頰較長,薄嘴唇。

根據這些研究現象可以推測,墓主人在三十多歲時去世,身體的水銀有可能代表墓主人服用過有毒的水銀導致死亡。

墓主人身份尊貴卻未留下墓志銘等相關文字,足以讓人遐想和研究。

墓主人的真實身份猜想

遼代統治者也十分推崇厚葬,隨葬之物,精益求精,以其來顯示其國力昌盛、人民富足,這一點在諸多的遼代墓葬隨葬品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吐爾基山遼墓中出土隨葬品近千件,可謂極盡奢華,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反映了遼代契丹貴族奢靡的社會生活。

那麼,這位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呢?根據吐爾基山遼墓內隨葬的銅鈴、銀號角以及墓主人頭部所戴的與傳世所見的薩滿法師頭箍一樣的金箍,還有在其肩部發現的日月金銀牌等分析,可以認定,墓主人應當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薩滿法師。

遼太祖時期具有薩滿身份的契丹女貴族應當首推質古公主。

據《遼史·公主表》記載:質古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女兒,她在當時被尊為「奧姑」。

根據《遼史·公主表》 關於奧姑的解釋可知,奧姑為契丹女子中地位尊貴之人,契丹人在舉行宴會時,要請她在氈帳穹廬的「奧」這個位置為大家祝福。

「奧」位於穹廬的西南角,這是契丹人認為最尊貴的位置。

所以,能有資格坐在這裡主持婚宴的女子就被尊稱為「奧姑」。

遼太祖之女質古公主就是當時的奧姑。

奧姑在契丹社會中,同時也是女薩滿,她可為人們祈福,可為人們求神消災,這在當時的契丹社會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質古公主真的就是吐爾基山墓的墓主人嗎?首先年齡不符,史書記載:質古公主「未封而卒」。

也就是說她死時還不足二十歲,和三十多歲的墓主人年齡不符。

其次,質古公主是東北契丹人與西域回鶻人的混血兒,而墓主人則是北亞蒙古人種。

因此可以排除質古公主的可能性。

在遼太祖、太宗、世宗三代的皇女中,因其公主地位顯貴而可能被尊為奧姑的,還應當有遼太祖之妹余廬睹姑,遼太宗長女燕國公主呂不古、次女瑰,遼世宗長女和古典、次女觀音、三女撒剌等幾位公主。

在契丹社會的發展史中,耶律阿保機於太祖元年(907)變家為國,稱帝建國。

他於這一年「燔柴告天」,不顧眾貴族的反對,從酋長變成了大契丹國的皇帝。

這一重大變革遭到了契丹各部貴族的強烈反對,阿保機的弟弟剌葛、妹妹余廬睹姑及妹夫蕭室魯等都參與了叛亂,反對阿保機稱帝,他們遭到了阿保機嚴厲的鎮壓。

太祖七年(913),官任北宰相的蕭室魯兵敗自殺。

太祖八年(914),余廬睹姑因被俘而病故,也可能是服飲了含有水銀的毒酒而逝,因為吐爾基山墓主人體內有大量的水銀。

余廬睹姑公主死後,旋即被單獨厚葬在吐爾基山,並且沒有墓志銘和其他文字。

公元914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43歲,余廬睹姑公主30多歲,這與吐爾基山墓主人的年齡相符合。

由此推測,吐爾基山墓主人可能是遼太祖阿保機的妹妹、奧姑兼薩滿余廬睹姑公主。

在隨葬品中,可以看到阿保機對其妹予以厚葬的情況。

(來源: 呼和浩特晚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