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刀失傳了,中國傳統劍技藝卻傳承下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古代,沒有那一種兵器能像劍一樣,兩千多年來一直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愛,以致賦予它以生命和品格,並發展出了精湛的鑄劍、鍛劍工藝,還有高超的相劍、用劍技擊之術來。

中國古代的鑄劍巨匠頗多,文獻記載「黃帝作劍」(《孫臏兵法·勢備》,是鑄劍的始祖。

在春秋末期,江南連年吳越爭戰,吳王闔閭苦無適用兵器,遂命干將鑄劍。

干將曾與歐冶子同師學鑄劍,莫邪是干將的妻子。

他們從五山采來鐵精,又從六合收集金英,等待日月同輝,陰陽和暢之時開爐鑄劍。

但因氣溫驟降,金鐵不融,他們又效法其師,剪斷頭髮,截斷指甲,投於爐中。

又命三百童男童女鼓槖裝炭,加大火力,終於金鐵融濡,鑄成寶劍二柄。

一柄劍身遍布龜甲紋,他們把它稱為雄劍,取名干將。

另一柄劍身隱起漫紋,稱之為雌劍,取名莫邪。

干將把雄劍干將藏匿起來,只把雌劍莫邪獻給了吳王闔閭,深得喜愛。

故事中的神話色彩濃重,折射出古人對劍的崇尚。

在不同的古籍中對鑄劍的記載不同,《越絕書外記·寶劍》記載,楚王曾命風鬍子攜重金赴吳越請歐冶子、干將鑄造良劍。

二人鑿茨山,泄其溪,掘得鐵英,鑄成寶劍三柄。

楚王見到寶劍十分高興,問及劍名、物象。

風鬍子說三柄劍一名龍淵,一名泰阿,一名工布。

又說: 「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這也是相劍者對名劍的評價。

▲七星龍淵劍

同書還記載了另一名相劍名家薛燭對劍的評價。

越王勾踐珍藏的五柄寶劍天下稀見,遂請薛燭鑑賞。

取過豪曹、巨闕、魚腸三劍,薛燭看後,一一搖頭,說這些算不上名劍,豪曹黯然無華,光隕亡神;巨闕精光散佚;魚腸金精倒本從末,佩之者弒君殺父。

當取出純鈞劍時,薛燭驚得從座位上跌了下來,說「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這才是真正的寶劍!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勾踐收藏的這五柄寶劍已經見不到了,但陸續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和其他吳王、越王的銅劍展示了灼灼光華。

不過銅劍均以用劍者自銘,鑄造者不知為誰。

有的學者認為,歐冶子、干將、莫邪並不是單個鑄劍巨匠,而是吳越鑄劍師的統稱,此說有一定道理。

▲劍身百鍊花紋鋼

在考古資料中,前述吳越劍既是春秋戰國時期良劍的代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劍脊、劍鋒用不同配比銅、錫,分兩次鑄成的雙色複合劍也是代表。

在湖南長沙戰國諸多楚墓中,出土了各式劍508柄,其中就有D型雙色複合劍27柄。

1974~1984年發掘的陝西省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17柄銅劍,劍身近格處刻有「一」、「五」、「七十七」、「□十八」、「壬」等銘文,當是官府督造時的統一編號。

春秋末戰國時期出現的鐵劍,特別是鋼劍,是採用塊煉鐵經反覆疊打滲碳的低碳鋼製作的,有的刃部還經過淬火處理。

這一技術在兩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江蘇徐州出土了一柄鋼劍,全長1.09米,劍格、劍莖銘文曰:「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孫劍□」「直千五百」建初為東漢章帝年號,建初二年為公元77年。

以後不久,又出現了 「百湅」鋼劍,從而把劍的鍛造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八面漢劍

至於用劍、御劍的技擊之術,春秋中期以前,因為當時的劍劍身較短,只能用於直刺,作衛體兵器使用。

《晏子春秋》雲「直兵推之」、「劍承其心」,說的就是劍的使用方法。

▲睡虎地秦墓銅鏡武士斗虎圖案

河南汲縣山彪鎮、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水陸攻戰紋銅鑒、銅壺上的武士揮劍圖像提供了同樣佐證。

春秋晚期以後用劍、擊劍之術日臻成熟,而高超的御劍之術也以吳越為上。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有這樣的記載,勾踐為了向吳國復仇,請南林越女來教授軍士劍術。

越女在北行途中,碰到了一位自稱袁公的白髮老翁,要與越女比試劍術,於是折了一段竹枝作劍刺向越女,不料竹梢折斷,越女敏捷地接住竹梢。

老翁遂跳上了樹,化作白猿而去。

越女見越王后,說起用劍的道理,「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

布形候氣,與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

」掌握了這樣的劍術,就能「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河南南陽江蘇徐州畫像石都發現有越女擊劍的圖像,山東沂南漢畫畫像上的舞劍圖像也很生動。

▲沂南漢畫像石舞劍圖

關於御劍之術的記載也見於其他史籍,《莊子》有「說劍」一篇(後人認為是他的弟子偽托之作),把劍分為三等,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以勸說趙文王修國政,用好天子之劍,書中雲「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先發,先之以至。

」而且上乘劍術,「十步一人,千里不就行」,當是對當時劍術最形象的描述。

《史記·刺客列傳》說「荊軻好讀書擊劍」,行刺秦王失敗,魯句踐知道後,頗有感慨,說:「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是荊軻的劍術沒有學到家導致了刺秦的的失敗。

司馬遷在追溯自己先祖時,說到在趙國的一支,曾因傳授劍術理論名顯當世,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

後來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仍載有「劍道」38篇,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秦王劍

數千年來,中國古代的鑄劍、御劍擊劍之術就是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思想意識不斷更新的揚棄過程中傳承的。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微信:lqlssfa

獲取更多兵器知識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yanwutang8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