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視《國家寶藏》,湖北哪些「鎮館之寶」能成「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再過4天,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就要開播了。

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各選出了三件「鎮館之寶」,參與公眾票選,最終勝出的9件藏品,將被獲得「國家寶藏」的稱號,舉行盛大特展。

哪件文物能代表湖北,成為「國寶」

你說了算!

(12月3日起,連續10周,每周日19:30-21:00,CCTV-3)

此次,湖北省博派出的「國寶守護人」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萬全文,入選的「湖北三寶」是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

別的不說,

咱湖北自己的寶藏,

大家一定要認清了!

越王勾踐青銅劍

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

劍身修長,裝飾有黑色的菱形花紋,中脊起棱,劍刃極其鋒利。

劍格正反面由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制而成,劍柄用絲線纏繞,劍與劍鞘緊密結合。

在劍身的正面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字的鳥篆銘文。

1965年的冬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的一座楚國墓葬中出土了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當劍拔出劍鞘時光鮮亮麗,沒有任何的銹斑,而且鋒利異常,稍一用力就能將16層的白紙瞬間劃開

1977年復旦大學通過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測定,證明製作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的原料是銅、錫、鉛、鐵、鎳、硫,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經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工藝可與現代精密工具機的水準相媲美。

據推測,越王勾踐的女兒嫁給了楚昭王為妃子,所以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作為陪嫁品被帶到了楚國,後來楚王把它賜給了楚國的某位貴族,此劍最終成為這位貴族的陪葬品。

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做工精美,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仍舊鋒利無比,因此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曾侯乙青銅編鐘

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

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其中最大的一件編鐘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每件編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編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律是現在通行的C大調,能夠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的音階樂曲

曾侯乙,名字叫姬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曾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鎮守南方的諸侯國之一,國都在隨(今湖北省隨州市隨縣)。

編鐘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行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這套曾侯乙青銅編鐘的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證明了我國古代音律藝術的巨大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輝煌歷史的見證,被海內外學者讚譽為「稀世珍寶」,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

雲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縣12月26日,在湖北雲夢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簡面世,震動了考古界。

被歷史學家、文物專家譽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被列為建國50周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雲夢睡虎地秦簡的發現,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裡面有,世界上最早的法醫記錄、世界上最早的刑事偵查書籍、世界上最早環保法、最早的人權法、最早的家書、最早的漢字隸書、最早的年譜、最早的人造墨……

附:27件入圍國寶名單

入圍國寶

故宮博物院:

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

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南京博物院: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

湖南省博物館:

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河南博物院:

賈湖骨笛、婦好鴞尊、雲紋銅禁;

陝西歷史博物館:

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

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寧波「萬工轎」;

遼寧省博物館:

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湖北新聞官方出品 | 原創精品 | 轉載請註明出處

洽談合作事宜 | 請聯繫在線客服

本文編輯:蘇逸冰

視覺創意:梁意

本期主編:李悅

@湖北新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驕傲!隨州「國寶」將亮相CCTV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日前舉行開播儀式。即將在節目中和觀眾見面的27件國寶也正式公開,其中包括三件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從現場公布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