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斌:試論馬融的經學貢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  要:馬融的經學著述十分豐富, 範圍也十分廣泛, 幾乎涵蓋了當時的「五經」。

馬融經學的立足點是古文經學, 他在為經書作注時, 多採用古文本, 重視重文字訓詁、名物的訓釋。

馬融也熟悉禮制, 並以禮解經。

然而馬融並不拘泥於門戶之見, 他在以古學為宗的同時, 對今文也有所汲取和採納。

馬融經學對東漢乃至東漢以後的經學家注經風格都產生了影響 ,並對漢晉之間學術風氣的轉變起到了先導作用。

關鍵詞:馬融;經學;今古文

東漢的馬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

一方面 ,作為經學大師,他遍注群經, 教書育人, 為後世所尊崇 ;另一方面 ,馬融「不拘儒者之節 」,並且作飛章誣陷李固 ,又為世人所詬病。

對馬融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還僅停留在對他的生平進行介紹的層面 , 對於他的學術 ,特別是他的經學, 卻少有關注。

原因可能在於馬融的著作大多亡佚 , 這給人們正確認識和評價他的學術成就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因而人們多將注意力集中在資料比較豐富的許慎、鄭玄等人的身上。

筆者認為,在漢代經學史上,馬融的經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魏晉學風的轉變過程中 ,馬融的經學也起到了先導的作用。

對馬融經學作全面的考察和評價 ,可以使我們對漢代經學的發展演變以及漢晉之間的學術嬗變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

正因為如此 ,筆者就自己的學力所及 ,擬對馬融的經學貢獻作一全景式的論述 ,不當之處 ,還請方家指正 。

馬融(79—166)字季長, 扶風茂陵 (今陝西興平東北)人 。

馬融出身於富貴之家 , 他的叔祖馬援曾經為東漢王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 (60),馬援之女被立為皇后, 即明德馬皇后 。

漢章帝即位後 ,尊為皇太后。

馬氏作為外戚之家 ,顯赫當時。

馬融於安帝永初二年 (108)應大將軍鄧騭召 ,為舍人。

永初四年拜為校書郎,又拜郎中 ,派在東觀典校秘書 。

時安帝幼小 ,鄧太后臨朝聽政 ,馬融入宮從班昭受讀。

元初二年 (115), 馬融上《廣成頌 》進行諷諫, 得罪了鄧太后 ,滯留東觀, 十年不得提拔。

順帝時,受大將軍梁商的舉薦 ,馬融出任武都太守, 在此郡 7年, 閒時著書立說。

桓帝時,梁冀為大將軍,馬融被免官 , 徙之朔方 ,赦還後仍在東觀著述 ,最終以病去官 ,在家授徒。

馬融的一生,經歷章 、和 、安、順、桓五帝 ,委蛇於外戚鄧 、梁二氏之間。

他三入東觀, 並做太守, 人生閱歷十分豐富 。

他多次在東觀校書,曾與劉珍等人校定五經、諸子、傳記 、百家藝術,整齊脫誤 ,群書悉覽, 這開闊了他的視野,也為他學術成就的取得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馬融的著述甚豐, 《後漢書 ·馬融傳》雲:「融才高博洽,為世通融。

……(融)嘗欲訓 《左氏春秋 》,及見賈逵 、鄭眾注, 乃曰:`賈君精而不博 ,鄭君博而不精 。

既精既博 , 吾何加焉!' 但著 《三傳異同說 》。

注《孝經》《論語 》《詩》《易》、三 《禮 》《尚書》《列女傳》《老子 》《淮南子 》《離騷》, 所著賦 、頌 、碑、誄、書、記、表、奏 、七言 、琴歌 、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以此可見馬融著作之豐 ,著述範圍之廣。

從他經學著述來看 ,幾乎涵蓋了當時的 「五經 」。

可惜的是,馬融的著述多已散佚 ,他為群經所作的注文亦多不可見。

所幸有清代的輯佚家們做輯佚工作, 這些輯佚家把群書中散見的零篇碎句分類抄輯。

如馬國翰的 《玉函山房輯佚書 》,其中有 《周易馬氏傳 》3卷、《尚書馬氏傳》4卷 、《毛詩馬氏注 》1卷 、《周官傳 》1卷、《喪服經傳馬氏注 》1卷、《禮記馬氏注》1卷、《春秋三傳異同說 》1卷 、《論語馬氏訓說 》2卷。

除此以外, 王仁俊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 》、黃奭《漢學堂叢書 》也輯有馬融的部分經學佚文 。

清人臧庸《問經堂叢書 》中收有 《馬王易義 》,題為漢馬融、魏王肅撰。

晚清唐晏《三國兩漢學案 》也對馬融的經注文字進行了匯集 。

根據 《後漢書》所列舉的馬融經學著述 ,除了沒有看到關於 《孝經》的注文外 ,馬融對《周易 》《尚書 》《詩經 》《周官 》《儀禮·喪服 》《禮記》《春秋》三傳、《論語 》所作的部分注文得以保存下來。

藉助這些保存下來的注文 , 我們可以對馬融經學的大體情況作一管窺 。

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清人皮錫瑞認為 ,今古文之所以分 ,其先由於文字之異,至許慎著 《五經異義 》,於今古文諸經 , 「皆分別言之 , 非惟文字不同 ,而說解亦異矣 」。

[1] (P88)皮錫瑞認為今古文之分, 一是由於文字之異 ,二是由於說解不同 ,這是很有見地的 。

文字方面,一般認為「古文」是指秦代以前的六國文字 ,今文則是指漢代通行的隸書。

今古文說解的側重點也不同 ,今文家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 ,用以垂教萬世, 或托古改制 , 於是多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 ,並摻雜讖緯陰陽 ;古文家則認為六經皆史 , 孔子述而不作,說解側重於章句訓詁 、名物典制 。

西漢武帝時設立的五經博士和東漢初年所設立的經學十四博士皆習今文經 。

而古文經學除在王莽時代曾經一度被立為官學之外,大多是在民間流傳。

東漢時期 ,今文經在流傳中逐漸變得煩瑣 ,弊端日漸明顯 ,而古文經學在民間迅速發展起來。

博通古今學的經學大師頻出 ,以古文經學為本, 同時兼通今文經學已經成為一種風尚 ,馬融經學正是這種風尚的體現。

馬融經學的立足點是古文經學。

《後漢書 ·馬融傳》雲, 「(馬融 )嘗欲訓 《左氏春秋 》」, 可見他對屬於古文系統的 《左傳 》是十分精通的。

《後漢書·鄭玄傳 》又雲 :「中興之後 ,范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瓌及玄答何休 ,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可見馬融經學在漢代古文學走向興盛的過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馬融經學以古學為宗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融在為經書作注時 ,多採用古文本 。

我們知道,費直所傳的 《易 》乃古文《易 》, 《後漢書·儒林傳 》曰:「陳元、鄭眾皆傳費氏 《易 》。

其後馬融亦為其《傳 》, 融授鄭玄 , 玄作 《易注 》, 荀爽又作 《易傳》。

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 。

」可見馬融為《易》作《傳 》時採用的是費直所傳的古文本。

馬融曾為《古文尚書》作傳, 《後漢書 ·儒林傳 》雲 :「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 》,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 ,馬融作傳 。

」《詩經》方面, 《後漢書 ·儒林傳 》曰:「中興後, 鄭眾、賈逵傳 《毛詩 》, 後馬融作 《毛詩傳 》, 鄭玄作《毛詩箋》。

」可見馬融為 《詩經 》所作 《傳 》乃採用屬於古文系統的 《毛詩 》。

馬融為 《論語 》作注時也採用的是古文本,何晏 《論語集解序 》雲:「《古論 》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說,而世不傳;至順帝時馬融亦為之訓說。

」①《周官》本屬於古文系統, 馬融作 《周官傳 》,體現出他的古文經學取向。

另外 , 我們也可以從現存文獻所保留的資料中看到馬融注經多採用古文本的傾向,茲舉兩例,以見其一斑。

《周易 ·繫辭上 》:「效法之謂坤 。

」《經典釋文》雲:「爻法, 馬如字,雲放也 。

」賈昌朝 《群經音辨 》卷二雲:「爻效也。

《易》:爻法之謂坤 。

今文作效 。

」賈氏以「效 」字為今文 , 「爻 」字為古文 。

據此可知,馬融本《周易 》作 「爻 」字, 應為古文 《周易 》。

又如《尚書 ·顧命》:「在後之侗。

」《經典釋文 》雲:「侗馬本作詷 , 雲共也 。

」 按 《禮記 · 祭統 》孔穎達疏曰:「若詷共之詷, 則言旁作同,故古文《字林 》皆訓`詷 '為`共' 。

」此以 「詷 」字為古文。

孔疏續曰 :「是以讀`同 '為 `詷 ' , 今則總為一字 。

」此言 「同 」為今文。

據此可知 , 馬融本 《尚書》作「詷 」字, 應為古文 《尚書》。

這樣的例子在 《經典釋文 》的記載中並不少見, 以此可知馬融注經多以古文為本。

第二 , 馬融為經作注時十分重視重文字訓詁及名物的訓釋。

如 《周易 · 師卦 》, 馬注:「師, 眾也。

二千五百人為師。

」(《周易馬氏傳》,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 》輯本 。

以下所引馬融經注原文 , 皆源自馬國翰輯本)《周易 ·繫辭上》:「在天成象 。

」馬注:「象者, 日、月、星 。

」 (《周易馬氏傳》)《尚書 · 堯典》:「宅嵎夷曰暘谷。

」馬注 :「嵎 ,海隅也 ;夷, 萊夷也;暘谷, 海嵎夷之地名。

」(《尚書馬氏傳 》)《尚書·皐陶謨 》:「庶績其凝。

」馬注:「凝 ,定也。

」(《尚書馬氏傳 》)《詩經 ·國風 · 周南 》:「言刈其蔞 。

」馬注 :「蔞 ,蒿也。

」(《毛詩馬氏注 》)《詩經·國風 ·鄭風 》:「抑釋掤忌 。

」馬注 :「掤 ,樍丸蓋也。

」(《毛詩馬氏注》)《周禮 ·天官冢宰 》:「以詰邦國。

」馬注:「詰猶窮也 ,窮四方之奸也。

」(《周官傳》)《周禮 ·地官司徒》:「廣輪之數 。

」馬注:「東西曰廣, 南北曰輪。

」(《周官傳》)《論語 · 子罕 》:「不為酒困。

」馬注 :「困 ,亂也。

」(《論語馬氏訓說》)《論語 ·先進》:「夫子哂之 。

」馬注:「哂, 笑也。

」(《論語馬氏訓說 》)可以看出 ,馬融的注文簡易平正, 淵源有自, 一反漢代章句之學的煩瑣之風。

第三,馬融熟悉禮制 , 並以禮解經 。

馬融曾注《周禮》《儀禮 ·喪服 》和 《禮記 》, 因此他對禮制十分熟悉 , 正如馬國翰所說:「融之學長於三 《禮 》。

」(《禮記馬氏注序 》)儒家向來看重喪葬之禮 ,馬融對喪服制度頗為熟悉, 《儀禮 ·喪服 》:「父卒, 繼母嫁 ,從 ,為之服。

報。

傳曰 :何以期也? 貴終也。

」馬註:「繼母為己父三年, 喪禮畢 ,嫁後夫, 重成母道 , 故隨為之服。

繼母不終己父三年, 喪則不服也。

」(《喪服經傳馬氏注 》)馬融於此簡潔明了地對從繼母而嫁之子為繼母服齊衰期之喪的原因進行了陳述。

馬融不但熟悉禮制, 而且經常以禮解經。

如 《論語 ·八佾 》:「季氏旅於泰山」句,馬注:「旅 ,祭名也 。

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也。

今陪臣祭泰山, 非禮也。

」同篇「射不主皮」句,馬注:「射有至善 ,一曰和志 ,體和也;二曰和容, 有容儀也 ;三曰主皮, 能中質也 ;四曰和頌 ,合《雅》《頌》;五曰興武, 與舞同也。

天子有三侯, 以熊、虎、豹皮為之。

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 ,亦兼取之和容也。

」(《論語馬氏訓說 》)馬融對射禮的解釋 ,充分體現出孔子對禮的重視 。

然而馬融並不拘泥於門戶之見 , 他在以古學為宗的同時 , 對今文也有所汲取和採納 。

如馬融注《易》,受到今文經學家孟喜、京房卦氣說的影響就不小, 《周易 ·乾卦》初九 「潛龍勿用 」句, 馬注:「物莫大於龍 , 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 。

初九, 建子之月 ,陽氣始動於黃泉, 既未萌芽 ,猶是潛伏 ,故曰潛龍也 。

」(《周易馬氏傳》)馬融以龍象徵陽氣, 並以陽氣的變化來解釋「潛龍勿用 」,顯然是受到了卦氣說的影響。

馬融注經也受到了陰陽說的影響, 《論語 ·陽貨》「鑽燧改火 , 期可已矣 」句, 馬注:「《周書·月令 》有更火 , 春取榆柳之火, 夏取棗杏之火, 季夏取桑柘之火 , 秋取柞梄之火 ,冬取槐檀之火。

一年之中 ,鑽火各異木 , 故曰改火也。

」(《論語馬氏訓說》)馬融五次改火之說, 明顯來源於戰國以來的陰陽家學說。

馬融對緯說頗感興趣, 《後漢書 · 鄭玄傳》雲:「融集諸生考論圖緯 ,聞玄善算, 乃召見於樓上。

」他也以緯解經, 《論語 ·為政》:「子曰:`殷因於夏禮,

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 。

」馬注:「所因,謂三綱五常也;所損益 , 謂文質三統也 。

」清人皮錫瑞認為 :「三綱大義, 名教所尊 ,而經無明文,出 《禮緯 ·含文嘉 》, 馬融注 《論語 》引之 。

」[ 1] (P109 )可見,馬融注經 ,以古文經為本, 注重文字訓詁和名物制度的訓釋 ,同時引證陰陽說和緯說 ,使今文學和古文學熔為一爐,相互補益,對東漢後期今古文經學的合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鄭玄像

馬融經學所產生的影響, 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認識 :一是馬融經學對東漢乃至東漢以後經學家注經風格的影響 ;二是馬融經學對漢晉之間學術風氣的轉變所起到的先導作用。

作為一個經學家,馬融不但自己遍注群經,而且還培養了不少弟子 。

《後漢書 ·馬融傳 》雲 :「(融 )教養諸生, 常有千數。

涿郡盧植, 北海鄭玄 ,皆其徒也。

」《後漢書·鄭玄傳》亦云:「融門徒四百餘人, 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學生如此眾多, 他們將馬融的經學進行傳播,使馬融聲名大振。

鄭玄是馬融最得意的弟子,在有名的《戒子書》中, 鄭玄稱自己曾經「獲覲乎在位通人 ,處逸大儒 」,鄭玄於此所說的「通人 」就是馬融 。

鄭玄繼承了馬融的經學思想 ,他遍注群經, 精通禮制 。

同時, 與他的老師一樣,鄭玄也兼通今文經學和讖緯, 可謂漢代經學的總結者。

古文經學大師劉師培曾言 :「漢末之時治經學者悉奉鄭君為大師,而眾家之說已淪, 蓋鄭君博稽六藝, 粗覽傳記, 所治各經不名一師, 參酌今古文 , 與博士所傳之經不盡合,然尊崇緯書, 不背功令 ,又以著述浩富 ,弟子眾多,故漢魏之間盛行鄭氏一家之學。

」[ 2] (P487)劉師培對鄭玄的評價可謂公允, 但是對於鄭玄經學之淵源 , 劉氏卻不著一詞 。

事實上, 鄭玄經學的特點,如以古學為宗 ,兼通今古 ,精通禮制,以緯解經,這些也正是馬融經學所具有的特點。

雖然鄭玄在具體的注文方面屢與馬融為異, 但是其治經的路數卻與馬融一脈相承,並且將其發揚光大。

嚴正先生說 :「不認識鄭玄的經學也就不能把握經學 。

」[ 3] (P485)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不認識馬融的經學, 也難以真正理解鄭玄的經學 ,也就不能真正地把握經學。

王肅像

除鄭玄外, 魏晉時期的王肅也在馬融的經學中獲取了不少資源。

在《經典釋文》和《五經正義》中,我們不時可以看到 「馬融、王肅 」字樣。

可見王肅注經時必定參考馬融的著述 。

王肅曾習今文經, 同時又治賈逵、馬融古文經學, 在治經路數上也與馬融大體一致 。

當然,王肅偽造古書, 從而與鄭學為異則另當別論 。

清代很多學者也十分看重馬融經學 , 他們所說的 「許鄭賈馬之學 」實際上就是注重文字訓詁的古文經學的代名詞 。

清人表彰鄭學, 往往追溯到馬融。

湯用彤先生指出:「漢魏之際, 中華學術大變 。

然經術之變為玄談, 非若風雨之驟至 , 乃漸靡使之然 。

」[ 4] (P264)湯先生的這段話提示我們 , 魏晉玄學是漢魏學術文化嬗變的結果 。

對魏晉時期經學玄學化的根源之探討, 不能忽略漢代經學的演變 。

在漢代的經學家中 ,馬融對漢晉之間的學術嬗變起到了先導作用。

侯外廬先生主編的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中對馬融經學進行評價時說:「兩漢經學的結束的顯明的表現, 就是經今古文學的合流。

而時代思想的主流,則已經開始向著玄學方面潛行了 。

在這一點上, 馬 融 恰是 這一 時 代思 潮 轉捩 的 體現者 。

」[ 5](P328 )這既肯定了馬融經學的貢獻, 同時也是對馬融經學在漢晉學術演變之間的重要性給予的肯定。

魏晉時期的玄學家們的著作, 大多與古文經學有關, 如何晏的 《論語集解 》與 《古論》與關 ,王弼的《易注》源於費直的古文《易》。

東漢中後期 ,古文經學壓倒了今文經學,在事實上成為經學的主流 ,玄學家們繼漢代古文遺風 ,採用了盛行的古文經本 。

但是 ,玄學家們卻在更加廣闊的範圍中獲取思想資源 ,那就是道家思想 。

比如何晏、王弼等人以古文經為本 ,同時以道家的 「無 」為核心建立了本體論。

然而, 在東漢馬融那裡,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儒、道並重的端倪。

根據 《後漢書 ·馬融傳 》的記載, 馬融曾經為道家的《老子》和 《淮南子 》作注。

馬融突破了儒家經典的藩籬 ,為 《老子》《淮南子 》作注, 偏離了儒家正統的方向 ,這恰好為經學的玄學化作了鋪墊。

馬融之所以能突破經學的藩籬,吸取道家思想,這與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東漢中後期,外戚和宦官明爭暗鬥 , 交替掌權 ,朝廷陷入統治集團的內部陰謀鬥爭中,馬融出身富貴之家,但是後來得罪鄧氏 ,滯留東觀, 十年不得升遷 ;後來又無意中得罪梁冀,被奏以貪濁 , 流放邊郡 ,幾遭殺身之禍。

他的家族也由此而中衰。

心靈上的悲哀和屈辱使馬融這樣的儒者不拘儒者之行 。

參與政治和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體現出馬融這種矛盾心情 ,而對儒道兩家思想的看重則正是這種矛盾心情的反映。

——————————

參考文獻:

[ 1] 皮錫瑞.經學歷史[ M]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 2]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 [ 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 3]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 2卷[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 4] 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 [ 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 5]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 2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注釋:

① 金德建先生認為, 東漢時期的古文本《論語》當出於馬融。

金先生認為, 孔安國以後流傳行用只有今文《論語》,不再流傳古文《論語》, 馬融曾有《古論》, 應該出於馬融把通行的今文《論語》儘量校定成為古文本而產生的。

詳見金德建:《論東漢古文本〈論語〉出於馬融》, 載 《經今古文字考 》,齊魯書社 1986年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