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3.4.背景的保持(攝影書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4.背景的保持
由第三種態度創造出的這類概念,最適合於創造性思維。
這樣一種概念,不僅不抹殺屬於同一「類」的各種不同的物種 之間的區別,而且在無所不及的理解活動中保留這些區別。
這 樣一種概念,除了能賦予人的生活以令人愉快的豐富性外,還能使藝術家和科學家與自己感興趣的各種現象的具體顯現保持連續不斷的接觸。
一個觀賞者和一個思維者,假如他們的概念
僅限於傳統邏輯思維中所推衍出的那一種,他們的作為就很可能在一個構造僵化(或麻痹)的世界中展開。
可以肯定,假如將事物僅僅置於一個不變的概念之下,它們就很難展示出豐富的多樣性。
除非把它們以某種秩序組織到一起。
我們必須記住,在知覺中,一種事物的各種不同的樣相不能構成某種「令人眩目的多樣性」,它們只能以一種連續的次序呈現出來。
這是一種逐漸的變形過程,而不是由四處分散的、大量不同情景所構成的多樣性。
下面我們描述的,正是對各種創造性思維領域中所特有的那種概念的多樣性呈現加以組織的典型秩序。
對這樣一種秩序,我想以文學中的這樣一種例子說明。
莎士比亞筆下的安東尼( Antony),呈現出一個訓練有素的武士和一個沉溺於愛情的情人所具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行為,但是,只要不把背景同「物白身」分離開來,這種自相矛盾便是表面的。
莎士比亞提供的正是一個人物的連續性呈現,在這種呈現中,這個人物的形象沒有受到歪曲,而是按照不同的環境依次呈現出不同的樣釜渤亂當我們看到安東尼出現於有權勢的人物(如凱撒和克婁巴
Clecopatra)他就已經通過自己的反抗活動逐漸地展示出自身,因此,他死去的那一刻,就成為把自己完全展示出來的一刻。
但是,我們始終也沒有看到安東尼「本身」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在繪畫領域,印象派成為拋棄物體之恆常性的極端例子。
它展示的是物體的本色或本身的亮度由於環境中的導色彩和亮度的影響而發生的「變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畫家們就接受了上節中提到的第一種態度,即忽略背景,讓心靈把每一個 位置都嚴格限制在一種獨立的色彩值上。
一個畫家,假如接受像彩色照相那樣的機械步驟,就很難創造出一種有意味的意象。
事實上,印象派畫家們致力的目標是從「實用」視覺造成的那種恆常不變的形象中把自己解脫出來,其具體的做法並不是為了獲得一種機械的逼真性而把物體每一個位置上的色彩都複製下來。
相反,通過這種解脫或自由,一個象塞尚這樣的畫家能把一座山或一棵樹以一種相當真實的樣相呈示出來,雖然這些物體和它所處的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會造成其色彩值的豐富的「變調」。
這樣一種再現,遠遠沒有忽視背景的作用,也沒有為了得到一個前後一貫的甚至是從傳統中因襲的意象而抹殺背景的作用。
我在上面所作的這種區別,可以從藝術史中得到證據。
庫爾特·貝德特(Kurt Badt)曾對印象派畫家的自然主義傾向同象徵派畫家(如高更或莫里斯·坦尼斯)的寫實主義傾向作過如下比較:
「象徵主義畫家通過個別物體達到對整個世界的再現,他們圍繞著種種個別的形象構造出整個世界的形象,換言之,這是一個用物自身(用拉丁文說,就是res)構造的世界。
他們的意圖就是寫實,而不考慮自己賦予這些物體一種什麼樣的意義。
印象派畫家則是從整體的印象出發,從事物的背景出發,這是由事物發展和滋長而成的背景,是由事物的自然發育而創造出來的背景……就他們所持的這個世界的概念和他們創造藝術的意圖來說,他們創造藝術就是例證這個概念,他們是一些自然主義者(這裡的自然,是取這個詞的詞源( nasci)意義,即被孕育,欲想變化和生長等)。
這就是說,在這兩種藝術流派之間,事實上存在著深刻的區別,但在它們關於現實所持的兩種不同概念之間,其背景在等級和價值方面卻不存在任何區別,因為在人們的概念中,這個世界的『實在』,既可以作為背景而存在,又可以作為與背景分離的東西而存在,總之,對這二者的思考和再現總離不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
(待續)
攝影理論書摘: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 【美】魯道夫。
阿恩海姆 著 滕守堯譯
陪伴您享受攝影的快樂! 歡迎關注《好攝影》頭條號 微信號:1380801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