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康熙寫下這15個字,這座陵墓300年不曾被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清朝滅亡後,民國初年的無序狀態使得盜墓橫行,也是古代以來盜墓最猖獗的時代。

而當時清朝皇帝的陵墓幾乎無一倖免,唯有清孝陵(順治皇帝陵墓),300年巋然不動,只因為康熙皇帝在上面刻了15個字!

清孝陵全景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后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罈。

同時,順治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早在朱棣時期就被預定為皇家陵園,可還未及修建,明朝就滅亡了

這塊風水定地,明時叫豐臺嶺,也有說是鳳台嶺,只是到了清朝才易名昌瑞山。

朱棣像

朱棣比他老子朱元璋還迷信,在豐臺嶺視察時,朱棣就對此處動了情。

但考慮到邊防、安全因素,朱棣最後欽定地理形勢更佳,風水既妙且貴的天壽山,即現在位於昌平縣境內的十三陵所在區域。

到朱由檢當皇帝時,大明王朝已歷二百多年。

以朱棣的長陵為首,加上大大小小的嬪妃、功臣,十三陵已葬滿了。

用朱由檢的話來說,需要開闢一處新的帝王陵區。

但朱由檢這個皇帝當的很辛苦,朱由檢當時的國防策略一度與後來的蔣介石頗相似,「攘外必先安內」,對李自成的剿滅行動一刻也沒有放鬆過。

朱由檢煤山上吊

到1644年三月,京都竟讓李自成的起義軍給攻破了,朱由檢被逼煤山上吊,大明王朝徹底錯過了遵化昌瑞山(即清東陵所在地)。

順治皇帝的孝陵為何唯一沒有被盜過的清朝皇陵?還得感謝民間的傳說和康熙寫下的15個字

清朝滅亡後,清東陵的所有陵寢幾乎都被盜賊光顧過,連那些王爺、公主、保姆的墓都無一倖免。

而令人不解的是,清東陵的主陵,順治帝的孝陵卻奇蹟般逃過了魔掌,如有神佑。

順治出家

不過,幾百年來在民間,特別是東陵地區一直流傳著順治出家且死於五台山之說,因此孝陵是空的,不過是個衣冠冢,順治帝根本就沒有葬入地宮的說法。

倒是應該感謝這個民間傳說,既然是空的,自然沒有什麼珍寶,這就使大部分盜賊對它失去了興趣。

而真正有事實依據的,則是康熙御筆親書的15個字,讓盜墓賊們對孝陵毫無興趣。

陳道明版康熙皇帝

康熙雖然大手筆修建父親順治皇帝陵墓,但是也考慮到會有盜墓賊盯上。

因此,一方面不斷加固擴建順治墓地,更為重要的是,康熙機智的在墓碑上刻了15個字:「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


也就是告訴盜墓賊們,這裡面沒寶貝,挖了也白挖。

因此,在順治墓在清末民國遭遇4次盜挖的時候,其中就包括孫殿英盜墓,但是每次挖順治墓的時候總是刨不動,也炸不動!而且當看到康熙這15字後,盜墓賊很輕易就放棄了繼續盜挖的念頭。

即使300年期間發生了兩次地震,順治墓地仍是完好無損。


清東陵

順治皇帝一生任性,但不得不說他的日子過得很節儉,康熙寫下的15個字,絕對名副其實

順洽皇帝迷信佛教的靈魂升天說,生前多次之示他死後必須實行火葬。

順治十八年,這位佛門天子病死,後代和大臣們不敢違背其遺旨,破例為他舉行了火葬。

按照佛門慣例,教徒死後,功德高者要築寶塔以為墓室。

但是,這個佛門慣例對這位「痴道人」來說,有點行不通,因為他畢竟是一位皇帝。

清孝陵神道

大臣們經過認真討論,決定仍然按照皇家禮制為他興建大型的陵墓。

陵墓建制均同於其它皇陵,所不同的是陵墓中不是一個完整的「龍體」,而是一個盛著帝皇遺體份灰的骨灰罐。

科普一下,滿人和漢人所用的棺材是不一樣的,即所謂的「滿材」和「漢材」之別。

漢棺材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見到過的,大蓋做成月牙形,兩幫做成弧形,平底;而滿棺材則是一個大六棱形,棺材的兩幫上部為坡形,下邊垂直到底——皇帝的棺槨也不例外,只是繪有金紋大龍。

所以每每在清宮劇中看到皇帝駕崩後安詳地睡在漢棺材裡,我都替禮部捏了一把汗。

舊北京滿族出殯

關於順治皇帝節儉的故事數不勝數,要說最有名的,還是因為廢后!

他的皇后是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女,也是順治帝的親表妹。

按說,這樣一樁親上加親的婚事,順治帝怎麼會不滿意呢?

原來,這個皇后在順治看來有著特別大的缺點——奢侈。

這個大小姐可是不得了,吃穿用戴,都很講究。

順治皇帝

據記載,皇后「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綺繡綴飾,膳時有一器非金者,則怫然不悅」。

也就是說,皇后的服飾,都必須有珠光寶氣的佩飾,而她所用的食具,也必須是金銀製品,如果不是,則會大發脾氣。

而順治帝自小就崇尚節儉,不喜歡浪費,所以,兩個人的消費觀不一致。

而順治帝這節儉的作風,在其死後直到道光帝身上才再次顯現。

清朝十二帝

不過,道光帝跟崇禎命運相似,崇禎是給萬曆天啟背了黑鍋,道光也是因為乾隆墮落背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