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讀者群被限制,不是什麼大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周聞韜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稱,根據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規定,閱讀該閱覽室圖書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憑或是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研究人員,這一規定被讀者質疑「有歧視嫌疑」。

圖書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確實有此規定,但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古籍等歷史文獻,減少使用頻率。

(北京青年報)

李女士的困惑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作為萬千普通讀者的代表,她深知每個人都擁有平等追求知識的權利,並將這種平等予以捍衛。

她的勇敢質疑是我國國民素養日益提升的一個縮影,孜孜不倦地追求平等,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永恆的主題。

但此次將首都圖書館的這項規定上升到「涉嫌歧視」的高度,李女士所代表的讀者群體未免將問題變得複雜化了一點。

誠然,每個人都有平等學習知識的自由,但在筆者看來,此次身處輿論漩渦中心的首都圖書館難免有點「冤枉。

」僅僅將古籍開放給部分讀者,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

古籍是時間的產物,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損毀,再難復原。

如果這批珍貴的資料被毫無保留的開放給公眾,可以想像,再盡心的保護措施,都勢必會加速其損耗率,如果不加以人為的「限流」,我們的古籍終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首都圖書館的規定正是基於「最大程度的保護古籍」這一出發點所制定,而不是把人劃分成三六九等,戴上有色眼睛來甄選自己的讀者。

另一方面,普通讀者對於古籍的實際需求度究竟有多大,也是促使圖書館作出相關規定的緣由。

一般來說,古籍的受眾絕大部分是具有科研需求的專業人員,他們需要從原版書中尋找被遺漏或誤讀的信息。

除此之外,古籍本身也會出版許多複製品,普通大眾如果需要閱讀,也能夠找到最合適的途徑。

何為歧視?較為科學的解釋是「人對人就某個缺陷、缺點、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對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將古籍開放給特定人群,從某種程度上看是一種赤裸裸的不平等現象,但平等本來就是相對的,寬容地接受這種暫時的不平等,是為了讓我們的後人能夠擁有像我們一樣,平等分享這份歷史的機會。

首都圖書館的規定,其實無關公平,更談不上「歧視」一說。

大可不必對此上綱上線。

當下,我們能做的,也是最合適的方法,應該就是好好地遵守這條規定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詩語:莫讓「唯學歷」阻礙了歷史的傳承

近日,有市民反映,根據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規定,閱讀該閱覽室圖書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憑或是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研究人員。為此,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探訪。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