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復燒 薪火相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遺產日景德鎮主場城市活動印象

6月14日15時38分,隨著一支支火把投入點火口,具有300多年歷史的清代鎮窯再次燃起熊熊的窯火。

作為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日景德鎮主場城市活動中的重頭戲,古窯復燒頗為引人注目。

胡家旺,這位71歲的老窯工,自從13歲學徒開始,就與燒瓷窯結下不解之緣。

作為鎮窯的最後一位把樁師傅,他再次出現在窯中。

說起鎮窯,這位老窯工滔滔不絕。

鎮窯,明末清初景德鎮首創,全稱景德鎮窯。

因歷史上景德鎮燒窯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稱柴窯。

落馬橋窯遺址出土的五爪龍紋元青花瓷片。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

清末景德鎮有一百多座鎮窯,現存這座鎮窯始建於清乾隆初年。

「這個窯有260立方米,每次能燒2萬至3萬件瓷器,要用大約7萬至8萬斤松木。

每窯要燒24小時,冷卻一天一夜以後才能開窯。

」胡家旺身體健壯,聲如洪鐘。

他介紹,鎮窯里不同窯位溫度不一樣,可以同時燒造出高低溫幾十種不同類型的瓷器。

曾為清朝皇族和民間燒制出多批精美陶瓷。

但後來因為原料不足、環境保護等原因,這個古窯停燒了。

眾所周知,景德鎮是中國瓷都。

由於其出眾的瓷器燒造,贏得了北宋真宗皇帝的青睞,特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小鎮。

近些年的考古調查表明,景德鎮南河流域一帶分布有30餘處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主要是9—11世紀)的窯址,是瓷都景德鎮制瓷業發展歷史上最早期窯業最重要的中心。

特別是近兩年來,蘭田窯、南窯和落馬橋窯址的考古發掘,不僅將景德鎮燒造瓷器的歷史向前推進到晚唐,而且填補甚至有可能改寫學界對瓷器發展史的認識。

景德鎮市中華南路落馬橋一帶,自古以來便是景德鎮窯火繁盛之地。

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在對落馬橋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有了重大發現。

6月13日,記者探訪落馬橋窯址考古工地。

從已揭露的地層不難看出,這個窯從南宋到民國初一直在使用。

標本室里,幾十箱碎瓷片使房間顯得頗為狹窄。

資料架上,擺放著經過整理和簡單修復的器具,盆、碗、盤、盞、杯、壺、瓶、香爐……大大小小、器形各異。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向記者展示了一塊青花瓷片,上面清晰地畫著一隻龍爪。

別小看這塊只有半張紙幣大的瓷片,「這是一隻五爪龍,說明這件瓷器是御用的。

史料記載,元代自忽必烈起就在景德鎮設立官窯浮梁磁局燒造御用瓷,但考古發掘一直未找到窯址。

學界普遍認為元代沒有官窯。

僅此一個瓷片就能說明落馬橋窯是官窯嗎?為解答記者的提問,江建新又出示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刻有五爪龍紋的青瓷盤。

「還有帶樞府字樣的。

」他又拿出二塊瓷片。

樞府瓷,毫無疑問是浮梁磁局專有的。

他還介紹說,此次發現的五爪龍紋與景德鎮明代御窯發現的五爪龍紋在畫法上相一致。

從窯業制度來看,明清也是繼承元代的。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告訴記者,從此次發現的這些器物和其他信息綜合推測,元代可能沒有專門為皇家建造的「官窯」,而是由浮梁磁局選擇民窯中工藝優秀者,定製御用瓷器。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在落馬橋窯的元代地層中還同時出土大量民用瓷器了。

悠久的制瓷歷史,鑄就了景德鎮高超的制瓷技藝。

據了解,這裡制瓷共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一個絕活,每個絕活都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便捷、精準、低耗、成品率高的現代技術正在逐步取代傳統制瓷技藝,尤其是更為環保的氣窯普遍運用,使柴窯燒制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如何在再鑄瓷都輝煌的同時,將這些非遺傳承下去?正如胡家旺師傅所說:「這些燒制技術紙上談兵怎麼傳承?」

鎮窯內,火紅的窯火燒得正旺。

把樁、馱坯、架表……胡師傅和老夥伴們忙碌著。

古窯復燒,給了這些非遺傳承人再次展現傳統手藝的舞台,也給了年青一代窯工實際操作的機會。

薪火相傳,「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這是絕好的註腳。

(光明日報景德鎮6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徐蕾)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是重要的文化歷史遺產。景德鎮市將於2月向國家文物局遞交申報文本,力爭在今年6月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正式申請,正式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程序。景德鎮御窯廠設立於...

瓷都古窯址保護:讓歷史的記憶「活」起來

奔騰不息的昌江河,孕育了璀璨輝煌的陶瓷文化,千年不熄的窯火鍛造了精美絕倫的景德鎮陶瓷。瓷器被譽為「火的藝術」,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老里弄、老街區分布著許許多多老窯址。雖歷經千年風雨洗禮,老窯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