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饒宗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他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文西」,華人社會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他就是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

2月6日凌晨,先生於香港仙逝,享年101歲。

踏上「文藝復興」新時代

饒宗頤先生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

他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學養廣博而專精,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各方面,均取得顯著成就,還精通梵文。

雖至百歲高齡,平日詩詞書畫音律,仍筆墨揮灑不息。

饒先生最可貴的,如此高齡,本可閒適,但他並沒有忘記肩上的重擔,仍在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奔走呼籲。

2017年6月27日,他不遠萬里前往法國巴黎,參加「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開幕儀式,並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斗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斗侯思孟會面。

饒先生早早預言,21世紀將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並提出建立「新經學」。

他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已不是科學或物質的問題了,近年我們這方面突飛猛進,但物質生活過於豐富,有些人開始價值觀混亂或扭曲了。

「新經學」中的「經」是經典的意思。

饒宗頤認為,重溫國學經典,有助於鞏固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於重新樹立中國人傳統的、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之成為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達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中華文化早就走出去了

饒先生從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歷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續性文化,從沒有間斷過和轉換過。

」東方文化是世界人類文化的重要一環,源遠流長、不可或缺。

中華文化是一種傳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東學西漸」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古代就有。

我們影響過歐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別是法國的。

他說:「外國漢學家對我們的傳統,興趣大著呢!」最近的趨勢是漢學全球化,我們的學者,應持平地、謙虛地、自信地與外國學者平等交流。

「我一直說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東西,中華文化從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現在全球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華人,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傳播得更好。

傳播好,自身要先精通。

中國的傳統學問重視「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要求學者做通人。

饒先生尤其強調,做學問首先不要自我設限,保持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可先從一個小範圍內的方面做起。

「如我年輕時先做方誌學和地方史,以家鄉潮州為研究對象。

從考古一直到文學、戲曲、陶瓷等都做,特別注重不同領域間的關聯性問題,這樣慢慢就越做越通了。

「天人互益」

現代人忙於交際應酬,如何尋求內心的充實與平靜,饒宗頤有獨特的治身之道。

「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饒宗頤先生的家位於香港跑馬地,在賽馬日從陽台望下去,可一覽駿馬競逐英姿。

饒宗頤先生常在躺椅上看著,當休閒節目。

他幾乎不應酬,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做研究,然後睡個「回籠覺」,中午就到附近用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當我閉眼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幾萬年、幾千里之外,此時我同天地融為一體,我已敲開了莊子的門。

」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

饒宗頤先生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他說,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慾,「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全文。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先生2002年創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如今,斯人已逝,巨木猶茂。

在當前生機蓬勃的多元社會,饒宗頤先生的智慧和學問,不斷給人以啟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追憶一代通儒饒宗頤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了解更多~不得不揮手說再見。生住異滅,人事更迭。在這個年關,送別宿白先生後,今天,饒宗頤先生也離世西遊,享年101歲。饒先生「業精六藝,才備九能」,被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