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貼門神的傳說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門神的習俗。
門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
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
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
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門神。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
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
《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都有記載。
《山海經》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
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
」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
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里,在枝幹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裡是眾鬼出入的門戶。
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這兩位門神:西南方的門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劍砍其頸,用桃枝貫其腮,並將邪神投入海中餵毒龍。
東北方的門叫「鬼門」,由鬱壘守衛,如發現餓鬼上樹偷吃,就縛以葦索,射以桃弧,扔到山裡餵老虎。
這兩位門神各有十名壯士協助,所有邪神惡鬼見了他們都聞風而逃。
神荼、鬱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鬱壘的肖像。
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鬚,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
這種「凶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從《山海經》等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貼門神,當時的人們還有一個習俗:貼桃木。
古人認為桃木能夠辟邪,有驅鬼的作用。
在桃木上寫符號,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寶劍,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劍。
《搜神記》佚文記載:「今俗法,每以臘冬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
」
後來,人們習慣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這就是「懸桃符」。
桃符每年換一次,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門神的出現不無關係,這將在後面專門講述。
關於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門神的傳說,由於那時候的建築多是木門,所以並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
不過,關於門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
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門神。
」這是「門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凶。
」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
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
可惜的是,由於東漢後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
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門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築多為木製,基本上沒有存留關於門神的形象。
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門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