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走進公眾 文化之城全民共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都是一座具有4500年歷史文化積澱的歷史文化名城。

成都歷來重視文博事業的發展,擁有博物館數量和水平都位居全國前列,讓成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這也是第七屆「博博會」最終選擇落戶成都的主要原因。

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名揚海內外,博物館也逐漸走進公眾,文化共享。

據悉,2016第七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成都展區,將有成都地區的5家國有博物館和19家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博物館集體亮相。

博博會期間(9月16日——19日),各博物館將通過實物展示、活態演繹、多媒體傳播、文化演出、互動體驗等多元化的展設方式,全面解讀成都的歷史文化。

免費觀展質量如一展陳眾多內涵不減

成都博物館社教活動
金沙遺址博物館部落生活體驗 金沙遺址博物館考古體驗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現實的寶藏。

一個集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於一體的場所,囊括了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源。

發揮好博物館的文化服務職能,不僅能夠有效傳播優秀文化,更能引領社會風尚,打造文化之都。

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服務職能,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民眾,成都市要求國有博物館儘量做到免費開放,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參考執行國家免費開放政策,並積極協助申報各級免費開放補助或獎勵資金。

截止目前全市博物館除遺址類博物館和部分非國有博物館暫不實行完全免費開放外,其餘博物館均實現了對外完全免費開放,數量達到130家。

博物館的免費開放使更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共享人類文明進步成果。

如今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後,公眾不僅可以自由進入博物館進行觀展而且觀展質量並不因為門票的取消而大打折扣。

免費開放之後,博物館對展陳建設的重視有增無減,目前全市博物館共有288個基本陳列,平均每館呈現2個基本陳列;全市每年舉辦臨時展覽約200個,參觀人數達2352萬人次,平均每位市民每年參觀博物館1.9次。

各館利用自身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以優質充實的展陳內容、創新多元的展陳設計,力爭做到文化性、獨特性與觀賞性兼具,為公眾送去一場場高質量的文化盛宴。

成都博物館新館「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基本陳列」用古代、近世和民俗三個篇章,生動演繹了成都4000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

金沙遺址博物館「走進金沙」基本陳列,由遺蹟館和陳列館兩部分組成,揭開了金沙文化的神秘面紗,完美再現了古蜀金沙王國的輝煌。

永陵博物館基本陳列、武侯祠三國文化陳列等也都立足各自特色,還原歷史真貌。

為數眾多的展陳,不僅滿足了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推動了博物館文化行業的自我探索式發展。

博物館攜手教育部門 共同打造第二學習園地

杜甫草堂青少年活動

青白江博物館「流動博物館」走基層

青白江博物館「漢藏學生手拉手」青少年夏令營

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是博物館走近公眾的主要方式。

和教育的聯動合作,讓博物文化活泛起來,實現了青少年第二課堂的有效拓展,也推動了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據統計,成都地區博物館2014年全年實施青少年教育活動2029項,2015年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為了國家青少年教育試點單位,2016年又新增武侯祠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成為試點單位。

博物館開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細數在成都開展的博物館文化創意活動,玩中也能出格調。

例如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社教活動中,推出了「色彩填滿的畫面——DIY填色大千畫」、「色彩暈染的故事——創意潑墨潑彩畫」、「畫作背後的大千——大千人物形象創意畫」等一系列特色活動,讓參展民眾參與其中,展覽能看能體驗,玩味十足。

金沙遺址博物館部落生活體驗里,廣大青少年兒童一起上演了一次穿越,去到部落生活,體驗金沙先民生存的智慧與艱辛。

武侯祠書法課上,大家研墨鋪紙,端坐運筆,感受傳統毛筆書法的魅力。

未來,成都博物館將繼續加大力度聯合教育部門共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廣大青少帶來更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更新教育體驗模式,真正做到學習娛樂兩不誤。

智慧博物館新時代科技展示文化新形態

文化地標手機導覽

錦城家珍數字博物館構成

青青錦點(成都數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青少年版)

為了更好的實現博物館資源的社會資源,成都市積極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涵蓋智慧服務、智慧保護與智慧管理等三大核心業務職能,實現博物館資源的社會資源開發,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分三期實踐文化文物數字化綜合展示,走在了文物行業發展的前列。

項目一期針對成都12大類文化文物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整合,實現相關文字、照片、視頻、三維影響等信息數據的全面採集和轉換,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信息管理、綜合應用展示及移動應用軟體系統3套,2013年10月上線運行;項目二期「錦點」,是一位充滿智能化色彩的歷史文化「導覽」,運用了新興媒體手段,將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濃縮於方寸和手掌之間,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飽覽成都歷史文化,玩轉大大小小的成都博物館。

於2014年12月正式投入運行,實現公眾免費開放和服務,被成都市委市政府列為2014年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項目三期「青青錦點」正在建設中,將實現全面面向青少年宣傳教育功能。

屆時,「青青錦點」不僅扮演著成都文化遺產百科辭典的角色,同時帶給使用者身臨其境的生動感受,以圖片、動漫、視頻、遊戲等生動的形式,再現成都的歷史和故事。

與此同時,博物館還將引入網際網路技術,提供「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實現對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適應控制和優化。

如此一來,博物館資源著上科技的新裝,完成傳播方式的改變,更好地為民眾服務。

不僅如此,本屆博博會也將以多角度綜合交叉的展現方式,在內容敘事線索層面,從宏觀到微觀,多尺度展現成都文物信息中心的成果,在產品的敘事線索上,從網站、手機、社交平台、VR平台、網際網路+等多層次展現。

V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的使用,觀眾在佩戴VR眼鏡後可虛擬參觀文化地標;透過AR眼鏡或手機螢幕,能夠看到展區地面地圖上浮現的文化地標3D模型,並能深度互動了解;通過全息AR方式,展現成都最著名的10件文物,使觀眾可以虛擬欣賞著名文物並通過下載APP,實現與教科書的對接,與歷史人物、著名文物的合影;平面展板VR互動體驗,甚至VR直播服務直觀展現智慧博物館與大遺址數字化保護成果,並提供沉浸式互動體驗。

新媒體的使用增加觀眾的互動,在虛擬前台觀眾可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下載參展資料電子版,還可在微信互動大螢幕,留下感言與照片並參加抽獎活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