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公祭黃帝想到的——全國五個黃帝陵大比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明前夕,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社會各界人士共500餘人齊聚該縣中華黃帝文化博覽園景區功德廳前,舉行清明公祭黃帝典禮。

甘肅正寧

此次公祭活動以「祭黃帝始祖、品子午風光」為主題,祭祀典禮包括擊鼓鳴鐘、敬獻供品、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瞻仰黃帝像等活動。

祭祀現場鼓樂齊鳴,參與祭拜的全體人員一一向黃帝敬獻鮮花,敬香拜祭,表達對黃帝功德的緬懷和紀念。

甘肅正寧

黃帝是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位居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

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河北涿鹿之戰中黃帝擒殺了蚩尤,統一了華夏。

黃帝在位時間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創造,如設官職,舉賢能、做衣服、興文字、制樂器,創醫藥,造舟車,教蠶桑,種五穀等,在黃帝的領導下,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

甘肅正寧

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他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誕生的日子,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甘肅正寧

現在,全國五個地方有黃帝陵,分別是陝西黃陵、河南新鄭、河南靈寶荊山、河北涿鹿和甘肅正寧。

陝西黃陵和河南新鄭每年都舉行非常盛大的祭祀黃帝活動,而甘肅正寧也已連續七年舉行了清明公祭黃帝活動。

陝西黃陵

河南新鄭

河南靈寶荊山

河北涿鹿

甘肅正寧

中國著名傳統文化傳播者、南武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袁天沛在走過這五個地方的黃帝陵後認為,他更相信正寧應該與黃帝有關,因為這裡在遠古時期(前21世紀前)就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地之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和文字記錄等。

正寧與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聖地——平涼崆峒山一百多公里,與黃帝和我國中醫鼻祖——岐伯論醫的岐伯故里慶陽慶城幾十公里(《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我國醫學素稱「岐黃」,又稱「岐黃之術」)。

其實是不是真正的黃帝陵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嚴肅的對待歷史,對待祖先。

歷史上記載黃帝死的文字很少,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封禪書》中又引述了軒轅黃帝的死因和入葬情況:「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後來,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後曾說:「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在當時,司馬遷對黃帝的離世,或說是乘龍上天,或說崩葬橋山,或說是衣冠紀念冢,未有定論。

那麼,《史記》記載的黃帝陵在什麼地方?據史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可以看出,陝西黃帝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袁天沛認為,《史記正義》是唐朝時期寫的,作者張守節是唐代開元年間的學者,他喜歡研究歷史和地理,曾經給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作注,起名《史記正義》。

但是他寫的文章是否經得起考驗,值得商榷。

唐朝還有一位史學家叫司馬貞,曾經在《史記索隱》注釋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這兩位先生都是對《史記》的考證而已,應該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最早記載黃帝冢在正寧縣境內的史書是班固編撰的《漢書》,該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條目下注為:「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

莽曰上陵畤」。

《史記》「黃帝崩,葬橋山」這一記載,宋朝時期的裴駰的《史記集解》注釋說:「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注釋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注釋說:「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爾雅云:「山銳而高曰橋也。

」 針對上列記載,《元和郡縣圖志》云:「子午山一曰橋山。

」《大宋寧州承天觀碑記》:「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

《明史》地理志亦云:「橋山,即子午嶺。

」《讀史方輿紀要》57卷載:「橋山,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寧州東百里,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

」《漢書志》云:「橋山在陽周南邊。

」又云:「真寧縣、寧州東百里,西北至府城(慶陽府)二百里,漢上郡陽周地。

隋改為羅川縣,屬寧州;唐天寶初,獲玉真人像於此,因改為真寧。

」《正寧縣誌》云:「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禎諱,更名正寧縣」。

如上述《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正寧縣。

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

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

」「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

」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音橋)氏而得名。

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

」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可見,據《漢書》、《史記》、《括地誌》、《慶陽府志》、《正寧縣誌》等記載,黃帝葬衣冠於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即今天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回族鄉五頃塬村與二頃塬村接合的斜坡彎道峴子處。

現在該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臨谷,一峰聳起,高60米,只有一個石碑記載,碑文顯示名為中華黃帝冢。

甘肅正寧黃帝冢

為什麼叫「黃帝冢」,而不叫「黃帝陵」呢?《水經注》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

」在秦代以前,人們稱黃帝的墓地為冢。

關於這個黃帝冢,也得到了隴東學院學者張耀民等一些慶陽乃至甘肅的專家的考證 ,特別是歷史上有些記載對正寧是非常有利的。

張耀民等專家認為,《 史記》曰:「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 侵伐, 暴虐百姓……」。

有兩層含義:一是說軒轅黃帝生在神農時代;二是講到了軒轅之時,神農時代世風衰敗。

言軒轅黃帝用「時」,說神農用「世」。

時,即時候,世,謂世代,明白顯示了軒轅黃帝是生於神農時代的真實歷史人物,他以武功統一了華夏地域,建立了國家制度。

他有姓、有名、有生存年齡、世系之載,其歷史活動都有時間、有地點,甚至有歷史遺蹟可考。

黃帝冢應為實冢而非衣冠冢,黃帝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司馬遷在《史記· 五帝本紀》中亦有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為何至今關於黃帝冢是否存在仍有爭議呢?

追溯其根源,在於司馬遷《史記· 孝武本紀》中的一段敘述:其來年冬,上議曰:「 古者先 振兵澤旅,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 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後來的人在這一基礎上將黃帝進一步神話,為後來認為「黃帝是神話傳說,沒有具體人」的學者提供了論說依據。

作為以敘史嚴謹而聞名的司馬遷,為何會在《史記》中出現前後不一且將歷史神化現象呢?深入研究《史記》就會明白,並非司馬遷敘史前後不一,而是後人對《史記》研究的片面性所導致的。

《史記》在一開篇的《史記· 五帝本紀》中已明確指出:「黃帝者, 少典之子……,黃帝崩,葬橋山……。

」並無半分將黃帝神化,而且清晰明白地記述了黃帝從生至死的一生。

而至於在《史記·孝武本紀》中的所述,只是作為當時記事官的司馬遷在真實地記錄漢武帝與其臣下的對話,漢武帝晚年沉迷於 長生不老,而其臣下為了奉承討好,謊稱黃帝已仙上天一點也不奇怪。

由此可知,《史記》中關於黃帝葬地的說法很明確,這一葬地即「橋山」,黃帝冢是實冢而非衣冠冢。

張耀民等專家考證後認為,一是對歷史古籍的研究表明:黃帝真冢在正寧的可能性高達80%。

二是從地理角度分析, 蒙恬墓、 扶蘇墓、古陽周城遺址、 秦直道等在地理空間上與正寧黃帝冢互相印證。

三是從地脈思想及我國仰韶時期帝王葬地的要求分析,正寧橋山是黃帝葬地的最佳位置。

《 黃帝內經》、《 易經》、 太極等思想 一脈相承,認為:太極圖之圓就是人們最直觀的天象,圓中的陰陽魚是天下華夏河山之形;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是以太極中白魚之黑眼、黑魚之白眼為純陰、純陽點,是陰陽、乾坤、宇宙萬物滋生處。

甘肅正寧正位於太極黑魚之白眼位置,是陽生之處,且正寧子午山正南正北的地理山勢最符合 仰韶文化時期帝王葬地的要求。

正是基於這些綜合因素,正寧縣近年來圍繞子午嶺人文生態景觀帶建設,深入挖掘研究黃帝文化精髓,規劃建設內涵豐富的中華黃帝文化博覽園景區,努力打造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和華夏兒女尋根祭祖聖地。

該景區以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黃帝冢為中心而建,總規劃面積20.01平方公里,建築占地面積320畝,概算總投資7.2億元。

從2013年起開工到現在,已建成功德廳、功德壇、姓氏廣場及百家姓圖騰柱,建成的黃帝像就位於功德廳內,高6.95米,取九五之尊之意。

目前正在開工建設勤政園、橋山廳、布衣館等。

甘肅正寧

中華黃帝文化博覽園景區的建設,對於頌揚黃帝功德,傳承民族記憶,彰顯「同根同祖」的始祖文化和慶陽獨特的農耕文化,促進正寧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景區全面建成後可與調令關森林公園、秦直道、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習仲勛舊居)等景點自成體系,形成子午嶺生態景觀帶,並融入與慶陽全市及西安、延安的旅遊文化圈。

祭祀黃帝是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

幾千年來,伴隨著民族歷史的發展演變,黃帝祭祀所衍生出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十分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對於研究中華文化發展脈絡,探索中華文化之源,啟迪後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祭祀黃帝過程的服裝、旗仗、供奉、木刻、花供(面花)、剪紙、樂舞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折射出的民俗文化及其傳承歷史,在當地乃至國內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發掘、整理、保護這些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帝民俗文化乃至中國文化藝術都將產生一定的作用。

同時,祭祀黃帝活動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和不老源泉,能使中華兒女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不斷升華,使我們的愛國情感與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解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夠促進祖國統一。

就個人而言,祭祀黃帝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提供了華夏文化的廣闊背景,構成了個體創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學文化基礎。

來源:楊爭榮 綜合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難道華夏之祖的軒轅黃帝僅僅只有衣冠冢?

黃帝作為華夏誕生的領導人,地位身份之高自然不需多加贅述。司馬遷《史記》關於黃帝的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15歲被群民擁戴為部落領袖,黃帝死後,人們選擇了「橋山之巔」,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