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萬壽宮穿越1600年露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埋藏在省城萬壽宮商城之下
●傳說中的許遜「鎖蛟井」真有
●已考古發掘出正殿、鐘鼓樓等大量遺存
●歷經多次毀建 是南昌城市變遷的縮影
文/記者石鵬 實習生張汐 陳思琪 圖/記者許南平
像是一個夢境。
閉上眼睛,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再睜開眼睛,你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從省城八一廣場出發,沿著中山路一路向西,向西。
穿過熙攘的人群,掠過滿眼的霓虹,地鐵只需5分鐘,坐汽車也才10分鐘,就能來到另一個商業繁華的所在——南昌萬壽宮商城,也就是南昌人俗稱的「萬壽宮」。
因商業而繁華的萬壽宮,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中,它只是一個商業場所和地名。
而想像不出,在它滄桑的身軀之下,還隱藏著一個數歷史中最時髦元素的痕跡。
去年7月,隨著傳說中的許遜鎮鎖蛟龍的「鎖蛟井」被發掘,這個「最時髦元素的痕跡」,逐漸走進了世人的眼中。
原來,「萬壽宮」下真的有座萬壽宮,它的名字叫南昌鐵柱萬壽宮,始建於1600多年前的晉代。
萬壽宮玉皇閣遺址。
萬壽宮俯瞰圖。
八角「鎖蛟井」。
萬壽宮早期柱礎。
焚帛爐基座。
非常特別雨水
窨井。
歷史
被湮沒的鐵柱萬壽宮
南昌因水而興。
水,又曾是南昌的心腹之患。
相傳,1600多年前的南昌,有一蛟龍興風作浪,為害生靈。
曾出任蜀郡旌陽令的南昌人許遜,施法術,斗蛟龍,收妖孽,並鑄造鐵柱將蛟龍鎖在一口深井裡,鐵柱高出井外幾尺,下面安置八條鐵索,鉤鎖地脈。
從此,南昌風調雨順,黎民安居。
這口井,也被稱為「鎖蛟井」。
公元374年,許遜去世,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南昌「鎖蛟井」旁立「許旌陽祠」,後擴建為「鐵柱萬壽宮」,是南昌繁華市井中的景觀,歷來以旺盛的香火和周圍翠花街的玉翠、金銀等經營品種聞名遐邇。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曾經巍峨的「鐵柱萬壽宮」,也不可避免地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
如今的萬壽宮街區,已成為急需改造的棚戶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如何保護並修復好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對南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去年6月底,由省博物館、市博物館和市民俗博物館專家,共同組成的考古隊進駐鐵柱萬壽宮遺址,開始進行系統性考古發掘。
發現
傳說的「鎖蛟井」重現
去年7月13日,萬壽宮遺址發掘現場,一名施工人員正在清理土層,他小心翼翼地掀開一塊石板。
突然,一股寒氣撲面而來,一口幽深的古井赫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聞訊後,萬壽宮項目部負責人和考古專家立即趕到現場,發現這口古井位於鐵柱萬壽宮正殿遺址之前,與之前發掘出的正殿前兩處焚帛爐底座呈三角形。
而且,古井跟其他普通的井不一樣,井壁由不同顏色的磚塊拼砌而成,青、灰、紅、黑等顏色層次分明。
尤其是從上往下數第5層的紅色磚塊,顏色鮮亮,十分搶眼。
經過進一步發掘和測量發現,古井分為上下兩個井口,井口相距222厘米,均為正八邊形。
上井口邊長100厘米,下井口邊長為87厘米,兩井口之間為正方形直筒井壁,邊長250厘米。
古井重現天日後,其「身份」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猜想。
有專家結合歷史記載,認為這口井就是相傳許遜鎮鎖蛟龍的「八角鎖蛟井」。
遺憾的是,在此後的發掘中,這口古井和附近都沒有發現傳說中許真君鎮鎖蛟龍的「鐵柱」。
對此,專家認為,萬壽宮自晉代以來多次重建翻修,鐵柱可能由於年代久遠和近代城市建設等原因遺失了。
範圍
發掘面積約4920平方米
據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上海介紹,南昌鐵柱萬壽宮在原址上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學,正殿及後殿大部分位於校園範圍內。
萬壽宮以西的附屬祠廟持志堂仍保存完好,而持志堂的東牆可能是萬壽宮的西牆,北牆可能與萬壽宮的北牆平齊。
由此基本可以判斷,1915年重修後的萬壽宮的「四至」——東至翠花街、西至持志堂東牆、北與持志堂北牆平齊、南至蘿巷,具體發掘範圍為南北長90米、東西寬54米,發掘面積約4920平方米。
據介紹,「鎖蛟井」是整個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建築,也是南昌古城的重要地標。
鐵柱萬壽宮遺址自從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原建築拆除後,便進入發掘階段。
發掘過程可謂驚喜不斷,不同時代的建築基址,以及原來萬壽宮大殿前一對焚帛爐的底座、兩對疑似元代的石獸和磚瓦瓷片等一批古物陸續被發現。
遺存
發掘驚喜不斷 文物豐富
鐵柱萬壽宮保存下來的建築基址主要為三個時期。
首先是明代,從地層上來說,處於最底層。
該時期的遺蹟多被晚期疊壓或打破,保存下來的遺蹟較少。
建築用材主要是加工精緻的紅岩石材質,青磚鋪地。
其二是清代(以雍正時期為代表),這時期整體布局沿用前代風格,紅岩石材質仍被繼續利用,但已經較多地使用青石質材料,牆體結構多採用青石板貼面的雙邊牆體。
其三是同治年間至1915年,平面布局有所擴大,建築基址保存最為完整,青石、麻石是主要使用的建築材料。
去年9月,發掘區的考古發掘與清理工作圓滿結束,發掘出來的建築基址及相關歷史遺存非常豐富。
王上海告訴記者,其中,代表性的遺存有正殿、後殿、焚香爐、八角鎖蛟井、二門以及廡房、配殿、生活用水井、牆基、排水設施、鐘鼓樓等建築基址。
其中,反映正殿平面布局的重要遺存有迴廊、牆基、柱礎奠基、月台、神台、正殿前通道等。
變遷
屢毀屢建 原址未變
歷史上的南昌鐵柱萬壽宮究竟「長」什麼樣子,又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呢?
據清道光《南昌縣誌》記載,南昌鐵柱萬壽宮始建於晉代,正殿是真君殿,在真君殿前設有敕書亭,設前門和二門,殿後建有玉皇閣。
歷史上鐵柱萬壽宮屢毀屢建,但原址未變。
在平面布局上只是建築數量略有增減,規模和等級略有變化而已。
據史料記載,萬曆年間,鐵柱萬壽宮兩度起火,均得到朝廷資助而得以重建。
第一次是萬曆二年(1574年)萬壽宮重建玉皇閣。
第二次是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萬壽宮毀於火災,當年即制定方案並開工興建,萬曆三十六年(1610年)落成。
這是歷代重建規模最大的一次。
清代,鐵柱萬壽宮又經歷了多次重修重建,記載較清楚的有雍正元年(1723年)萬壽宮因火災重建,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
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員募建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毀壞的逍遙山玉隆萬壽宮,其時鐵柱萬壽宮也有所傾頹,故一併重修。
1915年,鐵柱萬壽宮正殿與後殿被焚毀並重建,兩座殿堂的規模和等級在原有的規模上均有擴大,重建後的玉皇閣改成了凌霄寶殿,鐵柱萬壽宮的規模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意義
稀有的歷史文化資源
鐵柱萬壽宮雖然已毀,但在原址上留下了大量殘損的建築構件、生活用品及極具宗教色彩的供奉用器、石獅等遺物,加之原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學建設時收集和保存下來的釉瓦、銘文磚等,都是反映不同時期歷史文化風貌的珍貴實物資料,是今後在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成立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進行陳展的重要藏品來源。
採訪中,王上海還表示,鐵柱萬壽宮的遺存,是南昌市城市歷史的縮影,也是南昌市明清時期商業文化、會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見證。
談及對鐵柱萬壽宮原址的保護,王上海建議,鐵柱萬壽宮遺址在當今社會已屬於稀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其進行原址保護,建議由省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牽頭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以達到充分發掘南昌鐵柱萬壽宮遺址的潛力,更好打造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目的。
鐵柱萬壽宮遺址挖出元代石獸 是獅是狗還有待考證
內容摘要: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程中,鐵柱萬壽宮原址重建備受市民關注。昨天,記者從施工部門了解到,遺址挖掘過程中,一批埋在地下寶貝重見天日,包括石獸、石獅、香爐基座等,其中一對石獸,經專家辨...
政協委員:打造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不能沒有「鐵柱仙蹤」
鐵柱萬壽宮遺址是僅存當今在南昌城當之無愧的最重要的歷史文物遺址。在今年召開的江西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中,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一份提案指出保護和打造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不能沒有作為南昌「豫...
萬壽宮文化街區今年部分開放
■陳華清、梅婷、記者沈冠楠 文/圖中國江西網訊 南昌萬壽宮,這個承載著南昌濃郁歷史記憶的地方,是古往今來許多南昌人的情結所在。作為「豫章十景」之一的「鐵柱仙蹤」,目前其歷史文化街區工作進展如何呢...
南昌民俗博物館已搬至萬壽宮
上周,南昌市民俗博物館終於結束了28年的「蝸居」,搬進了新家。據悉,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將和南昌萬壽宮博物院共同建設,以厚重的萬壽宮文化折射出南昌乃至江西民俗文化的流光溢彩。黃瓦紅磚、飛檐勾角……新...
三種方式徵集萬壽宮九大類藏品
中國江西網南昌訊 (記者余紅舉 通訊員陳梅)2月14日,記者從南昌市政集團了解到,萬壽宮原址挖掘工作已經完成,發掘出來的建築基址及相關歷史遺存非常豐富。據介紹,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7萬平方米立體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