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震撼再現封存3000多年的歷史景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4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8家單位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中,在彭陽縣新集鄉姚河塬發現了一處規模龐大的商周遺址,後被稱為姚河塬商周遺址。

專家認為,該遺址及墓地系西周早期諸侯級別,它的發掘首次明晰了早期周人對西北邊陲戰略要地的重視及管控情況,遺址可能是一處未見於歷史記載的西周封國所在……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該遺址發掘對研究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邊緣地區控制管理模式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3000年以前的西周早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填補了西周歷史研究的空白。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寧夏首現商周諸侯級大墓

3000多年前,在位於西周邊陲的寧夏彭陽縣新集鄉一處大型聚落中,池渠交錯、路網縱橫,鑄銅作坊、制陶作坊中煙火沖天,匠人揮汗如雨,滿載貨物的客商從遠方歸來……華夏文明與戎狄文明在這裡交匯融通。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歷史的風沙將這一切掩埋,杳無蹤跡。

2017年4月,姚河塬上商周遺址的發現,讓封存了3000多年的歷史景象再現於世人面前。

姚河塬商周遺址位於彭陽縣新集鄉紅河支流李兒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積達60餘萬平方米。

遺址內依現代十字形水泥路分為四個區域。

經鑽探發現,遺址有墓葬、馬坑、車馬坑、鑄銅作坊、制陶作坊、路網、壕溝等遺蹟。

從出土的陶片、青銅車馬器、青銅容器殘件、陶范判斷,姚河塬商周遺址從商代晚期延續到西周中晚期。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除了商周時期的幾個都城,姚河塬商周遺址的規模在當時都是比較大的,國內目前發現的西周封國基本只有墓地,像姚河塬商周遺址保存這麼好、規模如此之大十分難得。

「比照在陝西周公廟、甘肅靈台白草坡等地的同類發現,可以確認,此處為西周早期的貴族墓地,可能是一處未見於文獻記載的西周封國所在。

」南京大學教授水濤認為,這是深藏於六盤山地區的一個亟待考古發掘、研究與保護的歷史文化保留地。

2017年12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8名考古專家來到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論證,遺址中發現的鑄銅作坊引起了他們的關注。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表示,銅器作坊在當時屬於「高科技」,只有等級特別高才會出現,該遺址也是目前商周時期鑄銅作坊在我國分布最西北的一個點。

「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為貴族專屬,但青銅禮器是由王權中心向周圍賞賜,還是各封地可以自己製作,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遺址中鑄銅作坊的發現或為此提供寶貴資料。

」王巍說。

目前,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掘主要集中在墓葬區,已發掘墓葬10座,分為大、中、小三種。

其中,甲字形大墓兩座,出土青銅車器有軛、衡末飾、伏兔等,另有玉璧、骨梳等;中型墓葬六座,有棺槨、腰坑殉狗,出土鼎、觶、泡等青銅容器殘件,魚、蟬、螳螂等玉器以及綠松石、瑪瑙珠等。

遺址發掘的甲字形大墓格外引人關注。

本刊記者在M4號甲字形大墓中看到,整個墓葬口小底大,墓道通長20米,墓道中陪葬車輛輪廓清晰可見,墓室中一棺一槨已經腐朽,墓主人屍骨殘存。

此外,墓葬區還發掘馬坑3座,均為豎穴土坑,埋葬馬匹2至12匹不等,馬坑和墓葬呈刀把形葬制,目前僅見於姚河塬商周遺址。

同時,發掘車馬坑1座,馬匹在最底層,其上放置4輛車,均拆卸放置,車輪置於坑壁下,出土軛、鑾鈴等銅車馬器。

據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隊隊長馬強介紹,由於發掘處於初始階段,且墓地發現的馬坑較多,大型墓葬與車坑、車馬坑的關係還需要在後續的考古研究中尋找答案。

姚河塬商周遺址還發現了祭祀坑2處,目前發掘1處,呈直筒井狀,深8.5米,最底部為一頭部著地呈倒立狀的人,系從上部扔下埋入。

人之上為兩個個體牛骨,骨頭有砍砸肢解痕跡,再上有一完整蜷曲的綿羊,蹄骨有綁縛跡象。

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祭祀坑口小坑深,坑內有明顯的盜掘痕跡,發掘的人骨獸骨保存較為完好,反映出商周時期人祭的殘忍。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文物發掘意義重大

考古專家們認為,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掘是近年來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對研究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邊緣地區控制管理模式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3000年以前的西周早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填補了西周歷史研究的空白,也填補了寧夏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不過,由於墓葬盜擾嚴重,目前尚無銘文證明大墓主人是否為諸侯。

專家認為,西周早期帶有墓道的墓葬一般為諸侯級別,這也說明當時西周的勢力範圍已經延伸至寧夏。

從發掘的墓葬來看,形制上整體與周文化相符,不過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

如大墓與周圍的中小墓葬相連繫目前西周墓葬中首次發現,墓葬出現的殉人在西周早期周人幾乎不用。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認為,從墓葬的面貌來看,周人的勢力在此已占據絕對優勢,但不見得只是周人在這裡生活,根據出土的文物判斷,這裡至少還有兩三種不同系統的文化,這些文化因素從何而來,非常值得研究。

雖然墓葬均被盜嚴重,出土的文物大多尺寸較小,但除了當地可生產的陶器外,出土的玉器、原始青瓷、綠松石、瑪瑙等皆產自外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天恩認為,墓葬殘留的文物符合西周分封的特點,既說明遺址與當時的中央政權聯繫緊密,也反映出當時稀缺資源大範圍的輸送和調劑情況。

如遺址墓葬區出土的產自東南沿海的原始青瓷,是我國目前原始青瓷考古發現最西北的點。

墓葬中出土的2件玉螳螂更是非同尋常,張天恩說,此前的殷墟婦好墓、晉侯墓地均有玉螳螂出土,王侯級別的玉器在這裡出土,說明墓葬的等級很高。

此外,遺址發掘中出土的少量料器也引起了專家關注。

張天恩說,料器的發現是到西周中期才逐漸增多。

料器最早產自埃及,經中亞傳入我國,遺址中料器的發現說明遺址或位於當時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上。

儘管出土文物較少且尚未發現銘文,但姚河塬商周遺址大型甲字形墓葬M13墓道的填土中出土的甲骨文仍引起了轟動。

甲骨文質地為牛的肩胛骨,正反面均經刮治上光。

甲骨文左側有墨書文字,總計33字,合文2字,計35字。

經甲骨文專家釋讀,其大意為:有兩個人率領了30個人到夜、宕、隻等地,可能是巡查、巡視。

刻辭涉及2個人名和5個地名,確切學術意義尚在研究當中。

甲骨文在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現是商周考古領域的重大發現之一,這是目前中國境內商周遺址出土甲骨文最西北的一處遺址。

通觀國內出土甲骨文遺址,均具有都邑性質,這也印證了姚河塬遺址的級別較高,與周王朝有著密切的聯繫,對判斷整個遺址屬西周早期封國性質這一論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遺址應加強保護與研究

近年來,寧夏考古工作取得諸多突破。

距今約1.2萬年至0.8萬年的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據不完全統計,遺址已發現上萬件石製品、大量植物種子、數十處火塘等,為全方位研究史前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為可能改寫寧夏乃至中國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姚河塬商周遺址被諸多專家學者寄予厚望。

目前寧夏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掘,除了墓葬區被部分發掘外,遺址的大部分區域尚被掩埋在農田、道路、村莊之下。

鑒於墓葬區盜擾嚴重,考古專家認為,下一步工作應以學術研究、遺址其他部分的發掘為中心,並積極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結合彭陽當地的旅遊資源,助推當地發展全域旅遊。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首先,將考古工作的重心轉移至學術研究及遺址本身。

王巍等人認為,遺址墓葬區被盜嚴重,可以預料墓葬區的發掘未來將難有突破,但遺址保留的人骨獸骨較為完整,可通過出土人骨的測年確定墓葬的年代,將人骨測量與出土文物研究相配合,開展人骨獸骨的DNA研究,確定墓葬之間有無聯繫,將人骨測量與出土文物相配合,從殘存的文物中尋找蛛絲馬跡,彌補遺址出土文物有限的缺憾。

一些考古專家建議,遺址的後續考古重點要從墓葬區轉向遺址本身,通過詳細勘探摸清遺址各區的布局,如城牆、壕溝、水渠、路網的來源走向,尋找遺址中的高等級居住區。

通過進一步發掘,了解鑄銅作坊、制陶作坊的具體構造,開展商周時期的冶金研究,根據需要適度擴大遺址外圍的發掘,為今後研究西周社會、封國形貌積累資料。

其次,積極開展國家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自史前以來,彭陽縣境內的紅河流域有仰韶、馬家窯、齊家、商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文化遺存。

李伯謙等人認為,姚河塬商周遺址從商代晚期遺址延續到西周中期,遺址周邊還有若干春秋戰國及秦漢遺蹟。

加上遺址周邊沒有現代城鎮,開發成本較低,建議積極開展國家遺址公園申報,構建該地區3000年的歷史框架。

再次,加強對遺址的保護,加大文物保護執法力度。

水濤、劉緒等學者表示,鑒於許多重要墓葬遭到破壞的現實,希望當地政府加大文物保護執法力度,確保今後不再發生新的盜墓事件。

同時,寧夏文物局和當地政府也應積極做好該區域的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整體規劃,做好姚河塬商周遺址今後的考古發掘工作。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來源/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於瑤 許晉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央視新聞重磅報導,寧夏彭陽縣開創新歷史!

12月1日,參加寧夏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的商周考古專家們實地考察後認為,姚河塬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近年來我國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對研究探討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