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北陵(昭陵)地宮入口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與曹操墓墓道(圖①)以及定陵地宮入口(圖③)相比較,照陵所謂的地宮暗道似乎並不具備墓道的特徵。
②昭陵御廁內景。
(資料片)不是北陵的
瀋陽北陵,為清昭陵,因其坐落在瀋陽城之北而俗稱北陵。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完工。
後朝屢有改建。
它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據查相關資料:當初該陵寢東起今天大東區「二台子」,西至今天于洪區「小韓屯」,北起今天的「三台子」,南達今天和平區南湖「保安寺」遺址一帶。
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它東西與南北各不少於15里。
該陵區原先四周設有3排木樁作為保護標誌。
木樁分為紅、白、青3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
其中紅樁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
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距離10丈到20丈不等。
白樁共有90根。
青樁在白樁外約10華里,共有40根。
青樁上掛有牌匾寫明:「軍民人等不得入陵取土、取石、砍伐、採摘、違者論罪;陵區重地,風水攸關,設立界樁禁止采樵、耕種」等字樣。
在昭陵隆恩殿後就是寶城了,皇太極的梓宮就在寶城的地宮中。
關於瀋陽昭陵中暗藏地道、可以直通地宮的傳說流傳很廣,媒體上也曾有過報導。
那麼瀋陽昭陵有沒有這樣一條地道呢?昭陵地宮又是什麼樣子呢?
轉過隆恩殿,可以看到和福陵相似的二柱門和石祭台。
所謂「相似」也只是從大體上來講,在細節處,昭陵的二柱門和石祭台有自己的特色。
就拿二柱門來說吧,兩根石柱上雖然也各立著一隻「望天犼」,但與福陵不同的是,這兩隻犼都用鐵鏈鎖住了。
傳說,當年石匠在雕刻這兩隻望天犼的時候,不慎將食指砸破,鮮血濺在石獸上,沾上人血的石獸又受日精月華,最終成了精,經常跑到外面去溜達,還有人曾經在渾河邊上看見過他們喝水。
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氣,下令將兩個淘氣的石獸用鐵鏈鎖起來。
關內清陵二柱門上的望天犼總是面面相對,而昭陵中的望天犼卻面向地宮的方向,據說,這是皇帝有意這樣安排,讓他們向太宗皇帝道歉呢。
石祭台是大祭時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舉哀和獻奠酒的地方。
有人說,地宮入口處在石祭台下。
傳說,康熙六十年雍親王恭代謁陵時,還曾「啟視此門」,進入到地宮之中。
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按照當時的禮制,石祭台一經設立,永世不許挪動,雍親王根本不可能在這裡開啟地宮。
二柱門和石祭台背後,就是昭陵寶城了。
寶城城門上有一座明樓,明樓中樹立的石碑叫「聖號碑」,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刻寫皇太極的廟號和諡號。
皇太極廟號為「太宗」,諡號有25個字,一般簡稱為「文」,所以大家在清代史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指的就是皇太極。
1937年,昭陵明樓遭雷擊起火,聖號碑也被燒得裂開一條大裂縫。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得到消息後,痛不欲生。
本來溥儀在幾年前祭陵時就受過刺激,此時聽說昭陵聖號碑被毀,更是覺得這是祖先對自己的不滿,於是下令一定要修復。
直到1939年,明樓才重修好,可聖號碑卻不能更換,只得用一個鐵箍將碑體箍住,「以免傾圮」。
傳說,每逢陰雨天昭陵聖號碑的背後,會浮現出一幅麻姑獻壽圖。
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時任「三陵承辦」的馮德麟有一次到昭陵巡視,聽說了這個傳說,於是他站在聖號碑後看了半天,卻什麼都沒看到。
馮德麟是土匪出身,仗著是張作霖拜把子哥哥,一向頤指氣使慣了,這回怎麼也看不出麻姑獻壽圖,不由得怒從心頭起,乾脆找來一個畫師,在聖號碑背後真的畫上了一幅麻姑獻壽圖。
後來聖號碑被焚燒,這幅荒唐的「大作」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實「神碑幻影」的傳說,在福陵和昭陵都有。
特別是昭陵之中,不但聖號碑能出現幻影,大碑樓中的神功聖德碑也出現過。
「兩陵背後生神像,可入陪都志略篇」說的就是兩陵這一共有的奇觀。
穿過明樓下的門洞,就進入到昭陵的月牙城中。
昭陵月牙城與福陵的一樣,只不過月牙城正北面的影壁有所不同。
昭陵的影壁上鑲有花瓶和九朵牡丹花的圖案。
傳說,在這幾朵花中,隱藏著一個按鈕,觸動按鈕之後,地宮的大門就會打開。
如今到昭陵遊覽的遊客都會聽到這個傳說,照壁上的九朵花也不知被多少雙手摸過了,但地宮的大門始終沒有被打開過。
北陵地宮的傳說:轉載報紙
「北陵發現地宮暗道啦!」「聽說有人進了北陵地宮?」「嗨,有個人進了地宮,看見了皇太極的棺材呢,還看見很多隨葬品,寶貝老多了。
」1963年末,寒風中夾雜著些許興奮,一個關於昭陵地宮暗道的小道消息在瀋陽不脛而走,很多瀋陽人跑到北陵去探險,甚至有慕名而來的外地人。
一時間,皇太極成了當年年末最火的巷議人物。
那暗道、地宮隨著人們的口耳相傳,變得越來越神奇,不僅暗道的機關被描述得活靈活現,就連地宮的模樣和隨葬品都被一一想像出來,比之秦始皇陵的瑰奇雄偉,昭陵地宮的虛擬圖像顯得精巧而傳奇。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不僅沒有淡忘這些謎團,反而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當年暗道發現的經過。
可是,事情到底是真是假?那些暗道真的通向了皇太極的地宮?近代人真的進入過暗道以及地宮?流言的源頭又在哪裡呢?
1949年一場未遂的發現之旅
2005年,有媒體報導了一位叫「張承健」的老人在1949年發現暗道的歷程。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輕的張承建和兩名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的專家、一位84歲的高齡老人一起開始了北陵暗道發現之旅。
那位84歲的老人留著大鬍子,雖然已經耄耋之年,他的身體依舊十分硬朗。
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經參加過北陵的維修,進入過暗道,並且看到暗道里亮著萬年燈、懸掛著幔帳、豎立著牌位。
當即,張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帶領下乘坐英國產的毛比勒敞篷轎車,到了北陵,因為北陵神橋前面有很多方石攔路,汽車不能繼續前進,於是四人下了車朝著北陵裡面走去。
到了隆恩門、繞過隆恩殿、穿過大明樓下門洞,那位84歲的老人停了下來,指著門洞北面大約兩米的地方,說這裡就是暗道的「門戶」,當時,那地方正中嵌著一塊鋪地石板。
兩位專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說,這事情太重大了,我們還得層層向領導匯報。
於是四個人又乘車離開了北陵。
至此,他們再也沒有去真的撬開石板,進入暗道探究——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麼,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門戶」真的可以抵達地宮麼?還是老人信口開河胡編亂造的?時至今日,那位當年的瓦匠早已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無法從他口中知道真假了。
只能依據經驗來判斷。
有的專家認為,如果真有這麼一條暗道,那麼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為河北清東陵乾隆帝陵就是這樣的制式。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這不可能是北陵進入地宮的墓道,因為清代墓葬的墓門,一般就在正前方,那麼北陵也應該是這樣。
另外,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北陵自從建陵以來,陵寢從來沒有打開過,從北陵墓門的完好程度看,它應該從未遭到過破壞。
1963年狐狸引出暗道蹤跡
1963年11月深秋一天的早晨,北陵公園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員在陵寢西側風水牆外樹林裡巡邏。
突然發現不遠處臥著一隻狐狸,他大吃一驚,隨即放輕腳步悄悄過去想把它捉住。
可是,還未等他走到跟前,那隻狐狸卻「騰」地一下跳了起來,然後左蹦右跳鑽入了附近一個樹洞裡不見了。
這位工作人員有點害怕,他立刻喊來幾位同事,開始一桶接一桶地向樹洞裡灌水,企圖用這個辦法把狐狸灌出來,豈不知這是一個灌不滿的洞,灌了好長時間也沒見狐狸的影子。
他們著慌了,一種奇特的感覺在他們腦海里顯現,這個洞一定有什麼古怪。
於是,他們又拿來鐵鍬、鐵鎬,把那個樹根刨了下來,然後沿著洞口往下挖,挖了大約有1米多深,發現下面有一塊大青石板,表面平整而光滑。
他們紛紛來了興趣,小心翼翼揭開石板一看,底下是一個磚砌的暗道,裡面不斷湧出一股股刺鼻而發霉的氣息。
這些工作人員一邊掩鼻一邊好奇地往裡探望,突然,一個人大叫道:「這不會是地宮暗道吧? 」大家一聽立刻愣住了,難道這就是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的地宮暗道不成?大家壓抑不住興奮的心情,等到暗道口稍稍不那麼刺鼻了,他們繼續朝里看了看,但是黑黢黢的,啥也看不到,連那隻狐狸也沒了蹤影。
這是個重大發現,於是,他們把這個發現迅速報告給了公園領導。
北陵公園領導立即將這個情況向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反映,文物管理辦公室責成工作人員於崇源等人前往考察。
考古人員經過一番考察後認定,這個「暗道」確與北陵陵寢有關,由於北陵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暗道」不可輕舉妄動,後來決定將「暗道」口掩埋。
那隻狐狸最後也無法再次覓得了。
1965年暗道探險差點出不來
1965年市有關部門修建人防工程,他們聽說北陵公園發現過「暗道」,於是,市政府召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門進行研究,研究決定首先對「暗道」進行實地探查。
不久,有三個人幸運地成了這次執行探險任務的小隊成員,他們是市某公安消防隊戰士、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考古人員於崇源、市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沈長吉,由沈長吉為組長。
這三人想了很多考察方法,準備了很多用具,百米繩、指北針、手電筒、照相機,防毒面具、報話機等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匕首。
一切準備好後,他們仨就開赴了現場。
揭開石板,戴上防毒面具,他們仨進入了地洞,進入的「陣法」是長蛇陣,於崇源在前,沈長吉在中間,消防隊員在後。
不過這地道實在是一點兒不寬敞,剛進去,三人就只能貓著腰前進了。
據測量數據,這洞洞口長約1,5米,寬0,5米,深度距地表1,5米,東西走向,溝底用方磚鋪成,兩壁先是6層青磚平鋪,再上是5層錯疊收頂,頂端採用單磚橫鋪封頂,磚縫均用石灰灌漿,暗道內全高1米,寬0,5米,上面為青石板。
貓著腰走了一會兒,暗道越來越窄,他們索性蹲著走鴨子步,後來連鴨子步也走不成了,他們便趴在地上匍匐前進。
不過這次,他們可是發現了先前那隻狐狸,已經剩下了森森白骨,還有其他動物的骨骸在洞裡四處散落,他們不時便會碰到,陰森恐怖的氣氛縈繞不散。
爬了一百多米,前面出現一個更為狹窄的岔道,而主幹道的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擋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壯,每根高0.75米,寬0.15米,間隙只有0.1米。
石柱樹立得十分牢固,他們再也無法前行,於是便把三支手電筒同時打開,他們透過手電光亮向「石箅子」裡面望去,只見裡邊「陰森森、黑洞洞,沒有盡頭」。
精疲力竭的他們終於決定回撤,在回撤過程中才發現,前進容易後退難!這麼狹小的洞根本沒法子轉身,於是膀大腰圓的消防隊員的肩膀幾乎卡在了洞中,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很多器具,三人不久就完全動不了了,卡在洞中的他們感受著空氣漸轉稀薄,呼吸阻滯、汗水涔涔而下。
再這樣下去一定會被困死在裡面,沈長吉穩了穩神兒對另外兩人說:「現在看來我們肯定是退不回去了,馬上和地面指揮部聯繫,請他們想辦法,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保持體力,一動不動地原地趴著,等待救援」。
更加驚險的是,三人所帶的指北針這時都神秘失靈,地面指揮人員難以確定他們所在的準確位置,所以連連挖了幾個廢坑。
最後,還是百米繩起了關鍵作用,地面人員依照百米繩測量出了他們在洞內行走的長度,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努力,終於在一個一米多深的大坑裡發現了青石板,這是暗道的標誌,遂揭開石板把他們三個人從「暗道」里挖了出來。
出了洞後的三人,恍如隔世。
通過這次地下探訪,文物考古部門認定,這條「暗道」是北陵陵寢排水工程,是北陵的組成部分,不可輕易更動。
李鳳民說:「有需要推敲之處,既然它是排水水溝,卻為何不見洞裡有流水痕跡?這個疑問目前還真的難以解釋。
但是無論如何,這條暗道絕不可以闢作人防工程,市相關部門採納了這個意見,暗道再次被封堵起來。
」
1997年暗道蹤跡再現
1997年4月間,瀋陽市修建「大二環道橋工程」過程中,在北陵再次發現暗道蹤跡。
陵寢東紅門外100餘米,大二環路段,施工人員正在挖掘土方、揮汗如雨。
突然,一個青牆砌築的暗道埠呈現在他們眼前。
其中有人想起了這些年稍微冷卻的昭陵暗道傳言,於是趕緊匯報給了文物管理部門。
很快,考古人員來到了現場,發現這道暗道走向為西高東低,該暗道從東紅門向東延伸約300米後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築結構與1963年在陵寢西側發現的暗道基本一致。
因為正在施工中,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過,這結論頗讓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員推測,這暗道其實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發現的暗道也是,專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統,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時,建築設計者們對陵寢排水問題所做的周密安排,現今發現的這兩處「暗道」應該說只是它整個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北陵陵寢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來排水一直通暢,很少有積水現象,這對陵墓建築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當年昭陵建築師們精心設計的結果。
還有暗道?原來是御廁排水口
2006年,北陵公園舉辦清昭陵申遺成功兩周年紀念活動,正紅門東西兩側的古建築一度對外開放。
這建築是做什麼用的?它還真是特殊:
這地方位於更衣廳內,是一個環境幽美安靜的百餘平方米的大跨院,一處台基被草地包圍,可是以前這是個亭式建築,專業名稱「凈房」、好聽的叫做「御廁」、俗稱「茅房」。
在這座亭式建築的中間,有一面長2米、寬1米左右的石頭台面,上面有一個長1米、寬不足50厘米的石坑,這坑大約有四五十厘米深。
看起來貌不驚人的御廁其實是個水沖式廁所,非常現代,在坑前後,都有暗道相連,水從暗道流出,經過石坑,再從傾斜的石坑沖走,順著暗道排走。
這不過,這暗道可是不能進去的,它是否和龐大的昭陵排水系統相連?這我們無法知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排水暗道絕不應該是當年皇帝棺槨經過的墓道。
啥叫墓道?就是墓室前的甬道,尤其是黃帝陵寢,墓道更是寬闊,有的墓道周圍的石板還雕刻著花紋,簡陋的排水系統當然用不上這麼高級的石板了。
昭陵直到現在一直未被考古發掘,這所有顯現出來的暗道和未曾被發現的暗道都是一個個謎團,最終的結果誰也不知道,這些暗道有可能是盜墓賊留下的麼?還是真的是排水系統?或者是特殊的墓道?更不知道通過這些暗道,究竟能否進入地宮?一切的真相,有待考古學者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