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文化的審美品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匠心遊藝】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作者:黃楠,系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是集審美和仁德於一身的文化載體,玉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禮記·學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玉象徵著傳統文化中「謙謙君子」的品質。

玉器的藝術美與文化內涵更是離不開能工巧匠的雕琢。

鏤空菊花紋玉佩·明代(玉雕)

玉雕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遺存皆有玉器出土。

早期的玉器形制簡單概括,工藝樸拙。

紋飾多為對稱的簡單紋樣,雕刻技法有陰線刻、陽線刻、斜面稜線刻、減地凸雕和透雕等。

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得到了質的提升,玉作為禮器和祭祀的必需品被大量使用,出現了掛件玉佩、祭祀玉璧、官爵玉佩等小型禮器。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玉雕的文化內涵和外延也隨之逐步成形。

白玉桐蔭仕女圖·清代(玉雕)

秦漢將玉雕藝術推向輝煌。

此時玉雕受到了儒家文化以及方術思想的雙重影響,使得玉器被理想化、人格化,玉的「美德」也隨之被推廣開來。

同時,玉器也承載著漢代人的精神信仰,「葬玉」習俗風靡一時。

漢代玉雕形式多樣,普遍運用透雕技法,陰線刻技藝也更趨於成熟,所做雕刻可以細若遊絲。

如漢代創造了玉雕史上聞名的「漢八刀」技藝,在漢代殮葬所用的玉蟬的腹背、雙眼、翅膀上施加的工藝,刀法粗獷簡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玉雕技法。

瀆山大玉海·元代(玉雕)

玉雕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低迷後,在唐代開啟了新的局面。

隨著唐代世俗文化的發展,玉雕少了漢代以前的威嚴特徵。

此時的玉雕兼具實用性和寫實性的特徵,飛禽、走獸、人物與生活場面交織,使得此時的玉雕充滿著人情味。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的美玉不斷東來,其文化也對中國玉雕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婦好墓玉雕人物·商代(玉雕)

宋代,中國玉雕發展進入到了另一高峰。

民間出現了大量玉器作坊,文人也鍾愛玉器。

此時的玉器清新別致,給人以自然的含蓄之美。

宋代玉雕紋飾豐富繁多,以龍鳳吉祥為主,還有鳥蟲花草、飛禽走獸、人物、家畜以及幾何圖案等裝飾紋樣。

元代的玉雕在融合宋代世俗化和典雅的氣質面貌外,也融合了蒙古族粗獷、古樸的藝術特色。

這個時期的各種雕刻技法更加成熟,除浮雕、圓雕以外,還產生了多層次鏤空雕刻。

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工匠製成《瀆山大玉海》,是元代特大型玉雕,作為巨型酒器,意在反映元代國勢之強盛。

玉雕下部的波浪採用了浮雕加陰線刻的雕刻技法,上部用陰線刻刻畫出翻騰的漩渦,四周刻有龍、鹿、豬、馬、犀等動物浮雕,形態各異,細緻典雅,足見當時玉雕工藝技藝高超。

翡翠蟈蟈白菜·清代(玉雕)

明清是玉雕與民間文化日趨融合的時期,玉雕題材在此時被賦予各種吉祥寓意,並且人們通常以諧音的方式將圖像與寓意結合。

例如「蝠」通「福」、「瓶」通「平」、「魚」通「余」等,以象徵著人們對美好明天的寄託。

此時的玉器製作將傳統的多種工藝融會貫通,各路工匠大顯其技,屢創精品。

玉雕的繁榮離不開工藝的發展,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對玉料進行加工的呢?首先是選料,玉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價值。

自西漢中外商貿便捷以後,西域美玉漸漸東來,西域之玉溫潤、通透,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愛,美玉的到來也為中國玉雕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一鳴驚人(玉雕)

《詩經·衛風·淇奧》中記載了玉雕所採用的技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琢、磨,即對玉料進行初步分解、進一步修整、雕刻和拋光。

玉雕屬於「減法」雕刻,需對整體有一定把握,所以玉雕的琢磨首先是粗雕,再運用線刻、浮雕、鏤空、鑽孔、活環、隱起、拋光等技法進行細雕。

最後一道工序——打磨,即使用細膩柔軟的木片、葫蘆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砂漿,經歷反覆拋光之後,使玉器具有凝脂般的光澤。

在中國的玉雕技法中,還有一項獨具特色,即為「俏色」。

有些玉料中經常帶有一些雜色,棄之可惜,匠人們便以雜色部分的形與色為基礎進行設計。

清代玉雕《翡翠蟈蟈白菜》即採用了此類技法進行雕琢。

白菜根部基本呈白色,而白菜的頂部及蟈蟈的形態運用玉的黃、綠之色進行表現,塑造出了白菜被霜凍之後的質感以及綠蟈蟈在食用白菜時的場面,極富自然妙趣。

中國古人歷經數千年不斷鑽研、創新玉石雕刻技藝,時至今日,這些技法的綜合運用,更能烘托出玉石之美。

玉蟬·漢代(玉雕)

由於玉料在古代稀有、尊貴,所以在進行創作時要儘量避免棄料的產生。

工匠們需要對「遺棄」之料重新構思、巧妙設計,變廢為寶。

以清代的《白玉桐蔭仕女圖》為例,它原本為碗材廢料,但工匠們隨形巧作,將被取走的部分設計成為半掩的月亮門造型,又以兩個仕女望門而立,一人手持如意,另一人雙手捧物,巧妙地將人物肢體動作與廢料相結合,造型別致。

由平雕紋線改為三維立體透視表現,增加了進深感,這件玉器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讚賞。

中國古代講求氣化陰陽。

從玉器本身來看,其堅凝的石質給人以陽剛之美,但玉本身的色澤是溫潤、通透的,又顯現出陰柔之美,而如何將玉的色澤與質地完美結合是玉雕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工匠們力求從整體把握,儘量保留玉本身的特性,又能將玉器的質感與色澤更好地反映出來,給人以平和靜雅的中和之美。

三友圖(玉雕)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流逝,中國玉雕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

當代的藝術創作只有從傳統中不斷汲取營養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存活、發展。

也只有承載傳統文化基因的藝術作品才能獲得廣泛的認同。

從新石器時代的樸拙,到明清的精緻,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玉石獎牌的典雅……我們能看出,玉雕不僅是中華禮樂文化的代表,也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今,玉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以「人文關懷」的價值理念闡釋著藝術家們對中國夢的美好寄託。

中華玉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它不僅傳達著古人的審美追求,更是被中華民族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今後的發展中,玉雕藝術家們應該繼續以傳統文化為根基,融合國內外玉雕藝術與時代審美氣質,創作出既蘊蓄深厚的審美品格,又有廣泛認可度的玉雕藝術品來。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09日 09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