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顛沛流離的中國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時間3月16日,來自日本藤田美術館的31件中國文物在紐約被拍賣,成交額高達18.16億人民幣。

其中最受關注的四件商周晚期青銅器,以及宋代陳榮的《六龍圖》都堪稱國寶級文物。

可以說,這些流落海外的文物,無一不見證著中國歷史的起起落落,尤其是自1840年以來的百年屈辱,更讓無數國寶顛沛流離,遠離故土。

比如這次拍賣的《六龍圖》,就是清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恭親王蒲偉為籌措溥儀復辟的軍資,而慘遭變賣,並在隨著日本全面侵華而最終流落海外,被日本藤田美術館收藏的。

《六龍圖》代表了我國南宋時期畫龍的最高水平,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其長達440.7厘米,寬34.3厘米的巨大畫幅,足以堪比宋代另一部國寶級畫作《清明上河圖》。

只是這兩幅同被收錄在清乾隆《石渠寶笈續編》中的畫作,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因其對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宋東京汴梁的細緻入微的描繪,以及其借畫「曲諫」、針砭時弊的內涵,使其更具有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

也許正因如此,《清明上河圖》的命運也比《六龍圖》更加顛沛。

《清明上河圖》畫成的北宋徽宗年間,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發展的一個頂峰,但也是中國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王朝。

隨著華夏歷史上最慘痛的歷史印跡之一,「靖康之變」爆發。

《清明上河圖》與徽欽二宗和數十萬淪為奴隸、娼妓的漢人一樣,流落到女真地區。

不過,因為剛剛離開東北叢林,走進文明社會的女真人,其並不能理解這些華夏文明瑰寶的可貴之處,雖然讓眾多書畫典籍在戰亂中被毀,但也使《清明上河圖》得以躲過戰火。

好在故宮博物院等國內權威文物保護機構近年不斷推行「國寶搶救性再造」工作,並組織多位專家和文物修復大師,在更能抵抗時間侵蝕的「999足銀宣紙」上,1:1的搶救性再造了這部傳世精品,並向社會公開發行。

與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合作畫成的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一樣,此次搶救性再造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對歷史、文化的一次重要保護。

目前發行的999套《清明上河圖》銀卷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被國內外的多個博物館收藏,其中一幅就由故宮博物院收藏於寶蘊樓中,並代替《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向國內外觀眾展出。

傳承文明,再樹輝煌,讓更多人在國寶的顛沛中,見證中國的崛起於興盛!雖然《清明上河圖》銀卷的搶救性再造和公開發行只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件小事,但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就是在這些小事上不短積累、沉澱,最終綻放的。

這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挺直腰杆,參與其中!也許珍藏其一,或邀三五好友飲茶品鑑,或贈送親友,讓更多人關注、傳承中華文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