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再次發現唐宋遺址 再現馬可·波羅筆下"繁華的大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成都正科甲巷發現唐宋遺址,再現馬可·波羅筆下「繁華的大城」
■易立天府早報記者鄭其
溝渠、水井、人家……繼2007年,在成都市大科甲巷以東江南館街考古發現了唐宋街坊遺址後,今年6至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正科甲巷3號(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唐宋遺址。
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易立表示,正科甲巷遺址的年代主要集中於唐末五代至宋元之交,所體現的文化面貌與其東南方向的江南館街遺址相近,兩個地點發現的部分遺蹟單位之間也存在聯繫,對於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善的排水系統
為土壙磚砌的券拱式暗溝,長度19.2米,渠體部分口寬1.64米。
渠底部無鋪磚面,為青灰色夯土硬面。
預留有多個出水口與小型暗溝相通
好繁華
有屋有灶有水井,唐宋時期人家多
眾所周知,春熙路是成都市繁華商業街區的「心臟」地帶,與紅星路、科甲巷、總府路等街道相鄰,但早在1000多年前,春熙路附近便已「眾人熙熙」。
此次發現的唐宋遺址位於錦江區正科甲巷3號,西北方向與春熙路商業區相鄰。
今年6至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房屋、、灶、水井、瓷器、陶器、玉器、錢幣等一應俱全。
正科甲巷遺址的年代集中於唐末五代至宋元之交。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介紹,之前出土的江南館街唐宋街遺址是個商業區,「這表明紅星路廣場地段在千年以前就是商賈雲集的繁華地帶。
」當年從江南館街唐宋街發現的排水溝的走向和街坊的規模布局,就懷疑紅星路步行街下方可能埋藏著一個更大的古代街道,並且可能就是馬可·波羅當年到成都時所見到的「繁華的大城」。
考古人員表示,這些生活器具的出土,證實了之前的推測:春熙路、科甲巷一帶就是成都唐宋時期的集中居住區。
很科學
排水渠與多暗溝相通,城市規划水平高
此次考古發現中,一段保存完好的唐末排水渠是亮點之一。
該排水渠編號為G8,保存最為完整,建築規模最大。
排水渠為土壙磚砌的券拱式暗溝,長度19.2米,渠體部分口寬1.64米。
渠底部無鋪磚面,為青灰色夯土硬面。
起初,記者以為這僅僅是一個唐宋時期的排水渠,而仔細查看則發現,該排水渠的磚壁在修築時預留有多個出水口與其它小型暗溝相通。
針對這一細節,考古人員易立解釋說,「這說明該排水渠應屬於當時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乾渠部分。
」據悉,該排水渠修築年代約在唐末五代,至南宋末元初廢棄,沿用時間較長。
水渠旁,則能看到磚鋪的街道和水溝以及街坊的布局。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此次正科甲巷的考古發現,與2007年發現的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的建築格局極其相似。
根據文獻記錄和歷年來的考古發現證實,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在古時便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
考古人員認為,這兩個地點所發現的部分遺蹟單位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對於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王毅認為,「從這些城市下水道
(排水渠)、街道、房屋等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可以看出,成都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具有了較高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
■專家解讀
遺址見證當年繁榮
從正科甲巷唐宋遺址的出土文物和城市規劃中,可以得出科甲巷在唐宋時期就是一個繁榮之地,城市管理水平也相當不錯。
出土文物
房屋11座、排水渠(溝)12條、道路2條、灰坑17個、灶3個、水井2口,出土瓷器、陶器、金屬器、玉器、錢幣等一批重要的生活遺物
考古人員:春熙路、科甲巷一帶就是成都過去的集中居住區。
排水系統
考古人員:成都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具有了較高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
■新聞連結
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該遺址位於成都市江南館街北側,東為大慈寺片區、西與紅星路相鄰,北為蜀都大道,面積約50000平方米。
勘探工作從2007年10月26日開始,勘探揭露面積1300平方米,唐、宋堆積物最為豐富,發掘面積共4800平方米。
共發掘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16條、鋪磚面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2處,明、清時期道路1條、房址8座、井3口。
唐宋時期主次街道、房址和與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統是本次發掘的重大發現。
考古中發現,道路保存狀況良好,兩側房子錯落有致。
各房子大小不一,均面向街道開門。
排水系統也十分清楚,與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道16條,形成十字形地下排水管網。
江南館街唐宋時期街坊遺址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
此外,江南館街唐宋時期街坊遺址發現縱橫交錯長達數十米的鋪磚街道在中國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見,在現代化都市中心發現如此大規模的唐宋時期重要遺存堪稱獨一無二。
2009年,「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入選有「考古界奧斯卡」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版圖片由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提供)